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营造对话语境对典籍展示的作用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籍、手稿、碑帖等纸质文物不仅具有文献价值,其文物价值、审美价值也逐步被重视起来。如何突破纸质文物材质的限制,打造吸引观众的典籍展览,一直是典籍类文物陈列的难题。论文以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大英图书馆合办的“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为例,通过解读该展陈列设计的策划理念,揭示营造“对话语境”对典籍类文物展示的作用。
  关键词 国家典籍博物馆 典籍陈列 对话语境
  分类号 G258.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4.013
  Abstract Paper-based literature, such as ancient books, manuscripts, calligraphic inscriptions,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for its literature and historical values. In recent years, its antique and esthetic values have also been brought to attention. It is one of the difficult tasks faced by many ancient literature exhibitions that how to create an exhibition that attracts audience while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paper material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signing concepts of the “Treasures of the British Library” exhibition collaborated by National Museum of Classic Books and the British Library, aiming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dialogic environment on ancient literature exhibitions.
  Keywords National Museum of Classic Books. Ancient literature exhibition. Dialogic environment.
  典籍文物是没有华丽外表却耐人寻味的璞玉,它丰富的内涵却脆弱的材质往往使观众可望而不可及。国家典籍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策划举办了数十场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展览。策展人员通过摸索与积累,逐步攻克传统典籍陈列的策展难关,总结出一套以营造 “对话语境”为核心的策展理念,创新性地实现了对典籍的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及审美价值的揭示与融合。
  1 传统典籍陈列的瓶颈
  纸质文物的保护难度很大,除易因虫蛀霉烂而损坏之外,纸中纤维还会受光、热、有害气体的作用造成降解,使纸张发黄变脆、强度下降,最终导致粉化[1]。如何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典籍陈列设计,这一直是图书馆和博物馆艺术设计者的难题。典籍陈列与其他类型的文物陈列相比有显著不同。其一,简单陈列难以体现典籍文物价值。受到形态的限制,典籍陈展基本只能采取对开两个页面的方式,这仅能呈现文物实际承载信息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其二,典籍类文物外在的观赏性远不及造型精美的玉器、铜器等器物类文物,绝大多数典籍很难通过自身外观设计吸引观众。其三,即使能够展示有重要内容的文字页面,受限于文字信息传达的局限,观众也难于在短时间内了解典籍中记载的真谛。其四,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典籍陈列对展厅的光环境、温湿度、气体成分的构成及稳定程度等有较为严苛的要求。而纸质文物的脆弱属性,也使其并不适合长期陈列。
  2 对话思维在大英展中的应用
  “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览(以下简称“大英展”)中,大英图书馆选取11件英国文学经典巨著的手稿和早期珍贵印本进行展出。如何让11件文物“支撑”起一个展览?国家典籍博物馆策展人员以“营造对话语境”为核心策展理念,从主题挖掘、形式设计、氛围营造等诸多方面着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完整、丰满的典籍展览。
  2.1 中文展品对比陈列,形成中西方的文明“对话”
  文学能昭示一个文明的特色,能表现一个时代的风貌。结合大英图书馆的展品,策展人员选取108件中文展品联合展出,其中包括这些英国文学的著名译著、书评、改编、稿件等。尤其在译著部分,选取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同一西方经典的不同版本译著,从翻译的表达方式到所用的褒贬词汇,均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翻译结果。纵观这些译著的异同,促使观众以西方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为视角,去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并把这种发展结果和西方的典籍原著进行比对,形成中西方文明的一种“对话”。
  对比陈列中最突出的元素是在英方展品莎士比亞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版四开本旁,策展人员选取了同时期的中文善本——明茅瑛刻套印本的汤显祖《牡丹亭》 与之同时展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东西方戏剧史上的巨匠,策展人以“平行时空下不同文化背景同时迸射出人性之光”为策展理念,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的交流[2]。
  2.2 陈列柜半景画设计,创造典籍场景的视觉“对话”
  在读图时代,语言文字让位于图像,理性的逻辑思维让位于感性的视觉呈现。视觉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3]。在观众越来越习惯以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的情况下,策展人员要以观众观展习惯为导向,将展品要传递的信息最大程度上进行视觉化处理。
