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华丽的艺术瑰宝,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人,宋词作品有两万余首,每首作品都堪称经典。本文以《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为着眼点,列举三首以此词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结合演唱进行分析研究,探寻中国古词声乐作品对声乐训练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宋词;水调歌头;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7)03-0075-03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学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特色,中国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华丽的艺术瑰宝。宋词的词体在古诗词文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宋词不像唐诗一样字句规整,但它会根据词人的个性展现雅俗共赏、婉约细腻的艺术特征,正因为如此,当代作曲家十分青睐宋词,借鉴国外作曲特点,与我国特有的音乐特点相融合,编创出许多高雅的宋词艺术歌曲。
  一、《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的艺术性
  宋词与唐诗的五言、七言的规整模式不同,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语感强,因此又被称为长短句。宋词承载着时代的使命,是诗与曲的桥梁;宋词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体,将事物在意境中更加感性地表现出来;宋词是音乐文学的载体,古代就有很多音律作品,如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等作品一直被后世传唱。宋词最初形式来源于市井歌谣,歌词被划分俗词,后期经过宋代词人高超的修辞句法、富于意境的叙述方式,表现出深层的艺术风格,词意间更加优美,富于歌唱性,逐步向雅词发展,并愈发典雅。出名的宋词另有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長江头》;宋朝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均体现其雅俗共赏的一面。
  北宋文学家苏轼,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作既有婉约细致风格的《水龙吟》,也有风格豪放大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就是借用景物和想象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该词仅有词,另有一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记录了创作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即“丙辰年中秋,喝酒大醉至第二天,创作该词,同时怀念弟弟苏辙”,令作品更具有画面感,令后人更加深入理解词中内涵。小序过后,通过“明月” “乘风”“琼楼玉宇”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意象感,表达了他领悟人生,辞藻间赋有哲理,思念家乡的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该词虽然明写离愁别绪,但暗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离人的同情。整首词意境深远,豁达情怀,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美学的原理。现代作曲家们都被它的美所吸引,将其谱曲,用音乐与之结合,让古典诗词意境在音乐中得以无限放大。
  二、试分析三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艺术歌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小序中写明:在丙辰年的中秋节,他醉酒后怀念弟弟苏辙而作。这首词牌源于大曲《水调歌》的首段,因此被称为“歌头”。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下两阕虚实结合,上至宇宙下至所处社会,揭示亘古不变的哲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表达了苏轼的睿智、洒脱、豪放以及豁达的胸怀,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一种自然常理和精神境界。
  因此当代作曲家们纷纷就此词谱曲,出现了一词多曲的现象,作家们对同一词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创作动机:王志信就此词创作了宽广而深沉的《千里共婵娟》;汝艺就此词创作了庄严、豪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刘学严就此词创作了充满向往、憧憬和祝愿的《但愿人长久》;莫天平就此词创作的《水调歌头》;梁弘志就此词创作的《但愿人长久》,起初由邓丽君演唱,后由王菲演唱,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大地上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1《千里共婵娟》的演唱分析
  王志信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声乐作曲家、指挥家,他缔造了很多民族声乐歌曲,如《兰花花》《昭君出塞》《桃花红、杏花白》《遍插茱萸少一人》等歌曲,都是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曲目,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
