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不属于厨房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们身上的故事,远比厨房要精彩得多……
  名厨和美食家在被问到最爱吃的食物和做菜灵感的时候,常常提到妈妈、奶奶和祖母。在厨房忙上忙下的女人们,是构成温暖家庭的一个符号。但是,外婆可不都属于厨房。
  周末到朋友家做客,我向她的外婆打招呼:“你好,我是Ruby的同学BE。”她是一位满头银发、梳着一丝不苟及肩波波头、肌肤晒成浅棕色的优雅女士。她将翘起的脚尖轻轻晃了一下,似笑非笑地向我点一点头:“你好,我叫安娜。”这是第一次有朋友的外婆告诉我她的名字,感觉真的蛮奇怪的。我把同学拖到一边:“我怎么称呼你外婆比较合适?”她奇怪地看了我一眼,像是怀疑我忽然脑子坏了:“她刚才告诉你了,她叫安娜。”
  安娜请我吃饭。一共两个菜:煮速冻蔬菜丁和汉堡包。汉堡包虽然不是从麦当劳买的,但也差不多,是超市买的面包夹着超市买的肉饼。这哪是外婆家的饭?说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背包旅行时吃的东西还差不多。我惊呆了,小伙伴倒是很淡定——她往汉堡包上挤了一大堆番茄酱,猛夸好吃。
  饭后,我们喝咖啡聊天。咖啡很讲究,不是速溶的。安娜边煮咖啡边顺手点了烟,说她爱旅游,1996年还跟团去过新疆。她说自己是个作家,写的都是自己波澜起伏的人生。
  外婆二号的名字叫Izzy。她是个人见人爱的外婆,年轻时是个护士。因为喜欢滑雪和徒步,退休后她在滑雪场附近打理一家小旅社。她非常利落,爱照顾人,常常穿一条发白的牛仔裤,走路带风。
  Izzy每天早上起来,看看天气预报,保养滑雪和徒步的鞋子、器材,和旅社的人聊天。晚上和大家一起喝酒看电视。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但她有一个男朋友,是个比她小两岁的南美人。这个南美人旅行到这里,为了她留下已经两年。
  这天来了十几个滑雪的中学生,Izzy给他们包餐。我和同学给她打下手。桌子上摆着几个番茄、洋葱之类的蔬菜,其他全是罐头。小到500毫升的高汤罐头,大到4升装的黄桃罐头,从头到尾都是罐頭。
  学生们的主食是米饭。这种米饭非常可怕,将煮好的饭装在一个透明包装袋里,在微波炉里转一分钟就能吃,味道像是喷了米饭味香水的塑料粒。菜是牛肉末炖豆子,洋葱和牛肉末炒炒,再加上豆子罐头、高汤罐头、番茄罐头煮成。
  孩子们吃得非常开心,连说太好吃了,连饭后的黄桃罐头淋蛋奶酱罐头都被吃得干干净净。
  有了几次经验,我还是不死心。新西兰肯定也有隐藏得很深的厨神外婆!我不厌其烦地与朋友的外婆搭讪,除了罐头菜,终于得到了一份烤土豆、煮土豆、土豆泥、炖土豆的菜谱。我终于明白,好多好多的新西兰外婆,分给厨房的时间很少。
  这些外婆不是符号,我记得她们每个人的名字。在母亲和外婆之外,她们是女人、旅行爱好者、爱猫的人、登山家、中国功夫迷……虽然她们做的菜不好吃,但我还是很爱这些外婆。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21日,在派拉蒙影业《变形金刚4》中国首映礼的舞台上,站着一位带着黑框眼镜,长相斯文,穿着笔挺西装的80后年轻人。很多国内影视界的大佬们都不认识他,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自信。派拉蒙总裁对他的评价是:少有的具有广阔视野和思维的中国80后制片人。他叫柯利明,一匹闯入影视业的黑马,一个执拗的影视操盘手。  他并不是影视科班出生,相反,他是个爱好文艺的标准理科男,一直做着各种金融操盘的工作,
期刊
谢敏行,香港当代艺术家。2009年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美术及设计学院,便手执铅笔和纸踏上艺术之途,随后加入拼贴及混合媒介创作,敞开更广阔的创作天空。画作取材自童年记忆、旅行印象和梦境。大与小,软与硬,自然与科技,以前与现在,天真与成熟,都被谢敏行用铅笔捕捉起来呈现在同一个空间,成为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作。透过超现实的画面,谢敏行意图重新解说事物,诠释世界。  谢敏行在香港出生、成长,17岁念高中时,
期刊
我是爷爷带大的。爷爷很老派,凡事讲规矩,上了席面,礼数颇多:拿碗的手势、执筷的位置、沉默地吞咽……  就这样我成了一个对食物非常淡漠的人。不热衷饭局的直接后果就是朋友圈严重缩水。于是,我有更多时间独处。彼时看了大量日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日本人生活真不容易,一碗拉面吃得这么起劲。无论吃一嘴什么,都习惯仰面45度,天真地闭起眼睛,用幸福感爆棚的语气感叹:“奥西!”比发财还美妙,比爱情滋味长。  谈到好
