探寻以日常生活为原点的城市设计策略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d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常生活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功能之一,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能够在保障城市空间开放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地域人文特色的城市整体形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城市生活格局、完善生活空间体系、创造生活性空间等城市设计策略,并对控制机制提出了初步见解。
  关键字: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空间 城市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期,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以及对技术理性的片面依赖,使城市的开发建设过度强调高效率的生产和新奇、眩目的视觉形式,而忽视了城市的生活本质,弱化了对人的切实使用和体验的关注,导致人与空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城市活力日益削减。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建设缺乏总体控制和协调管理,城市空间在快速、无序的扩展中,出现了城市原有结构被破坏、功能空间离散加剧、公共空间不足、地域特色丧失、空间缺乏人性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城市设计的目标与方法,将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当前我国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控制体系的滞后和整体观念的缺乏,城市建设逐步暴露出一系列违背日常生活的问题,导致城市人居环境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1)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原有日常生活空间在无序开发中不断被挤压和侵占,传统生活的空间肌理也在大拆大建的旧城更新中被割裂或清除。另一方面,城市空间形态的地域性特色在视觉化、趋同化的发展中逐渐泯灭,可识别性的降低使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日益减弱。
  (2)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体系不足;在层次和功能上,既缺少大量“小而分散”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活动场所,又缺乏对多样化人群和活动的考虑;在空间的使用效益上,开放度、连接性和整合度的欠缺制约了空间的高效使用。
  (3)单体空间设计脱离生活需求;对利益和速度的追求,导致当前城市空间设计缺乏对日常生活实际需求的细微考量,逐渐呈现出流于视觉形式、功能趋同发展、地域特色衰退、缺乏人性化思考等脱离生活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发展趋势,使城市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被削弱。
  (4)城市管理控制机制尚不健全;面对城市日益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既缺乏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又缺乏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和协商。同时,由于城市管理体制对公众参与的引导不足,导致现阶段在决策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无法建立起信息获取和意见反馈的有效渠道,自发行为的受阻使城市建设逐渐丧失日常生活这一“自下而上”的调节机制。
  2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设计策略
  2.1宏观策略:建构适宜生活的城市格局
  传统城市自发生长形成的整体空间布局带有明显的日常生活烙印,处处体现着由生活而生、为生活服务的特点。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同样需要遵循“便于生活”、“益于自然”的可持续观点,建构适宜的空间格局。
  (1)探寻集约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
  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采取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提升空间的使用价值,才能缓解异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同时,集约紧凑的城市布局能使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集中,提高服务水平和生活效率,保障城市活力的聚集,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2) 发展以轨道交通主导的多元公交体系
  现代城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高密度的城市形态,决定了发展公共交通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尤其是快速有轨交通的建设,是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根据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对集约型和便利性的要求,可建立以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渡轮、索道等多元交通方式构成的立体公交网络,并通过完善城市的公交站点、设置便捷的换乘枢纽、加建必要的斜向交通体等措施,保证市民在适宜的步行距离内就能获得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求,逐步改善市民的日常出行模式。
  (3)强化城市整体意象
  高强度的开发使城市的地域特色日趋模糊,人在城市空间中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日益缺失,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应强化自然要素、标志性节点、景观通廊在城市形态构成中的主导作用,重塑可识别较高的城市生活环境。结合城市自然要素的保护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这不仅是保障城市生活生态健康的前提,同时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满足市民心理归属的重要措施。
  2.2中观策略:完善城市生活空间体系
  创造便于生活的街区模式
  街区是生活空间体系的基本单位,可通过城市设计导则对街区规模、密度等形态要素加以控制。街区尺度应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基准,合理的街区规模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活的渗透性,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而保持较高的密度则能有效提高街区的紧凑度,减少内部消极空间,同时形成明确的空间边界,强化场所感。另一方面,还应促进街区的多功能混合,以满足多样性的日常需求,丰富街道的生活氛围,并利用“街道眼”提高城市公共生活的安全性。
  (2)营造多层次、多功能 的公共空间体系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多为集中广场和公园绿地,尚不足以满足居民对多种就近活动场所的需求,故有必要对城市中的零散绿地、边角空间、消极空间等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资源加以挖掘和整理,尽可能创造出多样类型的日常活动场所,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 需借助城市设计的连接理论与方法,对被分割的碎片空间加以连接,使其体系化、网络化。
  (3)构筑立体步行网络
  现代城市规划由于过于强调机动交通的作用,导致城市步行空间逐步萎缩,垂直方向的步行体系更是所剩无几,减弱了城市公共空间关联度,严重影响了公共空间的使用质量。应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步行系统的修复,充分挖掘建筑周边的消极用地、人行天桥、地下或半地下空间、建筑不同平街层等空间元素,以局部的平台、踏步、坡道等方式连接起来,并与周边步行道、公共区域产生联系,逐步建立起连续的、高品质的立体步行体系。
  2.3微观策略:创造生活性空间
   (1)强化各类公共空间的生活功能
  现有公共空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日常使用上的缺陷,需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应对城市广场、公园、街角空间、滨水空间、社区空间等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分别展开研究,从各类公共空间的规模、选址、可达性、家具、植被、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提出引导性意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
