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成立于2009年,办学仅有两年多时间的深圳市南湾学校,在教学质量突飞猛进的同时,以其家长义工和国学特色这两道亮丽风景在深圳市享有美誉。享誉深圳的南湾“家长义工制”有着怎样的源起和发展?面对建校之初的种种困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校长李化春和他的团队打赢了那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学校发展进入平稳期后,年轻的学校又是如何挖掘自身的国学渊源,将国学底蕴融入办学思想与日常教学?本期《校长论坛》将带大家一同走进南湾学校,走近李化春校长,去探寻南湾学校种种履新实践带给我们的触动。
欣闻新创立不到三年的深圳市南湾学校的家长义工团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这一模式的倡导者正是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化春。没有校长任职经验的李化春校长在上任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硬是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爱生之心,率领全体教职工把这所年轻的学校办成了一所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好学校。
家长义工:南湾学校的亮丽风景
进入办公室,坐定之后,李化春校长很快就谈到了学校里的家长义工团队。李化春盛赞他们是有爱心、关注教育、关心孩子的家长义工。李化春说,他们亲切热情、和善耐心,不但会热心地给你指路甚至亲自为你领路,而且也会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担起各种职责。
李化春在提起这些家长义工时十分自豪。他说,“家长义工制”在国内外都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国内能将之落到实践中的学校却是凤毛麟角,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成熟的家长义工组织的学校,南湾学校在探索家校合作的新形式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目前成果喜人。
建校之初,校门附近每天都会涌现一番人头攒动的景象:上学时间,家长们会早早将孩子送到,然后直到孩子们都进教室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而离放学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的时候,他们又已伫立在校门前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家长们对孩子们不计成本与时间代价的关心既让李化春感动,又给了他启发,他想,与其让家长们在校门外焦急地等待,不如将他们请进校园,近距离监督、辅导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家长因“眼见为实”而对学校更放心,而且还能将家长们组织起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力。
有了这个念头,他便启动了筹备工作。他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加深对“家长义工制”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了解,还开展了调查,以了解家长们对这项举措的态度。家长们的反应让李化春喜出望外——绝大多数家长不仅表现出了对这个提议的赞成,而且还主动请缨加入家长义工的行列。于是,在2009年的国庆之后该校就成立了家长义工团队,当时的规模是80人。时至今日,家长义工团队已有200多名成员,不但人数有所增多,服务内容也不断拓展,从学校文化传播、学校管理参与延伸到了教学促进、管理服务等。而且,家长义工们还成立了“家长义工工作室”,内设学校文化传播部、教育教学监督部、第二课堂协助部、家校合作协调部等工作部门。自此,南湾学校的“家长义工制”开始进入自主管理、发展的轨道。
他坦言,一开始也有很多的担心,不知道组织家长做义工的举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不知道家长义工们能否持久地工作。不过他相信这是值得尝试的,于是顶着压力毅然着手尝试并坚持了下去。到目前为止,家长义工中还没有过退出者,而且整个组织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可以说,家长义工组织已经在南湾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李化春告诉记者,家长义工在教学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常态发展后的“三赢”局面——教师在家长义工的监督下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更快成长了起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更遵守纪律了;家校沟通良好,家长更理解学校,也更懂得怎么去教孩子了。而且家长义工对于学校的声誉传播也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这使得南湾学校的生源质量日益提高。此外,家长义工们的服务还帮南湾解决了学生午餐的管理问题。每到午餐时间,穿红马甲的家长义工们便会帮忙将饭菜推入教室,让700多名学生就餐。不仅如此,家长义工在采购价格的谈判定夺、第二课堂、组织公益讲座等方面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负担,也拓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在2010年12月的“教学开放月”中,家长义工们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们身穿红马甲奔忙的身影,成为了南湾学校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李化春赞叹道,家长义工们“以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用爱心和责任感推动了学校日常活动的开展,不仅自己体验到了献爱心的快乐,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将家校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回顾办学之初,于艰辛中初悟“责任”与“爱”