  王志信依据苏轼的词创作的声乐歌曲《千里共婵娟》,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整首作品充满小调优美的民族风格特点。“明月几时有”以自由的散板速度引出,“有”字由下方三度的倚音润腔,与苏轼抛砖引玉的问句语调相得益彰,“把酒问青天”的旋律与吟诵时的歌唱性一致。接着进板以慢速入歌曲主题,歌曲与词作的内容同时展开,可见作曲家对宋词的艺术有较高的审美,才能将音乐与文学无缝的对接。“我欲乘风归去”起,用较之前面快一倍的中速,把词作者内心语言用音乐表达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重复了两次,音乐上不断地推进,两个“寒”字落在了小字一组的e,演唱时要注意深呼吸的支持,不能放松气息支点的控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词的中心思想和理性的升华,作曲家用宽广而富于激情的散板速度展现,钢琴伴奏用刮奏和八度推进的织体,为歌曲营造了完美的高潮,演唱时除了要注意深呼吸与高位置的技能保持,还要注意表达苏轼豁达、洒脱、豪放的情感。整首歌曲的速度与情绪与诗词的抑扬顿挫一致,张弛有度,演唱时的咬字、音色也要随着情绪变化去调整,令演唱声音更有张力。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演唱分析
  汝艺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为歌词,创作了民族声乐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令该词别有一番戏曲的味道,其原因为作曲家实则为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汝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二胡演奏技术精湛,深得吴之珉、王永德、闵惠芬教授的真传,对民族音乐有深厚的积淀。除此之外,还对作曲和录音有着浓厚的兴趣,是真正的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创作的民歌有《国旗颂》《祖国之恋》《党旗下的誓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汝艺的声乐作品如《国旗颂》《党旗下的誓言》都是自己作词作曲,歌颂党和人民军队,充满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古诗词谱曲,将民族器乐细腻的演奏风格融入歌曲创作中,长音、甩腔、三十二分附点音符里,仿佛古人长袖翩翩、水袖如花的形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为歌曲伊始,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做了长腔,体现了我国京剧艺术的戏曲风格,所以在演唱时不但有良好的气息支持,高位置的挂住,还要注意咬字的归韵问题,一定要在时值将尽时收韵,不能过早,否则容易造成字的歧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整词的上阕,作曲家用稍慢的中速进行描写创作,多用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句子强弱呈“枣核状”,旋律细腻、充满抑扬顿挫的起伏感。演唱时要十分注意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声音统一,不能松散,演唱要流动,不能僵死。下阕前半部分的旋律模仿京剧波音、倚音的润腔技法,用谱面标记的方式把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的颤音表达出来,演唱时更加要求气息的流动性。如“朱” “时”用的是上波音,“阁”“低”“户”“无”字用上二度的下倚音写出,演唱时拿捏到位,就会京味十足。段中还有一个小亮点——“不应有恨”,無旋律有感情地把此句吟诵出来。这就要求演唱者全情地投入歌曲,在吟诵时以情带声在高位置将字句送出,不能破坏音乐的进行。下阕的后半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整首歌曲的高潮部分,速度稍快,要求充满激情,滚动地进行旋律,钢琴伴奏用九连音的琶音为人声做铺垫,演唱力度不似层层递进,而是即将推向定点又回落缓冲,最终将整曲推向最高。演唱时为了保持连贯,要分配好句子中每个字的气息,“悲”“圆”几个波音的气息支点保持,更好地展现出词曲作家大气婉约、细腻雅致的情怀。
  3《但愿人长久》的演唱分析
  刘学严是又一个被苏轼的“中秋词”所吸引的音乐家,系和声理论家,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以这首“中秋词”为歌词,创作了《但愿人长久》,根据他对和声理论的音乐素养和对该词的深层领悟,诗曲结合融汇出别有一番风味的声乐作品。
  刘学严把这首“中秋词”的上阕用关系大小调的方式创作出旋律,有一唱一和的感觉,通过变音让词与曲更加巧妙地结合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b小调引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用d小调的旋律作答,“上”“宫”“今”“是”“何”字中有相应的变音,演唱时要格外注意变音的音准问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仿佛又回到b小调提问的语气中,“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仿佛用#d小调的旋律进行回答。
  下阕前五句的词反复了两遍,用强度对比的方式进行创作,第一遍用舒缓柔美的旋律,第二遍反复强调,演唱时要着重强调,与第一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其他作曲家一样,刘学严也把下阕的后五句作为歌曲的高潮进行创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作为情绪的铺垫,推进后面画龙点睛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全曲的最后一个“娟”字落在了属音上,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与苏轼创作该词的思想一致,表现了乐观积极、美好生活的向往、祝愿和憧憬。
