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技,生之道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lm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人之作,旨在抒情。所谓情,出于心,发于道,源于时代,不论实用,亦无可与所谓“成功典籍”共论优劣。
  有人说,良诗多作于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之中,诗人尚且如此失败,学其作品何用?诚然,“赋到沧桑句便工”,文人之心,往往要饱经摧残才有情可抒、有感可发。然教育之本质在学,学之目的为生,古人之诗词于生存技能并无甚助益,然而所谓的“生”,并不仅仅是生存,更是生活。
  马列主义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文人之诗,岂非正是人民意识的反映?不错,古人写诗,大多意在抒情,即使所谓的言志诗,也难以免俗地透出个人情感。然若无时代,情从何来?人说“时势造英雄”,我却要讲,时代造文人。中国人讲叶落归根,文化更需归属感,当归当归,归往何处?每个文者、每一文化派别,都当有其所归属的时代,而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更不仅仅是作者的个人情怀,而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蕴含着那个时代的风骨、那个时代的“道”。
  历朝正史,个中水分多少自不必多言。自古史官多迫于压力,编书撰史几经修饰粉饰太平,史无从考,其“道”亦缺失。而相比于食君之禄的史官,文人在仕途不顺的同时无疑也要自由得多,是以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其所属时代的面目。那些被史书粉饰的真相,往往出没于文者的苦闷之中,连带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所崇尚的品质,以诗词歌赋留于后人,使我们得以窥探一二。
  皆说学习当以史为鉴,然而当我们剥开一切的掩饰与伪装,文学之“史”相较于史学之“史”往往要丰富且真切得多。若说《汉书》《三国志》之类为官家之史,或多或少地藏头露尾,那么文学作品所做的,则不过是归其根本,重现时代之首尾。归根,正史,明道,此诗词之第一用处也。
  又有人问,书店里有关成功人士的典籍比比皆是,语文课本为何不选?我以为,此类书籍所讲,更多为生存之技,而我们要学的却绝不可止步于此,我们要学的,更多的应是生活之道。生存,生活,一字之差,千万别矣!我并没有贬低前者的意思,欲生活势必要先求生存,但真正的“生活”却是两个字,拆开来看两者并无甚区别,那些成功书籍中所述,带给我们的是物质上的“生”与“活”,而欲“生活”则要致力于精神的升华。前面所说时代之道是道,是为大道,而生活之道即个人之情操,亦是道,是為小道,无所谓高下,欲涉大道,必先成小道。
  古诗蕴文者之情,抒其志,表其德,我们固无古人的经历,也无从亲身感知其时代环境,便唯有通过其作品窥视一二。人不可过于功利,那么尚未正式步入社会的我们所受的教育自然应更注重填充精神世界。生存之技乃立足之本,却也止步于此,悟得生活之道方可更上一层楼。修身养性方成大器,精神富足方称生活。蕴情,修德,载道,此诗词之第二用处也。
  生之技,生之道,一为生存,一为生活,纵无从论优劣,然精神生活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升华。古文人之作,旨尽在于此矣。
  教师点评
  此文文质兼美,旁征博引,从所给材料出发,紧扣题目,文字功底扎实,是一篇难得的考场力作。以诗词的两大功用为角度论证史书与文学的区别进而论证生存之技与生活之道的区别,娓娓道来,闲庭信步。从客观冷静的视角,指出诗词的两大用处:“归根,正史,明道”“蕴情,修德,载道”。两层关系看似并列实乃递进。关于写作要注意以文化的彰显为导向,对流淌于血液中的民族文化之情的理解和表达乃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魏苗)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和普通的阅读单元不同,每个习作单元一般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承担不同的学习功能。对于这类单元,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设计理论,运用“目标—评价—教学”的思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路径。  一、确定单元核心目标  第五单元围绕“写一种事物”的要求安排了以下几项内容。 
这里是高马二溪村的茶园,位于湖南省安化县,是我扶贫工作的地方,号称“中国黑茶第一村”。  我是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又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茶园的。或许,这一片景象契合了我几十年来关于家乡与自然的全部记忆,心底涌起一阵通透的爽快感。  当我第一次进入安化境内,我被资江两岸的美丽画廊所惊叹,蓝蓝天空,郁郁苍山,悠悠江水,红瓦白墙,金黄菜花,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远方吗?不正是我梦想的地方吗?这土地这