谈到学校的发展,李化春不禁回忆起了办学之初的艰难。他说,就是在那时,在为南湾学校能如期开学而奔忙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中,他初次领悟到了“责任”与“爱”这两个词所蕴含的力量。
环顾四周,现在的南湾学校有着合理的校园布局、崭新的教学楼以及充足的现代设施,但李化春校长告诉记者,在办学之初,大约有近半年的时间,这一切都还未成轮廓。2009年8月中旬,李化春正式拿到调令,当时距离新学期开学仅剩10来天。虽说南湾学校属于2008年深圳市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政府对它的建设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由于建设周期较短,学校的一些基建项目尚未完全竣工,更别说课桌椅等教学设施的配备了。
学生名单都已经确定了,距离开学也仅有10天,学校管理团队尚未组建、教师队伍还需充实、各种教学设备都必须马上采购……这让初到南湾的李化春伤透了脑筋。
此时,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向教育局如实汇报学校现状,申请推迟开学;要么在10天之内将一切筹备妥当。在李化春看来,推迟开学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于是,在跟区领导协商并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后,他选择了打一场跟时间赛跑的“硬仗”。
首先自然是要紧锣密鼓地组建管理团队。李化春说多亏了他原任职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校长马锐雄的全力支持,才使得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能够在办学之初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跟他一起顶住压力,攻坚克难。
其次便是要补足教师队伍的空缺。教育局只给调配了30余名任课教师,经区教育局批准,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0多位任课教师。先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26号组织进行了笔试,27号就确定了录取人选,28号、29号进行入职培训,30号、31号全校21个教学班入校注册。可以说,难题是一个紧接一个,只能快马加鞭,各个击破。 接下来就是配置各种基本的教学设施了。李化春清楚地记得,8月31号下午三点的时候,区教育局局长臧动到校视察,当时学校的课桌椅、黑板等都还没有配齐,局长对于这样的学校次日要如期开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怀疑和担忧。李化春再次顶住巨大的压力,带领他的团队连夜装配教学设备,在次日清晨将这些教学设备配齐。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迈进新校园,21个班级全部正式上课时,李化春终于在疲惫与兴奋交杂的复杂感受中长吁了一口气。
回顾那段与时间赛跑的经历,李化春不禁感叹:任务是艰巨的,完成任务的条件更是艰苦的,但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开学之前学校没有接通水电,大家只能在没有风扇、没有办公桌的空教室里耐着炎夏的高温“挥斥方遒”。李化春当时的办公桌是工地的建筑板材搭起来的,8月31日改用6张学生课桌拼接而成,没有电扇,只能用报纸来扇风,汗水不间断地往下淌,到最后让人几乎失去了热或冷的知觉,这样一坐就到了11月份,李化春人也瘦了十几斤。
时至今日,办学之初的艰难已经远去,沉淀在李化春心中的是感恩。他感谢上级领导的赏识和信任,感谢原任职单位校长、同事的支持,更感谢南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他说,南湾学校开学之后的一年里一直在陆陆续续地施工,当时教师们天天要扯着嗓子跟噪音较劲,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令他十分感动。
李化春说:“熬过那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我经常琢磨,人得有责任感,心中得有大爱,不然这么艰辛的日子怎么熬得下来?爱和责任感助我们度过了创校的艰难期,所以我们希望能把它们教给在这里求学的孩子,让他们能在日后的生活中‘仁者无畏’。”
“厚道笃学?和而不同”:办学思想的国学渊源
经历了办校之初的艰难沉淀,学校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新学校最易被人诟病缺乏文化涵养,这样的“偏见”让李化春觉得十分“刺心”。