  大英展中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常用的半景画景观加以改造,在展柜内进行静态的类半景画设计。设计元素一部分取材于来展书籍或者不同版本作品中的精美插图,直接展现故事情节、情境、人物关系、角色造型等,如查尔斯·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的柜内立面画面都是选取其作品插图作为大幅背景。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分析来展书籍的文学内容、写作时代、作家背景、创作环境等抽象信息,从中提炼出便于转化成视觉符号的元素进行展示,如一些起到装饰和间隔作用的油画笔触风景图片等。典籍前景摆放与半景画后景展示的结合型陈列方式能够让典籍文物恬静而优美的特点更加突出,观众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沉浸式的读图方式,感受到典籍中描述的场景,快速接收典籍传达的信息。   2.3 利用典籍复制品或者出版物,营造出真实的触觉“对话”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时代,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主体,观众参观展览时,也不再满足于填鸭似的被动欣赏文物,而是期望沉浸在一个开放式的展出环境中,可以主动的观赏文物,汲取知识,参与展览,体验陈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基于此,展厅中特别设置一些书架,上面陈列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剧作全集中英对照单册译本、英国小说史、英文少儿童话等。观众可以随时翻阅这些书籍,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甚至找到与陈列中文物对应的章节进行比照。书架读物的设置是大英展主陈列的延伸,它既能弥补珍贵典籍文物太过脆弱、无法被观众触碰的遗憾,又为观众在展览现场提供了一个解决观展疑惑、重温英国文学魅力的渠道,激发观众主动探索的热情,直接提升展览的参与感,实现了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融合。
  2.4 藝术化的照明设计创造特殊感情空间,实现情感“对话”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能通过作家对文字的驾驭形成动人的情感倾诉和丰富的思想表达,这些沉淀的情感与思想也正是经典作品百读不厌、历久弥新的根源。大英展的策展人员结合文学展这一显著特点,以“对话”的理念对展厅照明进行艺术化设计,配合展品构造了丰富的情感空间。
  传统陈列照明设计通常在基础照明和文保效果上下功夫,实际上照明的艺术化运用有很大空间值得探索。陈列展览设计应更加注重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灵活运用照明环境艺术,用光照亮度的科学合理变化来增强陈列展览和文物展品的观众亲和力[4]。大英展中的照明设计是在满足相关文保标准基础上,专门引入照明场景设计这一艺术化的照明手段。按照典籍陈列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色温、不同照度的个性照明,烘托出不同故事所描述的环境或者情感走向。例如,在浪漫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展区,采用一些低饱和度的灯具照射墙面,通过不同色光对小区域的定点渲染让人产生浪漫的心境。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展区内,采用舞台追光灯为主照明、点光源辅助照明等手段,营造出近似演出舞台的效果,强调了陈展环境的剧场感。在间谍小说大师伊恩·弗莱明的展区,则采用面光等手段将空间的亮度、均匀度提升,形成强烈的现代气息。观众观展时穿梭于由灯光构建出的多彩的浪漫空间、华丽的舞台剧院环境、明朗的现代气氛之间,不同的情绪氛围既是对文学作品的阐释,也形成了观众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抒发。
  2.5 新媒体连接虚拟与现实,创造观众与英国文豪的时空“对话”
  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在博物馆陈列中已屡见不鲜,然而展览中运用高科技的种类及数量并非多多益善,充分评估现代技术与展览主题的关联性、必要性、适当性,是实现高科技为展览锦上添花的重要前提。大英展中唯一的新媒体互动设计是一台基于透明触摸屏的虚拟展柜。展柜内陈列有英国文豪手稿复制件的实体展品,观众可以透过展柜直接看到。展柜的透明表面是具备触摸功能的屏幕,当观众点击实体展品前面的透明屏幕时,屏幕会显示出英式红色邮筒交互界面。在观众选择感兴趣的作家姓名操作点击后,会有一架纸飞机从邮筒中飞出的动画设计,最后纸飞机展开、呈现出一张图文并茂的老信纸。老信纸展示的内容包括作家详细介绍、作品音视频信息、延伸资料查询等内容。
  虚拟展柜运用“红色邮筒”这一标志性的视觉符号营造出浓郁的英式风情,而邮筒本身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工具,在此处的灵活运用构成了观众与英国作家沟通、与英国文学沟通的形式上的纽带。而展柜中运用新媒体手段嵌入的资料查询系统、电子阅读系统,实现与国家图书馆大数据库的链接,进而提供海量的展品信息,以交互的形式拓展观众与展品之间真实的连接。
  3 营造对话语境对典籍展示的作用
  典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和记录了文明的成长、时代的变迁。以典籍为主体的展览,不仅要把平时阅读的书籍变成可供参观的陈列,更要引导观众通过对展览的阅读,感受其文字之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的角色是不断变换的。进入展厅伊始,观众会接收到大量的隐性信息。这些信息由展览的空间布局、灯光的明暗、色调的选择、文字排版、陈列走势、背景音乐等元素复合而成,观众在尚未实施具体观展行为前就感受到展览的基本气质。在第二阶段,观众开始参观展览的主体文字和展品,逐渐被带入到展览设定的内容序列,逐渐产生情感共鸣。第三阶段,根据个体的不同认知和感受,观众会主动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可能是某件展品、某个场景),进行主动的行为或思维互动。这几个阶段实际上对应着人类审美心理的基本环节。人的“情感愉悦”过程大致上经过了一个从感觉、知觉到思维,从联想、想象、情感再到意志行动的层层深化而又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5]。
  营造对话语境,是一种以观众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策展理念。通过对展览主题进行多维度解读和意象化加工,根据观众观展不同阶段的接受特点和心理预期,最终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关联。展览主题内涵越丰富,可供解读和加工的元素就越丰富,可以形成的情感链条就越多。在典籍展示中以“营造对话语境”的思维进行策展,有助于将典籍类展品在传统陈列实践中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利用典籍的内容、背景、插图、纸张、版本、书体等诸多内在元素,借助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浅显易懂的设计语言、美轮美奂的展示方法、交互检索的智能方式等多种手段,在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环境之间、展品与观众之间、环境与观众之间等设置关联,能够促进形成展览的流动性,使典籍类陈列展览脱离呆板枯燥,实现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
  博物馆的陈展并非一成不变,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和观众审美需求变化而变化[6]。以典籍为主体展品的展览是博物馆陈列中的新生事物,关于典籍陈列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通过学习、策划、创意和设计,让典籍中更多美好的内容进入观众视野,是让封存在亿万册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龚德才,奚三彩,唐静娟.纸质文物保护研究[J].东南文化,1997(4):126-131.
