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起步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周恩来最先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派团参加了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这次会议使代表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问题的必要性。在周恩来的推动下,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随着《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其他文献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现有电视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一些弊端,已渐渐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本文将从
期刊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炒作现象已屡见不鲜,传媒低俗化现象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新闻低俗信息炒作形成机制以及常见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得
[摘要]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集中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备受重视。尤其是1962年10月成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对于中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中央专门委员会以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为核心任务,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作出周密部署,及时解决了原子弹科研、生产和建设中的100多个重大问题,从科技力量、物资供应、生活保障等多个方面积极支援原子弹研制工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说, 现代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人,业已成长为一个极其独特的物种,变与人世的沟通而为封闭的自我探求,小说家闭门独处,“已不能通过列举自身最关切的关怀来表达自己,他缺乏
期刊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问题分歧较大,主要有“1921年说”、“1927--1934年说”、“1956年说”、“1978年说”、“1982年说”。产生分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含义缺乏统一认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必要在概念的使用上更加严谨和缜密,在研究层次和角度方面做必要的区分。
基础科学研究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在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认识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贡献卓越。他积极推动和促成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设施的建立;创立博士后制度和博士后基金,关心基础科研人员,巩固和发展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队伍;创制了保证基础科学研究得以持续的科学基金制,开启了基础科学对外开放的大门。这些措施为21世纪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为代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国际社会进入“开放性”、“外延式”发展阶段,政经交往、文化交流、思想互渗、社会共融乃前所未有。这种“全球化”氛围已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与走向,是中国“软实力”构建、文化发展工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的五大宗教中,除了道教这一中华本土宗教之外,其他宗教都是具有国际性流动的“世界宗教”,与外来文化复杂交织、密切关联,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互渗局面,成为社会政治和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思想和意识碰撞、融合的一个特殊领域。
期刊
尼克松上台之后,为改变美国不利的国际环境,开始转变传统的对华遏制政策,与中国接触以制衡苏联。面对一个刚刚拥有核武器且不断发展的中国,尼克松政府选择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方法,包括就核武器安全保护问题与中国进行信息交流、建立中美热线和达成一个中美双方互不使用武力的协议等,试图把中国纳入到国际核军控体系之中并限制其核力量,借以维护其霸主地位。然而,中美核军控对话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