在李化春看来,没有文化引领的办学实践是盲目的、缺少根基的;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学校则是缺少底蕴和生命力的。因此,即便南湾学校办校时间不长,但作为一校之长,也应该用一种文化的眼光去办学,去雕琢文化的痕迹。在翻阅了大量的典籍史料后,李化春凭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理解,将在创校期间初悟的“厚道”与“爱”融入办学理念之中,打造了植根于国学渊源,同时体现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办学理念——“厚道笃学?和而不同”。
“厚道”,引自《周易》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指一种德的积累。“笃学”取自《论语?泰伯》的“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一句,意指专心致志、潜心探索。“厚道笃学”蕴含着南湾学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师修为的期待,希望师生们能正己修身、克己明德,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创新。“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李化春将它阐释为:团队精神和鲜明个性同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在。
“厚道”强调培育德性,“笃学”意在启迪悟性,德性加悟性,则成就了人性。李化春说,“厚道笃学?和而不同”不仅是办学思想,更是南湾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为的就是要卸掉应试教育加在孩子们身上的压力,并一改以往教育中对信仰与责任意识的忽略,倡导回归人本,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在这一点上,南湾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即要培养“厚道”之人。现代社会亟需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究与整体合作中都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离不开“笃学”的过程与“和而不同”的气度。因此,李化春说:“‘厚道笃学?和而不同’以人性的成长为出发点,迎合了现代的人才培养方向,从求同存异的全球视野俯瞰教育的发展,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
在“厚道笃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南湾学校讲究管理“从心”、教学“从本”、科研“从实”、德育“从乐”,并力争在课程中凸显国学特色,打造教育亮点。
因为崇尚“厚道”,所以校长在管理教师时要厚道,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也要厚道,这就促使南湾学校形成了“从心”的特色管理思路。“从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从严”,它更关注人本、强调关爱,说到底是在追求管理中的“善”。不过话说回来,追求管理的“善”也必须把握“度”,以保证“善”不会演变成“农夫救蛇”故事中的“愚善”。李化春说,南湾学校的管理是“现代管理”加“菩萨心肠”,强调“从心、从仁”来关爱、呵护教师,同时也主张用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条例来对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进行约束。
在教学与科研上,南湾学校鼓励教师们发扬格物致知的“笃学”精神,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想学生之所想,需学生之所需,力争在教学上做到固本强基、扎实有效。此外,它还鼓励教师们用笃学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评价,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鼓励学生的求知。围绕着教学从本、科研从实的教研思路,南湾学校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实行了从“同课同构”到“同课异构”的备课改革,兼顾了课程资源建构过程中的集思广益与“因材施教”;开展了“童话引领课堂”的教学革命,从学生“乐学”的需求之本出发,以小学语文为课改试验田,让学生在童话中感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独创了“快乐学案教学”,变过去由教师单方面“制作”学案为师生一起完成,使学案既有教师团队“同课同构”的“齐谋”,又能融入师生的集体智慧。
在德育方面,南湾学校主张“从乐”。李化春认为,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可雕琢的人才“原材料”,教育工作应该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以保证他们在更高的教育阶段中还能有继续“被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启迪帮助下,在快乐的活动体验中,内化道德要求,提升道德修养。例如,学校从国学中开发了大量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阵地,让德育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还通过千人国学书画大赛、国学知识竞赛、校园文艺演出等方式来进一步构建“和乐”德育,既传承了国学精髓,也实现了提升南湾师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除了讲究“厚道笃学”的扎实办学,南湾学校也十分注重构建校本课程,突出国学特色,以彰显自身的“和而不同”。 为能全面彰显学校的国学特色,南湾学校在小学部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浅显的启蒙课程,要求小学生诵读、吟唱、记忆,以兴趣培养为主。在初中部则开设《论语》《大学》《孟子》《孙子兵法》《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富有特色的国学课程,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还能对其有简单的理解,认真写读书札记,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南湾学校还编写了《南湾学校弟子规新编》等校本教材,用以辅助独立国学课程的开展。
