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肋横突结合区解剖学特征的研究来探讨胸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临床经验。结果肋横突结合区解剖学特征与胸椎关节紊乱症相关。结论可以通过胸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来影响肋横突结合区解剖。
【关键词】肋横突结合区;解剖学特征;胸椎关节紊乱症
胸椎关节紊乱症是推拿按摩科常见的损伤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形态学变化可分为关节突关节紊乱症、肋横突关节紊乱症、肋椎关节紊乱症等,上述疾病诊、治与肋横突结合区形态结构密切相关。
1肋横突结合区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肋横突结合区(pedicle rib unit,PRU)是指横突、肋横突关节、肋骨头、肋头关节及椎弓根所围成的区域,也称“椎弓根-肋骨头复合体”。
1.1肋椎关节[1]此关节一般由下列两个关节构成,属联合关节,一般教材描述较少,且各版本描述各异,鲜见相关的系统研究报道;①肋头关节:由肋骨头关节面与胸椎侧面的肋凹构成,从2-10肋,每一肋骨头同时接触两个胸椎的肋凹,属微动关节。②肋横突关节:从1-10肋,由每一肋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构成,关节面覆盖一层透明软骨,关节囊松弛,也属微动关节。
1.2肋横突结合区的神经、血管与肌肉[2-4]胸椎神经感觉性的后根和运动性的前根都向其相应的椎间孔穿行,后根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内,神经根穿经椎间孔时,附着于孔周围的骨膜上;因此,小关节紊乱造成的椎间孔形态的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病变症状;胸背区由肋间后动脉、胸背动脉和肩胛背动脉供血,并有同名静脉伴行收集该部位血液。尸体标本解剖显示,肋横突结合区内没有重要的血管,只有肋间后动脉的一支小肌支经过;该区涉及背浅肌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和背深肌如竖脊肌(骶棘肌)、夹肌及一些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短肌,它们的起止点或走行均与肋横突结合区密切相关。
2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解剖特征
2.1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5-7]急性患者多表现为单或双侧背肌疼痛,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常沿肋间神经放射痛,心前区疼痛。胸椎活动范围变小,不敢深呼吸,咳嗽伴有肋间神经痛或胸壁窜痛,个别有肋间神经痛。检查棘突隆起或凹陷、偏离中轴线,受损椎旁软组织可有触痛和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棘上韧带有急或慢性损伤体征。
2.2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解剖结构变化孔令胜等[8]认为胸椎小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发生侧移;胸交感神经纤维随相应脊神经穿过椎间孔,椎旁交感神经节附着于肋骨头附近;当躯干突然扭动,胸部脊柱过度旋转时,胸部的椎间关节可发生快速大幅度旋转;在回位过程中,关节囊特别是滑膜层在其对应的关节面中受到嵌顿,从而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物质渗出、水肿、出血以致钙化;脊神经根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也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受压,从而导致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变;脊神经受累和交感神经受累则支配该区的血管运动、汗腺等发生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各种症状。
2.3胸椎小关节紊乱治疗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手法治疗该病己成为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罗氏正骨手法、林氏正骨手法、林氏理筋手法等[9];这些治疗多涉及肋横突结合区解剖结构,其方法多以推、滚、点、按、弹拨等手法放松胸背部肌肉,掌根按住错位的胸椎棘突,上中胸段选用推压复位法或搂胸膝顶法,中下胸段、棘突左偏或右偏者选用旋转复位法。复位后进行妥善的固定并制动,病情好转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可配合口服补肾健胃的中药强筋固本,同时口服补充钙镁锌等矿物质,还有维生素类等预防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复发。
参考文獻
[1]李云庆主编.临床应用解剖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马奎云.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310-318.
[3]严隽陶.推拿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08:43.
[4]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钟开武.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22-23.
[6]赵永祥.刮疹拔罐为主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227.
[7]黄明,王华军.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现状和命名商榷[J].按摩与导引,2008,24(4):36-37.
[8]孔令胜,余润明.按压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4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17.
[9]周文敏,陈勉,林熙文.林如高理筋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66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2):21-22.