期刊
尼尔·哈比森是一位年轻的伦敦艺术家,他可以将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绘成一幅彩色画,还能把Lady Gaga的炫目造型写成一首曲子。  同时,他也是一个全色盲症患者。天空是蓝的,草地是绿的,檸檬是黄的,让代表色彩的词汇在色盲症患者生活里变得有实际意义,在医学上仍然是个未解的难题。在灰暗里度过20多年后,哈比森的生活终于被涂上色彩。2003年,他参加一个名为“用技术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讲座,主讲人
期刊
有一个走钢丝的,技术超群,他能在两幢20层高的大楼间,手持一根平衡杆,在钢丝上自由行走。成千上万的人被他令人窒息的壮举吸引,只见他走过钢丝后,让其助手骑在他肩上,准备再走一遍,观赏的人们报以热烈持久的掌声,他示意人们停止鼓掌,然后大声问:  “你們相信我和我的助手能走过去吗?”  “是的,我们相信!”人群狂热地大喊。  他停了停,然后大声问:“谁愿意骑在我的肩上?”  人群死一般寂静。  “相信”
期刊
我在赛车之前,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嘲笑,现在我是七届总冠军。但我在游泳之前,我遇到的是支持和吹捧,但我依然游不好。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才重要。  曾经很多人说我是一个大的神秘团队流水线包装的产物。因为我平时一个人单打独斗惯了,觉得冤枉,就说,我连个经纪人都没有,平时再拿多少冠军或者书卖得多好,从来没给媒体发过一个通稿,有团队的人不这样。后来明白,這世界上,看客们谁关心你的清白和委屈啊
期刊
作为《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嘉宾,黄磊与黄多多这对父女在节目中的表现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黄磊“全能暖爸”形象也深入人心。他的最新图文随笔集《我的肩膀,她们的翅膀》分享了他与多妹、家人的诗意生活,多多在他的细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女孩。就像黄磊在书中所说:“家庭是一門艺术,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长颈鹿,我不哭了  多多的窗外有一只长颈鹿,她两岁时,有一天我与妻就带她去了趟动物园。她是第
期刊
你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吗?要是你们想知道,是这样的:所有的小孩子,小男孩,小姑娘,不管他们是金头发的,红褐头发的,或黑头发的;不管他们是褐色眼睛的,淡蓝色眼睛的,或灰色眼睛的;不管是翘鼻子还是直鼻子;不管是从幼儿园小班来的,中班来的,还是大班来的,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在晚上八点半前睡觉。  這就是我的意见!  我嘛,孩子们,我走过世界许多地方,见过很多,听说过很多。你们要是想验证我有没有说谎话,那么
期刊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给人以精神上的支撑。不同风格的书籍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思想盛宴,最近,你读过哪些书?这些书籍中有哪些精华触动了你,让你受益无穷?  张欣悦:黎戈的这本《静默有时,倾诉有时》基本上每一篇评论都有我不熟悉的书名、人名,我被作者庞大却清晰的知识和她所特有的理解所折服。她的语言功底也流于字里行间,文思如潺潺流水,清澈明亮。不得不说,阅读
期刊
问:你是9岁开始写作的吧?能跟我们说说吗?  戈迪默:记得那时在学校,可以挑选写一篇散文或者一首诗,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决定写诗。那就是我所写的第一篇东西。后来我一度自编过整张报纸,模仿我居住的那座小城的那份周报。我编出婚礼、集会和市政大楼的开幕式等消息,还绘制专栏题图和插画。我就是这样起步的。  问:你对细节具有独到的眼光,对人们的穿戴、住所、食物和生活习性都观察入微。你是否时时都保持这种洞察力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