除了独立设课,南湾学校还将国学元素渗入各学科,将国学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等融合在了一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会为同学们讲解《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让经典成为教学素材,既丰富了思品课的内涵,也传承了国学教育。在音乐课上,教师们带领学生创作、演唱《国学歌》,学习古典乐器,当师生们在学校的“和乐园”中演唱、演奏时,音乐承载的文化韵味便在校园中弥漫开来。为了让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学校开展了书法传承教育,组织学生利用每天中午(13:50—14:10)的20分钟进行习字训练。在体育课中,南湾师生编排了运动幅度相对较小的韵律操,并使用国学传唱活动中的音乐作为配乐,将《弟子规》的内容编唱进去,让学生们能够边跟唱边活动,一举两得。
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南湾学校除了主打“国学”外,还开发了以“和乐”为主题的“大型”校本课程——“和乐星期五”。之所以说它“大型”,是因为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多门课程的组合,而且这些课程或由教师和家长义工携手打造,或由学生自发组织。在南湾学校,每周五的下午时段不再用来教授国家规定的课程,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自主选报兴趣课程,课程内容轻松有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们能以自己需要的方式来感受喜乐,哪怕只是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手工……
“和乐星期五”将学校组织与学生自主选择结合了起来,将学校教育与科研竞赛需求结合了起来,为素质教育的形式拓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国学文化引领着南湾的办学方向,校本特色成就了南湾的教育品牌。
挽手国学,于文化传承中展望未来
采访渐近尾声。临行时李化春校长将学校的宣传画册赠送给我们,封面上印着校长亲手设计的校徽:“回龙纹”装饰象征着炎黄子孙;象形文字“南”取自编钟,象征着传统文化;用“景泰蓝”作为底色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瓷器的花色;校徽最外环是英文校名,意指南湾的包容与开放……李化春校长说:“我希望别人一看到我们的校徽就知道南湾学校是一个以振兴传统文化为使命的现代学校。”
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交融大势中,愿南湾学校的未来蓝图更加多彩。
(责任编辑:李德刚)
成立于2009年,办学仅有两年多时间的深圳市南湾学校,在教学质量突飞猛进的同时,以其家长义工和国学特色这两道亮丽风景在深圳市享有美誉。享誉深圳的南湾“家长义工制”有着怎样的源起和发展?面对建校之初的种种困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校长李化春和他的团队打赢了那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学校发展进入平稳期后,年轻的学校又是如何挖掘自身的国学渊源,将国学底蕴融入办学思想与日常教学?本期《校长论坛》将带大家一同走进南湾学校,走近李化春校长,去探寻南湾学校种种履新实践带给我们的触动。
欣闻新创立不到三年的深圳市南湾学校的家长义工团队为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这一模式的倡导者正是学校的首任校长李化春。没有校长任职经验的李化春校长在上任之初就遇到了重重困难,但他硬是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爱生之心,率领全体教职工把这所年轻的学校办成了一所家长放心、学生喜爱的好学校。
家长义工:南湾学校的亮丽风景
进入办公室,坐定之后,李化春校长很快就谈到了学校里的家长义工团队。李化春盛赞他们是有爱心、关注教育、关心孩子的家长义工。李化春说,他们亲切热情、和善耐心,不但会热心地给你指路甚至亲自为你领路,而且也会在学校需要的时候担起各种职责。
李化春在提起这些家长义工时十分自豪。他说,“家长义工制”在国内外都有着深厚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国内能将之落到实践中的学校却是凤毛麟角,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成熟的家长义工组织的学校,南湾学校在探索家校合作的新形式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目前成果喜人。
