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附肽改性纯钛表面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能力研究

来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纯钛表面钝化态氧化膜进行生物化学活化改性,探讨生物化学改性对钛表面成骨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24个纯钛试件打磨抛光后均分为4组,每组6个;纯钛组不处理,碱-热处理组行碱-热处理,溶胶涂层组行碱-热处理+溶胶涂层处理,黏附肽组行碱-热处理+溶胶涂层+黏附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肽(Glycine-Tyrosine-Arginine-Glycine-Asparticacid-Serine,GYRGDS)处理.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分析各组钛表面化学元素及功能基团组成;在各组钛试件表面接种成骨细胞,经2.05 Pa流体剪切力作用30 min、1 h、2 h,计算细胞残留率.结果 碱-热处理组钛表面富含大量活性羟基,溶胶涂层组钛表面富含大量羟氧基团.黏附肽组钛表面经XPS及FTIR分析检测到酰胺峰,显示GYRGDS肽成功固定于钛表面.流体剪切力作用30 min、1 h和2 h后黏附肽组钛表面的成骨细胞残留率(分别为93.0%、54.4%、34.4%)均高于相应时间点其他组.结论 GYRGDS肽修饰后的钛表面成骨细胞黏附稳定性均优于非GYRGDS肽修饰组。

其他文献
期刊
1952年诺贝尔奖得主Watson JD和Crick FHC首次提出并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开了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秘密,从遗传物质结构变化的角度解释了遗传性状突变的原因,它标志着遗传学完成了由"经典"向分子时代过渡,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篇章.双螺旋结构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是生命科学革命性的突破,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领头学科,从此人类开始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的奥秘、探索机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以硝酸铝和钛酸丁酯为主要初始原料合成了钛酸铝前驱体凝胶,经过1?350?℃热处理后,得到了平均粒度1?μm左右的Al2TiO5超微细粉体.
经济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改革与建设也在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样的市场和经济环境下,需要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使得能够在
2009年11月6至7日,第四届亚洲口腔颌面病理学学术会议暨全国第八届口腔病理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大陆地区首次举办口腔病理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并创造了历届亚洲口腔颌面病理学术会议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口腔病理学事业的新发展,是我国口腔病理学领域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不断增强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体现。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的档案具有数量巨大、管理复杂、程序较多等特点,为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在已逐步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应不断强化档案数字化建设水平,从硬件保障
期刊
期刊
新时期下,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全面推进,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现代医院中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并且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但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也为医院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