  (2)探索混合、开放的城市建筑类型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索功能混合、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是解决城市日常生活多样复杂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集聚多种城市功能的混合使用空间,相比其他单一性空间具有更明显的整合效益和交混活力。例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城市综合体模式,其内部错综复杂又彼此相依的城市功能不仅促成了当代城市生活的高效化、一体化,还依靠强大的内部运转形成了适应城市生活需求变化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建筑空间中融入城市设计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室内空间的公共化,形成类似于城市“中庭”功能的新型共享空间。作为公共生活空间体系的有力补充,公共化的室内或半室内空间不仅能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环境,对不同标高的自然连接也使其成为顺应基地地形的有效空间类型。
  3对城市设计控制机制探讨
  由于城市空间问题的复杂化,以及实施时间长、规模大、多渠道投资、多专业综合等特点,要求城市设计具有指导实际操作的控制性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城市资源、协调矛盾冲突,确保实施成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1)三维空间控制;城市设计成果最终落实到对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针对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应在城市设计中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局部空间和重点区域、空间细部等不同层面实施有效先行的三维空间控制与设计引导。
  (2)动态协调控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对实施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与反馈,以协调城市设计成果与各种不确定因素之间的矛盾,协调参与城市设计的政府、开发商、原住民等各方参与者的利益,并及时反馈问题和建议,使城市设计的成果不断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和需求。
  (3)参与性控制;公众参与是体现城市社会公平、实现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政策手段。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应以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引导为主,可从推进社区参与性建设、借助媒体的舆论和宣传作用等多个角度进行有益嘗试,逐步培养市民的民主思想。同时,完善相应的程序和制度,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设计的决策管理体系中,建立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著.山地城市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加)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
  [3]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城市规划.2003(09)
  [4] 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1971
其他文献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同时施工伤亡事故也在逐渐增多。从近几年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统计数据分析,整体成上升趋势。安全施工一直是建筑施工单位强调的重点工作,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对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更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 安全管
【摘要】高校网球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必将成为全民网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先导.作为具有深厚、丰富文化底蕴的高校,它的网球运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所在城市及区域网球运动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球文化的本质及特点,论述了高校网球文化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基发展策略。  【关键词】网球 文化 大学 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要有效推动大学体育教育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类工民建筑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各地区都在着力发展建筑行业,与此同时,建筑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隐患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和安全性,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即详细阐述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对策。  [关键词]:建筑结构;安全性;抗震;规范;建筑设计师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建筑結构设计的安全性定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从“吸收”到“倾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引
期刊
摘要:煤系地层中修建隧道存在3个技术困难:一是煤系地层多数含有瓦斯,有瓦斯爆炸危险;二是瓦斯压力高的地层,存在着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在地应力和瓦斯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和瓦斯突然喷出,造成灾害;三是煤系地层一般为软弱围岩,尤其是煤层中的软分层,用手可捻成粉碎状。巷道地层压力大,稳定性差,支护施工要求高。因此,施工中需解决3个问题:一是瓦斯隧道的防爆;二是瓦斯隧道的防突;三是瓦斯隧道的开挖及支护。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然后分析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的控制,对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
摘要:很多年以前,建筑电气行业中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故障进行讨论,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现如今,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工程设计中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这可能会引起电气火災或者人身电击的事故。本文主要对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故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电气设计工作者的告诉重视,避免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电气故障  中图分类号:TM642+.2 文献标识码
摘要: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杭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3文献标识码:A    高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产物。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紧张,市区地价日益高涨,促使近代高层建筑的出现。而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在学习了本学期的“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之后,我对高层的抗震原理、抗震方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参阅一些专业的文献,我对高层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