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中华故事》:关注中国,“不需要理由”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06126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故事”正当其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华故事》撰稿人兼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就到中国旅行过。然而,是观众和市场真正推动他制作并拍摄一部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纪录片。
  伍德2007年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印度故事》反响不错。他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之后,BBC负责人找到自己,建议他拍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是观众需要这么一部纪录片,我们不需要说服别人相信这一点。”
  动手拍摄之前,伍德写了一篇长达50页的大纲,论述怎么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制作人丽贝卡·多布斯跑到美国,把方案拿给美国合作方看,对方看了也很感兴趣。
  多布斯说,“拍这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正当其时”,因为西方几乎还没有介绍中国历史的优质电视节目。“中国又是如此重要的国家,现在正是西方需要了解中国的时候。”
  伍德个人在这方面感受颇深。他很早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然而,英国小学的教科书中并不怎么涉及中国历史,只会提一下商代的青铜器,而高中课程,更没有和中国历史有关的内容了。
  他认为英国公众对中国历史了解太少是个很大的问题。伍德认为现在正是中国开放、崛起的时期。“中国历史独特、令人着迷,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历史很重要。”
  他希望,自己参与制作、拍摄的这6集纪录片能够以轻松的方式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能够让英国观众喜欢中国历史,对中国产生感情。
  “西方对中国的历史的确有一些误读,对我们来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西方会用自己的历史分期来定义中国历史,例如‘古典阶段’、‘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早期’这类西方术语,他们把这种分期也应用到世界其他地区。但是说到中国唐朝,你能说那是中国的中世纪吗?唐朝在当时其实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纪录片的第二集也讨论了唐朝时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开放交流的意愿。“不是每一种文明都能做到这一点,这不仅需要自信,而且需要有文化认同。”以宋朝为例,这不是中世纪,用欧洲的话语来描述,宋朝像是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但它其实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早上几百年;而宋朝的科技发展也像是发生了一场工业革命。“因此,当你开始关注中国,你会发现中国历史与西方的历史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让中国人自己讲故事
  BBC近年来播出不少中国主题的纪录片。遗憾的是,这些纪录片多以西方人的惯性思维评价中国,甚至断章取义截取受访中国对象的谈话,或设计、歪曲他们的形象。《中华故事》仍然是一部西方视角的纪录片,以英美观众为目标市场,但在拍摄中尽量让中国人来讲故事,尽量客观中立讲述中国历史。
  为达到这个目的,摄制组尝试尽可能多地跟中国各地当地人打交道。多布斯介绍,摄制组采访了很多中国学者,采访很多中国女性。“试着不要把西方的视角强加到片子里,而是尽量呈现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
  “如果你看完这部纪录片全集,你会发现里面受访的专家几乎全都是中国人,而在拍摄现场我们交流的对象也大都是中国人,例如中国文学教授、了解鲁迅的人等等。因此我们花了不少工夫来与中国普通百姓合作,他们中既有学界中人,也有各行各业的人。”
  伍德则认为,以往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多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评头论足,他们的研究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他希望,《中华故事》能让观众倾听中国人的声音,“让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
  这样做的难处在于,大部分西方观众不接受片中有太多汉语,也不喜欢看字幕。摄制组为此尽量采访讲英语的中国学者和当地群众。
  被中國打动
  为拍摄这部时长6个小时的纪录片,摄制组在中国实际拍摄近两年。这两年里,他们辗转中国各地,接触不少中国人,屡屡被中国打动。
  摄制组聚焦中国普通人,认为中国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主角,使他们创造了历史,虽然统治者的故事也很精彩。
  拍摄过程中结识的中国人给伍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论走到哪里,中国百姓都会跟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这真的很好。我记得最清楚的事情是跟中国百姓见面交流。”
  “在中国,历史非常重要,人们对历史非常着迷,”他说,“我们去的每个地方,如绍兴、杭州、西安、开封等地,都看到有数千人在那里参观以了解相关的历史。在绍兴,我们问游人,你为什么来这里?他们说,我来看鲁迅(的故乡)。”
  他们深入广西桂平附近山区,在当地小村庄寻找对太平天国历史存有记忆的家庭。结果令摄制组不可思议。“我们当时就像在和历史的现场目击者交流。村民在2014年和我们谈论一个半世纪前发生的事情,感觉就像在谈论昨天刚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有这种经历。”
  多布斯则对拍摄期间获得的帮助印象深刻。“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去中国拍摄反而出奇地容易。我们受到欢迎,很多人帮助我们,很多人想跟我们讲述他们的历史,很多人对当地景观和风物感到自豪,博物馆也很欢迎我们,因此,在中国拍摄令人愉悦,比我预想的要简单很多。”