建校之初,校门附近每天都会涌现一番人头攒动的景象:上学时间,家长们会早早将孩子送到,然后直到孩子们都进教室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而离放学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甚至更长的时候,他们又已伫立在校门前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家长们对孩子们不计成本与时间代价的关心既让李化春感动,又给了他启发,他想,与其让家长们在校门外焦急地等待,不如将他们请进校园,近距离监督、辅导孩子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家长因“眼见为实”而对学校更放心,而且还能将家长们组织起来,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力。
有了这个念头,他便启动了筹备工作。他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加深对“家长义工制”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了解,还开展了调查,以了解家长们对这项举措的态度。家长们的反应让李化春喜出望外——绝大多数家长不仅表现出了对这个提议的赞成,而且还主动请缨加入家长义工的行列。于是,在2009年的国庆之后该校就成立了家长义工团队,当时的规模是80人。时至今日,家长义工团队已有200多名成员,不但人数有所增多,服务内容也不断拓展,从学校文化传播、学校管理参与延伸到了教学促进、管理服务等。而且,家长义工们还成立了“家长义工工作室”,内设学校文化传播部、教育教学监督部、第二课堂协助部、家校合作协调部等工作部门。自此,南湾学校的“家长义工制”开始进入自主管理、发展的轨道。
他坦言,一开始也有很多的担心,不知道组织家长做义工的举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不知道家长义工们能否持久地工作。不过他相信这是值得尝试的,于是顶着压力毅然着手尝试并坚持了下去。到目前为止,家长义工中还没有过退出者,而且整个组织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可以说,家长义工组织已经在南湾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李化春告诉记者,家长义工在教学监督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常态发展后的“三赢”局面——教师在家长义工的监督下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更快成长了起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更遵守纪律了;家校沟通良好,家长更理解学校,也更懂得怎么去教孩子了。而且家长义工对于学校的声誉传播也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这使得南湾学校的生源质量日益提高。此外,家长义工们的服务还帮南湾解决了学生午餐的管理问题。每到午餐时间,穿红马甲的家长义工们便会帮忙将饭菜推入教室,让700多名学生就餐。不仅如此,家长义工在采购价格的谈判定夺、第二课堂、组织公益讲座等方面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负担,也拓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在2010年12月的“教学开放月”中,家长义工们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们身穿红马甲奔忙的身影,成为了南湾学校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李化春赞叹道,家长义工们“以大爱之心,行大善之举”,用爱心和责任感推动了学校日常活动的开展,不仅自己体验到了献爱心的快乐,也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将家校合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回顾办学之初,于艰辛中初悟“责任”与“爱”
谈到学校的发展,李化春不禁回忆起了办学之初的艰难。他说,就是在那时,在为南湾学校能如期开学而奔忙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中,他初次领悟到了“责任”与“爱”这两个词所蕴含的力量。
环顾四周,现在的南湾学校有着合理的校园布局、崭新的教学楼以及充足的现代设施,但李化春校长告诉记者,在办学之初,大约有近半年的时间,这一切都还未成轮廓。2009年8月中旬,李化春正式拿到调令,当时距离新学期开学仅剩10来天。虽说南湾学校属于2008年深圳市的十大民心工程之一,政府对它的建设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但由于建设周期较短,学校的一些基建项目尚未完全竣工,更别说课桌椅等教学设施的配备了。
学生名单都已经确定了,距离开学也仅有10天,学校管理团队尚未组建、教师队伍还需充实、各种教学设备都必须马上采购……这让初到南湾的李化春伤透了脑筋。
此时,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向教育局如实汇报学校现状,申请推迟开学;要么在10天之内将一切筹备妥当。在李化春看来,推迟开学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于是,在跟区领导协商并得到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后,他选择了打一场跟时间赛跑的“硬仗”。
首先自然是要紧锣密鼓地组建管理团队。李化春说多亏了他原任职的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校长马锐雄的全力支持,才使得一群与他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能够在办学之初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跟他一起顶住压力,攻坚克难。
