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那里认识薄老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老曾是我父亲王观潮的领导,因了这层关系,父亲乃至于母亲和我便有了一些和薄老的交往。交往中增进了解,更添了对薄老的敬佩之情。2008年是薄老逝世一周年、诞辰100年纪念,而父亲业已去世,为表示对薄老的深切怀念,我谨将自己从父亲那儿知道的关于薄老的记忆作一回顾,以奉献给薄老的在天之灵。
  我最初知道薄老的名字是在“文革”中,当时,我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薄老作为“走资派”被打倒,我的父亲也因为是“走资派”而被打倒,其中一条罪状就是他是所谓薄一波这条线上的人。开始是因为他从兰州来哈尔滨工作是薄老推荐的,后来经过他们的细查,问题就更“严重”了。原来,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曾参与156项工程建设,创建了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由于创造了冬季施工等诸多经验并提前投产,该厂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后来,父亲虽然调到地方工作,但薄老在主持制定“工业六十条”时,考虑到父亲的这段经历和业绩,就特邀父亲参加了讨论。正是这件事,成了父亲是薄一波线上人的铁证。
  也是从那时起,有意无意之中我开始关心起薄老的情况,当然这也和父亲能不能被“解放”有着很大的关系。父亲学生时代参加革命活动时,曾被军阀关进山西省模范监狱。国共合作后,经中央和北方局的多方努力才被释放出来。“文革”中,在康生和“四人帮”有意识地要把所谓白区党斩尽杀绝的阴谋中,父亲在劫难逃,和薄老一样蒙受不白之冤而被关了起来。
  1971年,林彪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形势似乎好了起来。1972午,许多老干部得以解放,但只有坐过监狱的这些人处境未变。当时我的母亲已经获得解放,她去北京治病,由我陪着。在那里,母亲见到不少老同志,从他们的言谈和回忆中,我感觉这些勇敢无畏、为自由战斗过的战士们对自己的老领导薄一波同志是那么尊敬,那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蔑和“莫须有”的罪名对他们来说不值一哂。
  当时,我还听到一个让我至今感动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初,我父亲的战友、烈士王墉同志的儿子想到北京上学,他只身一人到北京后,由于没有熟人就寄宿在车站。当车站工作人员询问他到北京干什么、要找谁时,他说出了薄一波的名字。车站的人吃惊之余马上向上面领导作了汇报。当薄老得知是王墉的遗孤,立刻给安排了住处,并让他去了八一小学读书。这种对往日部下、战友的深厚情谊在当时或现在都是难得的,而对烈士遺孤的关怀更体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
  1976年“四人帮”垮台,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果然,1978年初父亲被平反,去中央党校学习。那时,薄老也从秦城监狱走了出来,住在中组部招待所。父亲经常去看他。据闻,在“文革”中,一些人向薄老调查其他同志的所谓历史问题时,他始终坚持原则,不说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许多同志因此或没有被加重所谓罪行,或早日被解放出来,或“罪名”得到昭雪。在那个严酷的年代,薄老不顾自身安危,敢为同志的政治生命负责,真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之后,我和全国人民一样从各种媒体上得知,薄老身处要职,为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20世纪80年代初,为新中国的建立浴血奋战的老战士们纷纷退居二线,薄老成为中央顾问委员会的领导, 而父亲也退到省顾委。那时,父亲若是有机会去北京公干或办私事,一定会去看望薄老。可惜的是,父亲没有向我们说起过和薄老谈话的內容。
  完全退休后,父亲还去见过薄老,并合影留念。1997年末,父亲患了重病,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去世。薄老得知后,让秘书打来电话,说应该告诉他,因为他在协和住过院,对该院情况比较熟悉,又问了母亲和我们这些子女的现状。母亲表示了感谢,并一一汇报了我们的家庭情况。薄老对老部下的关怀是尽人皆知的,这不光是数十年的革命友谊,也是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所具有的人文本质。
  后来,当我在整理父亲遗物和遗稿时,看到父亲亲自去新华书店买的薄老的数种回忆录。从书上留有的诸多批注和标记不难看出,每本书父亲都认真仔细地看过。于是,我也将薄老的回忆录等著作悉数阅读,从中不仅对薄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历史,特别是新军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军的历史贡献尤为钦佩。正是这支由薄老创建、指挥并主要由三晋子弟组成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抗日战争初期作出了特殊贡献,创建了永垂青史的爱国抗日功绩。