  拍摄中的见闻坚定了伍德的观念,即现在是中国最开放的时候。“我上次离开中国是在1991年,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的变化太大了,例如在文化方面,现在中国文化很现代,”他说。“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变化,中国人在过去3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中国人看上去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个性鲜明,泰然自若。”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西南高原最为神秘的景观带,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不仅拥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绵延不断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还有峡谷、草原、山间农田,它们和雾霭一起,组成了西藏丰富多彩的景观类型。乘飞机从空中看西藏会怎样?摄影师徐波通过镜头展现的大美作出了回答。
产能过剩影响深重  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业一度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光彩,但随着制造业市场进入成熟期,加之企业过高估计市场的增长潜力,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已深陷产能过剩的困局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三季度,我国总体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8.7%,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力度,但2015年情况并未完全好转,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换言之,过剩的产能达到40%左右,产能利用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与其他民族不断交流和相互吸收与促进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和发展了具有特色的灿烂文化。此前,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一行,对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范周教授此次调研后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月19日(星期二)上午10时,2015年全年经济运行数据发布,全年GDP增速为6.9%,系25年来最低。  保持中高速发展,不采取大的刺激政策符合本届政府一直以来的发展策略,在“破7”这一表象之后,形成的原因和背景究竟为何?如数年前两位数级别的超高速增长能否再现?新的经济运行状态之下,企业该如何适应?  “6”时代到来  自2015年三季度增速首度进入“6”区间内时,海外媒体对
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无疑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讲大数据不是赶时髦,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说到大数据,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高书生指出,文化大数据分两类,一类叫需求侧大数据,另一类叫供给侧大数据,后者更像是一座金山银山。  关于文化大数据,现在讲得最多的实际上是需求侧的大数据,客户的资源、市场的信息、流量的多少,都是针对文化消费的。而供给侧的大数据常常被忽略,其實供给侧的大数据
揭开民族的创伤记忆  《二十二》以电影开拍时活着的“慰安妇”幸存者的数量命名,以2014年中国内地幸存的22位“慰安妇”的遭遇作为大背景,以老人和其亲友的口述,串联展现出她们的生活现状。  影片导演郭柯说,希望影片上映后,至少能有20万人次走进电影院看一看老人们如今的生活。  20万,是公开历史资料里曾受摧残妇女的大致人数。二战结束70余年后,这一数字已经减至22人。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还有老人陆续
两大老牌综艺节目停播,是谁“祸害”的?这是个令人沉思的问题。在找“真凶”的过程中,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它们的停播不是一方面两方面的力量导致,而是大家合伙儿“催毁”了节目。  “真凶”之一是主持人。最后一期节目里,蔡康永依然睿智淡定、小S依然“色心不改”,当他们拥抱告别,关掉演播室的灯,牵手离开,观者无不动容。但残忍一点说,“康熙”搭档的主持风格、搞笑手段十几年不变,除了资深粉看了还有感觉,
曾经是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如今ofo小黄车的创始人兼CEO——戴威!对于普通人来说,91年出生,年仅26岁的年纪,应该是大学毕业两年,正在对自己职业定位的摸索阶段,然而同样是26岁的戴威,却已经达到了平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2017年10月12日,胡润研究院发布《36计胡润百富榜2017》,戴威以35亿元的财富位列第1214名,成为第一位上榜胡润百富榜的“白手起家90后”。  实际上,上榜胡润百富榜
再后来,三毛成了中国底层苦孩子的代言人,他和创造了他的“三毛爸爸”张乐平一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虽然张乐平自己都记不清画过多少张三毛,但在中国男女老少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一个永远不需要长大的、善良勇敢的三毛。  《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2015年2月,被誉为顶级漫画节的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授
爱迪生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人们一般都会想到电灯。但许多人并不清楚,其实爱迪生只是电灯的改良者,在他之前几十年就有电灯了,甚至在商用普及方面,他也不是第一人。但爱迪生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发明大王,他的贡献不只是电灯、留声机等伟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他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发明了“发明”本身。  爱迪生家喻户晓的名言恰好呼应了这种“发明之发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