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公德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幼儿时期的社会公德意识尚处于朦胧阶段,对社会公德的概念、公共准则、行为规范等观念皆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而获得。幼儿园公德意识的培养应从三方面入手: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提出培养幼儿公德意识的理念,在幼儿园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为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公德意识 传统伦理
一、规则意识的体验与培养
幼儿园学习、生活、游戏等各项活动都有明显的规则,可称之为常规。平时,教师常常倡导,加强常规教育,常规的培养需要贯穿在每时每刻之中。幼儿进入幼儿园,从家庭走向第一个集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制度对自身而言已是一大进步。
如:早上入园,向老师问早,向长辈道“再见”;吃完饭要把桌前掉的饭粒拾进碗里,然后轻轻地把碗放进框内;教室里不能奔跑,不能大声喊叫;有事情要先举手;入厕时学会等待,一条条、一件件,老师均要一次次反复咛嘱。每天都重复,看似很枯燥,幼儿就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遵守规则,教师可用强化法练习。如:发现幼儿把碗放进框内,发出很响的声音,教师要求幼儿把碗拿回来,重新轻轻的放。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太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之后,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环境,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集体生活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教师要逐渐地帮助他们提高生存、生活与交往能力,学会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反映公共人格的精神。
二、责任意识的体现与培养
责任意识则要求人们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努力成为一个尊重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群、对社会尽职的人。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渠道、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如:给幼儿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班级里许多事情可请幼儿参与,献计献策。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后,要督促他们按时、按要求完成,其间,要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幼儿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树立自信,认为自己能干,了不起,使幼儿在完成一次次任务之中滋生责任意识。
当幼儿的情绪出现不稳定,大喊大叫,甚至无理取闹,教师要一次性地解决,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幼儿冷静后,立即就事论事,使幼儿彻底地意识到刚才的失态有多么的难堪,让幼儿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再有第二次。当幼儿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不理我时,老师要启发幼儿:他为什么不理你?你该做什么?当幼儿拿了别的玩具时,老师要告诉他,你喜欢他的玩具,他自己更加喜欢,没有了玩具,他会怎么样?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会怎么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心境,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说、去做。
三、义务意识的实践与培养
幼儿时期的义务意识培养应侧重于:让他们明白哪些事自己必须做的。自己的事情对别人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务。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里有许多事情应该是自己完成的,教师要向幼儿交代清楚。如:吃完饭后,自己掉的饭粒要捡起来。室外活动,自己玩过的扭扭车一定要摆放回原处。画好图画,记号笔一定要盖紧笔套。
幼儿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不须亲身体验,通过讲述,情境的感染,他们同样能身临其境一般地体验到各种情感。教师应采用情感教育,使幼儿明白自己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家长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最近有很大的变化,叫他拿小橙子,他不愿意,叫他倒垃圾,他也不帮忙,问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自己的事自己做,你的事情就必须你自己做。”幼儿天真可爱的一面中反映出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孩子的可塑性越强,教师要小心、周到,孩子纯洁的心灵容不得半点的污物,也容不得半点的失误,教师在教育中要慎之又慎。
四、公德意识的实施与培养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环节中加强公德意识的教育,保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避免重技能传授轻常规培养的现象。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
例如:当幼儿本人或周围的人被果皮滑倒而受伤时,适时向幼儿讲解“不随地乱扔东西”的公德,幼儿就会很容易记住并遵循这条公德;看动画片时,有人大声喧哗而使幼儿听不清时,适时向幼儿讲解“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公德,幼儿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在充满民主、关怀、和睦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一定是阳光健康、文明礼貌的,反之一个夫妻不和、公婆不睦、邻里交恶的环境中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邻里环境、伙伴环境。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最好合作者。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家园之间共同配合,取得最佳效果。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幼儿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就难以形成。总之,幼儿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主力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从身边事教育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公德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学前教育研究
[2]姜哲琼.幼儿期道德意识的培养.宁夏教育
[3]陈莉.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宁夏教育
[4]张兰英.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南昌教育