  但我更大的收益是父亲对薄老的回忆。父亲一出狱就参加了决死一纵队,在薄老的领导之下。1941年秋,由于日寇严酷的大“扫荡”,决死一纵队五十九团损失惨重,主要领导被俘,全团上下人心浮动。为重振该团雄风,太岳区的领导(政委薄一波)派我父亲任该团政治委员。父亲不辱使命,经过耐心周到的思想工作,稳定了全团指战员的情绪,士气重又高涨起来。翌年2月,薄一波电话召父亲去纵队部。见面后,薄老先对父亲的工作成績表示肯定,接着就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并强调说这是克服当前物资困难、争取抗日胜利的极其重要的措施,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无条件执行。然后就具体谈到一纵队的精简问题。当听到对五十九团实行精简的决定时,父亲当然很不情愿, 因为这个团是一纵队的主力团之一,目前境况又很好。薄老表示理解,说自己也不愿意,但现在是形势所迫。他说任何事都要从大局出发,要看到整体,不能只顾局部利益,不精简脱产人员,老百姓负担不起。他还举出红军长征等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合情合理,使父亲豁然开朗,当场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回去后,父亲遵照薄老的指示精神,圆满地完成了精兵简政的工作。这也许是件不大的事情,但却使我看到了薄老的另一面:上级对下级,本可拍板下令。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坚持大原则之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部下心服口服、心情舒畅地去做工作。这正是古人说的儒帅之风。
  2001年,父亲的回忆录《六十年追踪》出版了,薄老亲笔题写了书名。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六十军撰写将军传记,父亲名列其中,于是。母亲晓荔又找薄老题写书名,并想面见老首长。当时,薄老的手出了些小毛病,不能运笔,胡长水秘书向薄老说明了情况,薄老同意接见。
  我记得那天风和日丽,对于初夏的天气来说,有些炎热。我和母亲进了玉泉山薄老的住处,同行的还有王墉的女儿。我们抑制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客厅,只一
  百战元戎不戴甲,建国伟业何伐功。
  劫后雄风故常在,人间果有不老松。
  第二首是七律,曰:
  铁网焉能困猛蛟,一骑风雨下中条。
  决死健儿鲜血热,外虏敌匪魂胆消。
  城狐社鼠待整治,工业财经勇担挑。
  谋划残局国复振,南山红叶似火烧。
  正巧,当时电视台播放三集电视纪录片《铁与火》,说的就是牺盟会和新军初期的历史。作为当时的领导者,薄老当然也在片中作回忆谈。于是,我又采撷改编前人文句作会儿工夫,就听到胡秘书说,薄老来了。
  话音未落,薄老被人搀扶着走了进来。他行走速度很快,完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他迅速示意让大家坐,自己则在正面的沙发上落座。由于过于激动,我一时语塞,只是看着这位自己景仰已久的革命家。他童颜鹤发,双目炯炯,尽显长者风范。他微笑着和大家握手后,便和母亲攀谈起来。薄老虽然戴着助听器,但反应敏捷,说话风趣,机智深刻。听着,体味着,不禁有“如沐春风”之感。
  事后很久,我都激动不已,于是写了两首诗。在诗的序言中,我记述了当时薄老接见的情景:“2004年6月11日,随母晓荔拜谒薄公一波。公神采奕奕,谈吐机锋,举座欢情,真一刻千金者也。公乃先父王观潮最敬仰之老领导,今得瞻丰采,感慨万千,谨赋诗两首,以抒拳拳。”第一首是七绝,曰:了一首七绝:
  满天烽火满天愁,敌寇猖獗蒋无谋。
  安得猛士号决死,八方风雨会并州。
  随后,我将诗托胡长水秘书转给薄老,据说薄老看过后,颇为喜悦。
  我还记得当时薄老身体很好,也没有什么顽症痼疾,胡长水秘书也对薄老的身体信心十足。但到2007年不幸还是发生了。当我们一家得知薄老病危的消息,都很震惊和悲痛。不久,噩耗传来,薄老与世长辞了。母亲去参加了追悼会,很是伤心。我安慰她说:“有人说得好,‘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着。’”难道不是吗;薄老永远活在奋发向上、活力无限的中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系商务印书馆编辑)
  
  (责编 兴 柱)
其他文献
薄一波伯伯在草岚子监狱中已是我们的父亲廖鲁言的领导,后来在山西太原接办牺盟会、创建新军时又成为我们父母的领导。“文革”中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我们的父亲又跟薄
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支撑,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信息化的推进,对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搭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教育
寻找干部籍自参与时代的形成,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用学者的说法,当下中国上上下下的改革共识已经破裂,再加上社会转型步伐缓慢,公民社会尚未建立,各种矛盾和问题接踵而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权力清单制度是一项权力公开运行的改革,是我国加强依法行政,推动强化社会监督,从源头根除腐败的重要举措,对于加深我国民主与法律制度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有重
期刊
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做好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务院已部署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存在各方面不足,包括立法的缺陷、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这导致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监督对象模糊,支付衔接过程中制度不规范,监管机制不合理以及监督乏力等.
发展僵局待打破rn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所谓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近几年,博客和微博在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