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相信团结的力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te51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结就是力量!一次接力赛,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一天,是接力赛到来的日子。队员们聚集在跑道上,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啦啦队员们围在跑道两旁,十分紧张,不停地向跑道尽头张望,恨不得自己也要上去助他们一臂之力……紧张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
  “砰!”随着发令枪响,第一棒的队员们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看,第六道就是我们班的“博尔特”——李宇诚。他像闪电一般,很快把其他选手甩在身后。“加油!加油!”在啦啦队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中,“闪电”李宇诚为我们班奠定了优势。
  一眨眼的功夫,接力棒就传到第二位同学的手中,他也不负众望,像一头猛虎,直扑向前。其他班的选手也紧跟其后,毫不相让。
  很快轮到到第四棒了。这时,三班有名的“飞毛腿”上场了,我们领先的优势一点点被蚕食,情况对我们十分不利!因脚扭伤不能上场的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看的心急火燎,却无能为力。场上的刘子豪也感觉到了危機,他憋红了脸,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往前冲。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他掉棒了。我们瞬间就变成了第五名。
  退下场的刘子豪哭丧着脸,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大家纷纷安慰他:“没事,我们还有几棒呢!”张老师走过来说:“别灰心,还有机会,我们一起来给他们加油!”他含着泪,攒着拳头说:“嗯,我们一起来加油!”
  “六班加油!六班必胜!”场内健儿忘我飞奔似箭似虎,场外同学呐喊助威气势如虹。跑道内外,我们六班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五名,第四名,第三名……胜利女神在一步步向我们靠拢。到第八棒时,我们班已经追成第二名了。我们班的女运动健将出场了,她毫不费力的超越了其他班,扭转了比赛的局势。
  最后一棒是我们的压轴大将付怀宇,他如出膛的子弹射向终点!我们赢了!团结的六班赢了!
  团结就是力量,它使奋力前行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团结就是力量,它使偶尔挫败者更加明了前进的方向!团结就是力量,它给黯淡的前路带来曙光,使近乎绝望之人看到希望,帮怀揣希望之人实现梦想!
  请相信,团结的力量!
  朱思逸,湖北荆门市竹园小学学生。指导老师:张少君。
其他文献
外婆晏详蒲公英的花我的花请带到外婆她的家她是否能够感觉到听得到我正在祝福啊小时候不懂你的宠是多么温暖的感动还记得你给我买的第一把 Grandmother Yan dan dandelion
解读或者评价曹聚仁先生的这篇文章,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采取何种讨论的思路是合适的?如果将“讨论”置换为“讲授”,面对中学课堂中求知的青年,又怎么才能在课文与当代现实
情感教育是和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并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与发展他们较为丰富的情感,激发求知欲望与探险精神,是促使他们形成独立人格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表现形式  情感教育
期刊
蒲公英的花 我的花rn请带到外婆她的家rn她是否能够感觉到 听得到rn我正在祝福啊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的初始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借助名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传承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因此,可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来潜移默化地熏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诵读古
期刊
他是一位士兵,虽然在几小时前他还不是。  他叫奥利弗,今年十五岁,还不到征兵的年龄,却在几个小时前通过了体检,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德意志士兵。因他从小瘦弱,所以常遭其他孩子的欺负。更有甚者,耻笑他连女孩子都不如。于是,他发誓,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受别人欺负!抱着这个念头,趁着国家急需兵员降低标准的机会,他加入了军队。  由于打小瘦弱,他穿上军装时,无论是袖子还是裤管都长出了他一截,整个人就像是
期刊
人立于一方天地之中,行动受限于空间的狭窄,思想难免受到世俗的束缚,情绪也难免郁郁,洒脱不得,既然不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何不摆正心气,自成洒脱呢?  不受外物干扰,是正心气,成洒脱的第一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词,可谓是唱响了千百年来无畏外物,洒脱凭心的高声。林清玄听其姐讲述此词时便问道:“难道他什么都不要了吗?”其姐
期刊
音乐会等禁止拍录的艺术表演中,观众与管理人员的“明争暗斗”似乎已成常态。我们很多国人似乎有根深蒂固的“到此一游”的执念,面对工作人员的强制管制也是不为所动;舞台上的乐团表演者面对台下的些许喧闹与灯光闪烁,也同样只能是“不为所动”。  这样的一场音乐会中的两种“不为所动”引起了我关于何为欣赏、如何欣赏的思考。  为何那么多国人观众热衷于拍照摄影?原因不难理解:渴望以照片或录像形式将短暂的精彩表演转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