【关键词】肋横突结合区;解剖学特征;胸椎关节紊乱症
胸椎关节紊乱症是推拿按摩科常见的损伤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形态学变化可分为关节突关节紊乱症、肋横突关节紊乱症、肋椎关节紊乱症等,上述疾病诊、治与肋横突结合区形态结构密切相关。
1肋横突结合区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肋横突结合区(pedicle rib unit,PRU)是指横突、肋横突关节、肋骨头、肋头关节及椎弓根所围成的区域,也称“椎弓根-肋骨头复合体”。
1.1肋椎关节[1]此关节一般由下列两个关节构成,属联合关节,一般教材描述较少,且各版本描述各异,鲜见相关的系统研究报道;①肋头关节:由肋骨头关节面与胸椎侧面的肋凹构成,从2-10肋,每一肋骨头同时接触两个胸椎的肋凹,属微动关节。②肋横突关节:从1-10肋,由每一肋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构成,关节面覆盖一层透明软骨,关节囊松弛,也属微动关节。
1.2肋横突结合区的神经、血管与肌肉[2-4]胸椎神经感觉性的后根和运动性的前根都向其相应的椎间孔穿行,后根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内,神经根穿经椎间孔时,附着于孔周围的骨膜上;因此,小关节紊乱造成的椎间孔形态的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病变症状;胸背区由肋间后动脉、胸背动脉和肩胛背动脉供血,并有同名静脉伴行收集该部位血液。尸体标本解剖显示,肋横突结合区内没有重要的血管,只有肋间后动脉的一支小肌支经过;该区涉及背浅肌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和背深肌如竖脊肌(骶棘肌)、夹肌及一些棘间肌、横突间肌、肋提肌等短肌,它们的起止点或走行均与肋横突结合区密切相关。
2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解剖特征
2.1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表现[5-7]急性患者多表现为单或双侧背肌疼痛,肌肉痉挛,功能受限,常沿肋间神经放射痛,心前区疼痛。胸椎活动范围变小,不敢深呼吸,咳嗽伴有肋间神经痛或胸壁窜痛,个别有肋间神经痛。检查棘突隆起或凹陷、偏离中轴线,受损椎旁软组织可有触痛和触及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棘上韧带有急或慢性损伤体征。
2.2胸椎小关节紊乱的解剖结构变化孔令胜等[8]认为胸椎小关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发生侧移;胸交感神经纤维随相应脊神经穿过椎间孔,椎旁交感神经节附着于肋骨头附近;当躯干突然扭动,胸部脊柱过度旋转时,胸部的椎间关节可发生快速大幅度旋转;在回位过程中,关节囊特别是滑膜层在其对应的关节面中受到嵌顿,从而引起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物质渗出、水肿、出血以致钙化;脊神经根与交感神经一方面受到椎间孔骨性狭窄的刺激与压迫,另一方面也受到周围软组织创伤性炎症刺激或组织肿胀、粘连、深筋膜的牵拉受压,从而导致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继发性病变;脊神经受累和交感神经受累则支配该区的血管运动、汗腺等发生功能紊乱而出现相应的各种症状。
2.3胸椎小关节紊乱治疗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手法治疗该病己成为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罗氏正骨手法、林氏正骨手法、林氏理筋手法等[9];这些治疗多涉及肋横突结合区解剖结构,其方法多以推、滚、点、按、弹拨等手法放松胸背部肌肉,掌根按住错位的胸椎棘突,上中胸段选用推压复位法或搂胸膝顶法,中下胸段、棘突左偏或右偏者选用旋转复位法。复位后进行妥善的固定并制动,病情好转后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可配合口服补肾健胃的中药强筋固本,同时口服补充钙镁锌等矿物质,还有维生素类等预防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复发。
参考文獻
[1]李云庆主编.临床应用解剖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马奎云.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310-318.
[3]严隽陶.推拿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5,08:43.
[4]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钟开武.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22-23.
[6]赵永祥.刮疹拔罐为主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227.
[7]黄明,王华军.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治疗现状和命名商榷[J].按摩与导引,2008,24(4):36-37.
[8]孔令胜,余润明.按压整复胸椎小关节紊乱症4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5,14(2):17.
[9]周文敏,陈勉,林熙文.林如高理筋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66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