  史建磊.“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看文豪手稿,感巨匠体温[EB/OL].[2017-11-09].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04-21/8205677.shtml.
  冷小红.读图时代的视觉传播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8-9.
  单霁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295.
  谢建平.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愉悦”与“情感传真”[J].中国翻译,2010,31(5):29-33,94-95.
  倪婉,吴晓松.让可移动文物活起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25.
其他文献
摘 要 论文采用文献研读法与比照分析法,从阅读、教育、老师三个方面诠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带来的启示。美国盲童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人生故事充分说明:没有阅读的生活暗淡无光;老师是阅读的点灯人;阅读点亮人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广大家长、老师和图书馆员都或多或少扮演着“阅读点灯人”的角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可谓儿童阅读指导与人类精神升华的范本。  关键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阅读 教育 老
期刊
摘 要 针对当前外包编目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难题,论文提出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外包数据进行流程管理,旨在改善外包数据质量、改进编目工作。根据六西格玛法的DMAIC过程及高校图书馆外包数据的数据流程,制定“定义对象、实施测量、审查分析、改进质量、控制成果”五个步骤来管理和控制外包编目数据质量,并选取样本实施一次管理实践。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对改善外包数据质量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 编目数据 数据质量
期刊
摘 要 通过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论文分析了本科生读者的学习学术需求和学科服务需求,提出立足本科生学习学术活动轨迹,制定阶梯式学科服务方案,并加强多部门合作协调,建设以本科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共享平台,旨在提供以本科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学科服务,为其他高校开展本科生学科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本科生 图书馆学科服务 本科生需求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
期刊
摘 要 论文在概述全媒体时代信息特征的基础上,明确了多元阅读的意涵和图书馆功能的新定位,并以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为例证,探讨了图书馆多元阅读的发展趋势和对策措施。  关键词 全媒体 多元阅读 数字图书馆 少儿服务  分类号 G258.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2.01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ummar
期刊
摘 要 论文以布朗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发展为研究案例,深入研究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情况,总结高校为发展数字学术而进行的组织机构优化的经验,提出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图书馆发展可采用的结构模式,为我国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数字学术 高校图书馆 布朗大学 多伦多大学 矩阵式组织结构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
期刊
摘 要 本报告介绍了上海图书馆从2005年起每年一度的大型主题性馆藏文献精品展,总结了以此为平台进行“揭示馆藏精品,弘扬中华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经验,阐述了图书馆开展文献展览系列活动对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上海图书馆 文献展览 中华文化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2.005  Abstract This pape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与数位人文研究的发展,过去仅提供古籍文本扫描影像及诠释资料检索的系统已无法满足研究者与使用者的需求。为寻求古籍数位新的定位与价值,论文以“通用型古籍数位人文研究平臺”为例,介绍了该平台以明人文集全文转换成文本内容为契机,通过对各种统计分析、信息视觉、断词标注等工具的开发,辅助研究者从多元化角度发掘研究问题。该平台所建构的古籍全文资料环境,不仅可藉由量的文本分析、资料探勘工具,扩
期刊
摘 要 论文通过对《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和《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的比较阅读,在介绍两书的篇幅、结构、内容、编者和读者群体的基础上,指出了两书对家庭阅读推广领域的阅读价值和指导意义,并结合家庭阅读的传统与现状,对家庭阅读的未来做了展望,客观评述了作者的论点与论证,对于读者学习相关领域知识,阅读两套丛书具有一定的助力。  关键词 阅读推广 全民阅读 家庭阅读 阅读指南  分类号 G252.1  D
期刊
摘 要 徐雁教授应邀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开设讲座,通过分析名著提出了“新读书主义”的阅读选择,并从“一本书主义”角度透析了“悬疑解疑式读书法”“结网式阅读法”“提纲挈领式读书”的涵义,倡导人们要树立以“读无字书,悟有字理”为中心的大阅读观,让阅读所得与人生实践达到一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 徐雁 阅读法 文津讲坛 知行合一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
期刊
摘 要 阅读对人的气质的养成非常重要,若想改变气质,通过阅读来熏陶及涵养是最好的路径。图书馆是民众重要的学习场域,推动阅读不仅能增进阅读素养、提升人文底蕴,对于民众气质的涵养,更扮演重要角色。论文将以图书馆角度探讨儿童气质的涵养,分析“台湾总督府图书馆”时期儿童阅读活动情形,并进一步分享角色转变后的台湾图书馆积极经营儿童阅读服务之案例,最后提出未来图书馆对于涵养儿童气质之建议。  关键词 儿童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