其次便是要补足教师队伍的空缺。教育局只给调配了30余名任课教师,经区教育局批准,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0多位任课教师。先是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的招聘信息,26号组织进行了笔试,27号就确定了录取人选,28号、29号进行入职培训,30号、31号全校21个教学班入校注册。可以说,难题是一个紧接一个,只能快马加鞭,各个击破。 接下来就是配置各种基本的教学设施了。李化春清楚地记得,8月31号下午三点的时候,区教育局局长臧动到校视察,当时学校的课桌椅、黑板等都还没有配齐,局长对于这样的学校次日要如期开学表现出了极大的怀疑和担忧。李化春再次顶住巨大的压力,带领他的团队连夜装配教学设备,在次日清晨将这些教学设备配齐。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迈进新校园,21个班级全部正式上课时,李化春终于在疲惫与兴奋交杂的复杂感受中长吁了一口气。
回顾那段与时间赛跑的经历,李化春不禁感叹:任务是艰巨的,完成任务的条件更是艰苦的,但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给了我们无尽的动力。开学之前学校没有接通水电,大家只能在没有风扇、没有办公桌的空教室里耐着炎夏的高温“挥斥方遒”。李化春当时的办公桌是工地的建筑板材搭起来的,8月31日改用6张学生课桌拼接而成,没有电扇,只能用报纸来扇风,汗水不间断地往下淌,到最后让人几乎失去了热或冷的知觉,这样一坐就到了11月份,李化春人也瘦了十几斤。
时至今日,办学之初的艰难已经远去,沉淀在李化春心中的是感恩。他感谢上级领导的赏识和信任,感谢原任职单位校长、同事的支持,更感谢南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他说,南湾学校开学之后的一年里一直在陆陆续续地施工,当时教师们天天要扯着嗓子跟噪音较劲,但大家都坚持下来了,令他十分感动。
李化春说:“熬过那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我经常琢磨,人得有责任感,心中得有大爱,不然这么艰辛的日子怎么熬得下来?爱和责任感助我们度过了创校的艰难期,所以我们希望能把它们教给在这里求学的孩子,让他们能在日后的生活中‘仁者无畏’。”
“厚道笃学?和而不同”:办学思想的国学渊源
经历了办校之初的艰难沉淀,学校开始进入平稳发展期。新学校最易被人诟病缺乏文化涵养,这样的“偏见”让李化春觉得十分“刺心”。
在李化春看来,没有文化引领的办学实践是盲目的、缺少根基的;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学校则是缺少底蕴和生命力的。因此,即便南湾学校办校时间不长,但作为一校之长,也应该用一种文化的眼光去办学,去雕琢文化的痕迹。在翻阅了大量的典籍史料后,李化春凭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理解,将在创校期间初悟的“厚道”与“爱”融入办学理念之中,打造了植根于国学渊源,同时体现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办学理念——“厚道笃学?和而不同”。
“厚道”,引自《周易》的“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指一种德的积累。“笃学”取自《论语?泰伯》的“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一句,意指专心致志、潜心探索。“厚道笃学”蕴含着南湾学校对人才培养和教师修为的期待,希望师生们能正己修身、克己明德,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不断成长、创新。“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李化春将它阐释为:团队精神和鲜明个性同存,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在。
“厚道”强调培育德性,“笃学”意在启迪悟性,德性加悟性,则成就了人性。李化春说,“厚道笃学?和而不同”不仅是办学思想,更是南湾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为的就是要卸掉应试教育加在孩子们身上的压力,并一改以往教育中对信仰与责任意识的忽略,倡导回归人本,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在这一点上,南湾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之不谋而合,即要培养“厚道”之人。现代社会亟需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究与整体合作中都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离不开“笃学”的过程与“和而不同”的气度。因此,李化春说:“‘厚道笃学?和而不同’以人性的成长为出发点,迎合了现代的人才培养方向,从求同存异的全球视野俯瞰教育的发展,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
在“厚道笃学?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南湾学校讲究管理“从心”、教学“从本”、科研“从实”、德育“从乐”,并力争在课程中凸显国学特色,打造教育亮点。
因为崇尚“厚道”,所以校长在管理教师时要厚道,教师在管理学生时也要厚道,这就促使南湾学校形成了“从心”的特色管理思路。“从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从严”,它更关注人本、强调关爱,说到底是在追求管理中的“善”。不过话说回来,追求管理的“善”也必须把握“度”,以保证“善”不会演变成“农夫救蛇”故事中的“愚善”。李化春说,南湾学校的管理是“现代管理”加“菩萨心肠”,强调“从心、从仁”来关爱、呵护教师,同时也主张用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条例来对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进行约束。