作者简介:肖剑,女、出生年月1982.12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籍贯:泰州,在常州市大地幼稚园工作,参与省级“以拓展性学习促幼儿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有多篇德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和获奖。
【关键词】 公德意识 传统伦理
一、规则意识的体验与培养
幼儿园学习、生活、游戏等各项活动都有明显的规则,可称之为常规。平时,教师常常倡导,加强常规教育,常规的培养需要贯穿在每时每刻之中。幼儿进入幼儿园,从家庭走向第一个集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学习制度对自身而言已是一大进步。
如:早上入园,向老师问早,向长辈道“再见”;吃完饭要把桌前掉的饭粒拾进碗里,然后轻轻地把碗放进框内;教室里不能奔跑,不能大声喊叫;有事情要先举手;入厕时学会等待,一条条、一件件,老师均要一次次反复咛嘱。每天都重复,看似很枯燥,幼儿就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遵守规则,教师可用强化法练习。如:发现幼儿把碗放进框内,发出很响的声音,教师要求幼儿把碗拿回来,重新轻轻的放。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太随意的生活习惯养成之后,当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环境,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集体生活会让他们觉得难以忍受。教师要逐渐地帮助他们提高生存、生活与交往能力,学会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反映公共人格的精神。
二、责任意识的体现与培养
责任意识则要求人们自觉调整、处理自己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所在,努力成为一个尊重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组织、对社群、对社会尽职的人。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渠道、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如:给幼儿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班级里许多事情可请幼儿参与,献计献策。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后,要督促他们按时、按要求完成,其间,要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幼儿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树立自信,认为自己能干,了不起,使幼儿在完成一次次任务之中滋生责任意识。
当幼儿的情绪出现不稳定,大喊大叫,甚至无理取闹,教师要一次性地解决,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幼儿冷静后,立即就事论事,使幼儿彻底地意识到刚才的失态有多么的难堪,让幼儿留下较深的印象,不再有第二次。当幼儿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不理我时,老师要启发幼儿:他为什么不理你?你该做什么?当幼儿拿了别的玩具时,老师要告诉他,你喜欢他的玩具,他自己更加喜欢,没有了玩具,他会怎么样?你的玩具被别人拿走,会怎么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心境,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说、去做。
三、义务意识的实践与培养
幼儿时期的义务意识培养应侧重于:让他们明白哪些事自己必须做的。自己的事情对别人会产生如何的影响。帮助他人也是一种义务。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里有许多事情应该是自己完成的,教师要向幼儿交代清楚。如:吃完饭后,自己掉的饭粒要捡起来。室外活动,自己玩过的扭扭车一定要摆放回原处。画好图画,记号笔一定要盖紧笔套。
幼儿的情感是非常脆弱的,不须亲身体验,通过讲述,情境的感染,他们同样能身临其境一般地体验到各种情感。教师应采用情感教育,使幼儿明白自己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家长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最近有很大的变化,叫他拿小橙子,他不愿意,叫他倒垃圾,他也不帮忙,问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自己的事自己做,你的事情就必须你自己做。”幼儿天真可爱的一面中反映出的教育缺乏系统性。孩子的可塑性越强,教师要小心、周到,孩子纯洁的心灵容不得半点的污物,也容不得半点的失误,教师在教育中要慎之又慎。
四、公德意识的实施与培养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各环节中加强公德意识的教育,保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避免重技能传授轻常规培养的现象。幼儿的认识与行为之间往往是以情感为中介的。往往是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事物,才能触动其情感;触动了情感的事物,认识才有可能加深;认识加深了,行为才有可能自觉。
例如:当幼儿本人或周围的人被果皮滑倒而受伤时,适时向幼儿讲解“不随地乱扔东西”的公德,幼儿就会很容易记住并遵循这条公德;看动画片时,有人大声喧哗而使幼儿听不清时,适时向幼儿讲解“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的公德,幼儿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在充满民主、关怀、和睦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一定是阳光健康、文明礼貌的,反之一个夫妻不和、公婆不睦、邻里交恶的环境中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因此,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邻里环境、伙伴环境。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的最好合作者。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家园之间共同配合,取得最佳效果。
《纲要》中提出:家园密切的合作,步调一致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父母都会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
幼儿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就难以形成。总之,幼儿社会公德教育需要幼儿园的主力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需要从身边事教育幼儿,使幼儿形成良好公德意识,为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良好公德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现代幼儿家庭德育的转向.学前教育研究
[2]姜哲琼.幼儿期道德意识的培养.宁夏教育
[3]陈莉.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宁夏教育
[4]张兰英.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南昌教育
作者简介:肖剑,女、出生年月1982.12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籍贯:泰州,在常州市大地幼稚园工作,参与省级“以拓展性学习促幼儿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有多篇德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