  三、如何把宋词艺术歌曲演唱得准确到位
  1加强声音技能技巧训练
  [JP2]以宋词谱曲的中国声乐作品讲究意境的渲染,古诗词吟诵上讲究押韵,演唱时要充分表达词曲作者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呼吸、位置、共鸣等歌唱技能发挥作用控制声音,以达到如诗如画、线条明朗、有形有色、抑扬顿挫的审美要求。
  2咬字吐字得到相应训练
  我国古词的朗读讲究合辙押韵,声母韵母的咬字问题与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要求是一致的。歌唱中每个字的声母要干脆,韵母要随着音符时值长短控制归韵。演唱古词作品的咬字吐字要求:字头的声母要咬得准确,既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字腹和字尾的韵母要吐得清晰。以“娟juɑn”字为例,“j”是声母,准确地要准字头后,快速张开嘴,同时将“uɑ”这个复韵母发出并保持吐字时口腔的状态,根据“娟”字的时值长短,在即将结束时归韵在“n”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演唱过程中每个词的准确性。[LL]
  3演唱前准备工作的训练
  宋词是我国古文明的时代标志,以宋词作为歌词进行谱曲的中国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把握其中的诗意和主要思想。每首词都反映了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状况,因此要想准确把握演唱作品的风格,就一定要深入了解词作者的背景、创作目的和深层意义。
  4提高音乐感觉提升音乐素养
  演唱宋词声乐作品能够提升演唱者对音乐的感觉和知觉,让演唱发之于情,并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宋词具有雅俗共赏,富有歌唱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不论是大气豪放的词作还是清新婉约的词作,都要在不断诵读中体会领悟其中的内涵和写意,将这些感受融入歌曲中,通过演唱细致处理每个音、字、句子,个人音乐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以宋词谱曲的中国声乐作品将中国文学与音乐有机结合,以声乐形式为载体,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谢桃坊.论宋词的艺术特征[J].天府新论,2006(05).
  [2]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聲乐套曲·四季诗谣第四乐章《冬之韵》
期刊
我愛你啊,祖国
期刊
\[摘要\]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中,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本文以黎英海先生《唐诗三首》中的《春晓》为例,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演唱三方面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更多人能够投入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黎英海;《春晓》  [中图分类号]J61[文
期刊
\[摘要\]  《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而音乐曲目也正是人类在经历情感的囤积而流露出来的艺术,同时乐器作为音乐的载体。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或改进的时候,不仅仅是对音符的简单组建,更多的是将情感融合其中,而后再借演奏者巧妙的演奏手法进行表达,这就是音乐的“禅趣”,也是乐器的“禅趣”。  [关键词]琵琶;《点》;《玉》;禅趣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阿爸是一匹蒙古馬
期刊
\[摘要\]  阳新采茶戏作为一种地方民歌与茶文化的结晶随着历史潮流而起落发展,其兴于茶文化繁荣,盛于国家政府的重视扶持。在历次的考验下阳新采茶戏接受变化,迎难而上,得以继续生机,因其蕴含的阳新地方特色和与民众的血肉联系作为自身强大艺术生命力。但是作为地方小戏,其成长过程自身的孱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要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个性与共性杂糅,两相对比之下,还是共性大于个性。  [关键词]阳新
期刊
\[摘要\]  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将古典诗词与音乐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音乐形式。其蕴藏着中华民族古典意蕴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最具有传统文化典范的一种艺术作品形式,也十分有利于声乐学习者歌唱能力水平的提高,增强演唱者的自身修养,提高艺术审美,拓宽文学视野。同时对声乐学习者的咬字归韵、音色控制以及情感认知起到一定的有利影响。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黄自  
期刊
憶秦娥
期刊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新人、新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北京音乐家协会、吉林卫视联合举办“2017《放歌中国》——‘音为有你’原创音乐作品展播”活动,现面向全国征集优秀作品。  [HTH]征集内容:[HTSS]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和平、歌唱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等弘扬时代精神的原创优秀音乐作品。尤其注重发现新人、新作,为
期刊
鳥鸣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