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_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样是远离人群,为什么有些人这么容易感到孤独,另一些人却能处之泰然?
  根据马斯洛的说法,人的动机虽然千差万别,但最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弥补“匮乏”的动机,另一种是满足“成长”的动机。“匮乏”导向的人,在生命早期,有一些基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要大都来自父母或生命中重要的人的爱。于是,他们常常一边对人深怀疑虑(因为失望过),一边不断向他人寻求安全和爱(因为缺乏)。当他们感到孤独时,他们想借由他人来逃避孤独。而“成长”导向的人,可能是因为不缺爱,也可能是因为足够自恋,他们不需要太多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对别人的依赖程度也相对较低,有时甚至会觉得他人就是羁绊。他们用与事情的联系代替了与人的联系,所以才能安心做事,享受孤独。
  “匮乏”导向的人,虽然努力与人接近,却更容易孤独。“成长”导向的人,有能力独处,却自然而然会吸引一些朋友。是因为他们才华出众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短短的3年内,换了近10个男朋友。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她就会被巨大的空虚和孤独感紧紧抓住,这时候只要身边有任何一个男士向她示好,她就会全身心扑上去。这些恋爱无一例外地以这样的模式开始:她想讨好和依赖他,把他想得分外美好,愿意为他做任何事。但也无一例外地以这样的模式结束:她发现了他的“真面目”,而他远离了她。
  她想在爱情里消解孤独,而她也只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到了——就是在刚恋爱的时候。通过把他们幻想得无比美好,她跟自己的幻想谈起了恋爱。她需要爱,但这种“需要”并不是爱本身。她只想找一个拯救者,能把她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匮乏”导向的人更容易通过占有、讨好、服从或者控制的方式来努力跟他人融为一体,以消减自己的孤独。可是,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我们只能面对,却无法消除它。而“成长”导向的人,更能发展一段独立的人际关系。不是利用、交换、崇拜或者占有,仅仅是我是一个人,而你也是一个人。
  (张 慧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一书,楊向宇图)
其他文献
陈冲姥姥史伊凡年轻时  姥姥冒着风险在阁楼保留了一只棕色的小皮箱,里面藏着她最喜欢的书。我第一次看皮箱里的“禁书”是在扁桃体手术之后。那时盛行割扁桃体,用一种新的方法,不打麻药不用开刀,只用一块压舌板和一把特殊的钳子就能将扁桃体摘除。母亲告诉我,手术后医院会给病人送冰激凌,听她的语气,这简直是一项特权,因此我立刻同意去割扁桃体。手术结束后,护士把一小纸盒“紫雪糕”和一个小木勺递到我手里,我却疼得什
期刊
2020年,全世界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疫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很多温暖的画面。比如,我们给親友同胞邮寄口罩等防疫用品的时候,往往会在包裹上写一些祝福语,其中有这么一句很常用:“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关于这句“珍重待春风”,许倬云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这本书里提到,中国古人有一个“九九消寒帖”。大概在冬至这一天,各家大人会给孩子准备一幅双钩描红书法字帖:“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風)
期刊
救护人员找到“南薇”号的时候,它左臂毁坏严重,右腿完全失去,体内零件失灵,只有脑部传出微弱的讯息:“危险,危险……”  吴琪博士来到实验室,看到这种情形,先是伤心,后是愤怒,接着泪盈于睫。“南薇”号是她的心血结晶,她用母亲的名字给它命名,她与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吴博士,它不过是一个机器人。”助手们劝她。  吴琪冷笑,用手抹掉眼泪,握住“南薇”号的手:“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吴博士,报告在这
期刊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那堂著名的“开学第一课”上,教育家张伯苓对南开学子提出了3个问题,拳拳赤诚溢于言表。演说中,最令张伯苓感慨的,是国家已处于危墙之下,人们还不能团结一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随即面临日寇的蚕食,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危机。  这“爱国三问”无异于醍醐灌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志。张伯苓对学生们说:“如果你们是中国人,爱中国,愿意中国好,那
期刊
我家的院子今年养得很荒,几乎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我懒,有人说是因为我追求自然,有人说与草木并生是在表达一种浪漫……但其实,是因为这两年我所住的山上人越来越多了。人气渐盛,山里的气息不像我刚上来时那么浓重了,所以我需要把院子养得很荒,这样就可以和那种人群带来的喧闹感拉开距离,是属于“闹中取静”的需求。远远看上去,我家的院子是一个荒宅,这样那些爬山的人偶然路过时就不往這边走了。  荒是为
期刊
对于3岁多的加比来说,世界是黑暗的,她看不見,听不到,不能行走。她每天不是躺在床上等着人通过一个塑料管往她胃里灌食,就是站在一个支架上伸展四肢。加比是一个摇晃婴儿综合征患者。她就像一个植物人,而她的双胞胎姐姐米歇尔健康、聪明。她们的祖母也叫米歇尔,祖母照顾加比,同时试图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永远不要摇晃婴儿。  1998年的春天,我从一家慈善组织寄给媒体的年报上认识了这对双胞胎。虽然事先已有心理准备,
期刊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尽管父母的情况各有不同,但处理关系的核心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理解、接纳、有度。  理解——学会理解父母内心深处的痛苦,那正是他们难缠行为的根源。  阿图·葛文德说:“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在生命的下行阶段,人往往同时面临着多重失去:退休,失去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身体功能退化,视力、听力、行动力逐渐衰退;身边人一个个离去,兄弟、配偶、友伴……习以为常的独立生活也走向终结:
期刊
微粒社会,就是颗粒度很小的社会。当人各个维度的特征都可以被记录,都能被纳入算法之后,每个人都很独特,就很难用一个粗略的特征或大颗粒度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人、把一个人归类,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就是微粒社会。  微粒社会最主要的特征,是每个人都被暴露在无穷大的风险和机会当中,成就自己和保护自己的责任,都落到了个人头上,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当然,微粒社会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先从剃须刀说起。有一
期刊
对于收藏家来说,头发代表着其主人的灵魂。通过收藏头发,收藏家觉得他们拥有了头发主人的一部分。在许多文化中,头发都象征着一个人的生命力。在各种神话里,人们也能发现这种描述:灵魂寄宿于头发,既能依附于身体又能从身体中分离。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摩涅莫辛涅女神就把她那些非凡的记忆贮藏在长长的头发里。在《圣经》故事里,参孙的力量不是来自肌肉,而是来自头发,因此当他的爱人把他的头发剪掉后,他便失去了神力,直到头
期刊
一天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上了车就掩面而泣。我问她去哪里,她反问我:“可以去哪里?未来在哪里?”原来她和男朋友在那晚分手了,她受不了,感到无望。我狠狠地说:“什么未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被设定好的,那就是坟墓。”她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悲伤地说:“那生活不就没有意义了吗?”我说:“当然有意义,因为我们拥有现在。或者说,拥有现在的人才拥有未来。”  她有点儿懂了,然后给了我小费就下车了。  在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