“终结者”系列电影中,大反派天网是人类创造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它最初是被用于研究军事发展的,后来自我意识觉醒,认为人类是它存在的威胁,企图毁灭人类。电影中的一幕幕让我看得心有余悸,我甚至想,万一人类没有更先进的系统或手段制裁或者摧毁这些天网,我们将来会怎么样呢?人工智能机器,不成了人类自己制造的死神吗?  后来深思,又觉得自己杞人忧天。人工智能机器由人类创造,在某些方面似乎比人类更
舟山群岛滨江路的渔市大街,在往年每逢鱼汛季节,渔船拢洋时,晾晒在渔市大街两侧的一长溜的渔网,甚至一直延伸到渔街的尽头。  渔市大街右拐,约三五十米的距离,有一家咸货店,店主姓陈,六十开外,主要出售他自己腌渍的海蜇、泥螺、咸鳓鱼、糟鱼等咸货。陈老伯特别有一手腌渍“三苞咸鳓鱼”的绝活儿,在岛城渔市大街一带名气很响,在众多的咸货店里,他腌渍的“三苞咸鳓鱼”品质最好、名气最大。早年在渔船上捕鱼的时候,他从
梁启超先生在被切除右肾肿瘤后,却被发现病变实在左肾。一时问,初人中国的西医饱受质疑。而梁先生却希望国人不要以他的病为口实,以塞中国医学之前途。这正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我们应该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切不可因小失大。  所谓长远的眼光,意为不局限于一时的利害,而是整体地考虑长远效益。  当今社会有各种问题尚未解决,有各种不良现象令人痛恨,如贪污腐败问题,如雾霾问题,如社会诚信问题……这些问题让不少人
妈妈是一个裁縫,也是整条街上唯一一个仍在用老式缝纫机开制衣店的人。  妈妈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很艰苦。她常向我讲述她的童年,在她眼里,童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时能穿上一件“新衣”。而所谓“新衣”,只不过是由粗布拼合而成的衣服,却能给接下来的一整年点染上快乐。月光明澈的夜晚,妈妈常坐在门口看外婆拾掇衣裳,她觉得外婆做的衣裳实在是不够“靓”,而服装店里的时装虽然很让人眼馋,但昂
前段时间,一个名叫殷沙漫的女大学生出人意料地火了!从电视“红”到网络,从湖南“红”到广东,其事迹被各大官微争相点赞。不少网友被她的事迹感动了,纷纷留言:人美,心更美!  殷沙漫出生于1994年,广东惠州人,吉首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已为公益行动坚守十余年。从初中开始,她就致力于公益事业。上大学后,她利用课余时间,支教二十余所山区小学,走访了三十多处偏远的苗寨,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希望
唐代诗人陈子昂也善作秀  戴琮  當今作秀一词多少带有贬义色彩。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只让我们觉得俗不可耐,当作饭后谈资也觉得没意思。然而作秀亦有高下之分,区别在于方式和技巧。人生在世,渴望扬名,这点古今皆同。我们不妨看看古时才子是如何自我炒作的。  就以陈子昂来说,这位大诗人有着富豪家世,少年时代一直沉浸于射猎游戏的浪荡生活,属于不务正业的“富N代”。所幸陈大公子在十八岁去乡校念书时幡然悔悟。虽然起
正方:大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应该坚持自我  反方:大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应该随波逐流  正方获胜。  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有删改。  正方——一辩:吴丹妮二辩:陈杨兆铭三辩:王怡婷四辩:顾云程  反方——一辩:杨佳桢二辩:周怡妮三辩:王倩 四辩:莫思怡  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  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活应该坚持自我。  众所周知,对大学生而言,踏入社会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清朝康熙皇帝求贤若渴,一旦发现人才,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召他来宫中下棋。康熙与和尚连下三盘,并出上联试其学问:“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拆“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  不料,和尚随口应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康熙一听,和尚妙拆“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随后委以重任。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没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