在教学与科研上,南湾学校鼓励教师们发扬格物致知的“笃学”精神,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想学生之所想,需学生之所需,力争在教学上做到固本强基、扎实有效。此外,它还鼓励教师们用笃学求实的精神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评价,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鼓励学生的求知。围绕着教学从本、科研从实的教研思路,南湾学校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实行了从“同课同构”到“同课异构”的备课改革,兼顾了课程资源建构过程中的集思广益与“因材施教”;开展了“童话引领课堂”的教学革命,从学生“乐学”的需求之本出发,以小学语文为课改试验田,让学生在童话中感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独创了“快乐学案教学”,变过去由教师单方面“制作”学案为师生一起完成,使学案既有教师团队“同课同构”的“齐谋”,又能融入师生的集体智慧。
在德育方面,南湾学校主张“从乐”。李化春认为,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可雕琢的人才“原材料”,教育工作应该注重保护孩子的天性,以保证他们在更高的教育阶段中还能有继续“被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启迪帮助下,在快乐的活动体验中,内化道德要求,提升道德修养。例如,学校从国学中开发了大量德育资源,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阵地,让德育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还通过千人国学书画大赛、国学知识竞赛、校园文艺演出等方式来进一步构建“和乐”德育,既传承了国学精髓,也实现了提升南湾师生道德素养的目的。
除了讲究“厚道笃学”的扎实办学,南湾学校也十分注重构建校本课程,突出国学特色,以彰显自身的“和而不同”。 为能全面彰显学校的国学特色,南湾学校在小学部开设了《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浅显的启蒙课程,要求小学生诵读、吟唱、记忆,以兴趣培养为主。在初中部则开设《论语》《大学》《孟子》《孙子兵法》《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富有特色的国学课程,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同时还能对其有简单的理解,认真写读书札记,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南湾学校还编写了《南湾学校弟子规新编》等校本教材,用以辅助独立国学课程的开展。
除了独立设课,南湾学校还将国学元素渗入各学科,将国学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等融合在了一起。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会为同学们讲解《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让经典成为教学素材,既丰富了思品课的内涵,也传承了国学教育。在音乐课上,教师们带领学生创作、演唱《国学歌》,学习古典乐器,当师生们在学校的“和乐园”中演唱、演奏时,音乐承载的文化韵味便在校园中弥漫开来。为了让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学校开展了书法传承教育,组织学生利用每天中午(13:50—14:10)的20分钟进行习字训练。在体育课中,南湾师生编排了运动幅度相对较小的韵律操,并使用国学传唱活动中的音乐作为配乐,将《弟子规》的内容编唱进去,让学生们能够边跟唱边活动,一举两得。
在校本课程建设上,南湾学校除了主打“国学”外,还开发了以“和乐”为主题的“大型”校本课程——“和乐星期五”。之所以说它“大型”,是因为它不是一门课程,而是多门课程的组合,而且这些课程或由教师和家长义工携手打造,或由学生自发组织。在南湾学校,每周五的下午时段不再用来教授国家规定的课程,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来自主选报兴趣课程,课程内容轻松有趣,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们能以自己需要的方式来感受喜乐,哪怕只是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做做手工……
“和乐星期五”将学校组织与学生自主选择结合了起来,将学校教育与科研竞赛需求结合了起来,为素质教育的形式拓展做出了有效尝试,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国学文化引领着南湾的办学方向,校本特色成就了南湾的教育品牌。
挽手国学,于文化传承中展望未来
采访渐近尾声。临行时李化春校长将学校的宣传画册赠送给我们,封面上印着校长亲手设计的校徽:“回龙纹”装饰象征着炎黄子孙;象形文字“南”取自编钟,象征着传统文化;用“景泰蓝”作为底色是因为这是中国传统瓷器的花色;校徽最外环是英文校名,意指南湾的包容与开放……李化春校长说:“我希望别人一看到我们的校徽就知道南湾学校是一个以振兴传统文化为使命的现代学校。”
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的交融大势中,愿南湾学校的未来蓝图更加多彩。
(责任编辑:李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