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动的感觉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eon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愈发感到无所事事起来。
  早晨,她照例最早起床,去给儿子准备早餐。
  儿子照例要在床上赖上五分钟。这五分钟,她便去洗手间,给儿子温好洗脸水,挤好牙膏。
  儿子吃早饭的时候,她照例站在餐桌旁边,一边看儿子狼吞虎咽,一边絮絮叨叨。儿子照例不愿意听,三口两口吃完,便背起书包上学去了。
  她照例叹一口气,收拾了桌子,便去喊丈夫起床,再准备一份相同的早餐,不过将一碗牛奶换成一杯茶。
  下班后,她总是提前一站下车去菜市场买菜。从菜市场出来,她照例拎着大包小包走回家,还不忘在小区门口的小店里买儿子要喝的牛奶。
  通常,儿子进家门的时候,她的最后一道菜正好出锅。
  丈夫照例在外面应酬,不回家吃饭。
  吃完饭,儿子照例回自己房间。
  当她将厨房收拾干净后,她才终于感觉到无所适从起来。
  她照例打开电视,将所有的频道都翻一遍。儿子总会在这时候喊她:“妈,我要喝水。”“妈,我饿了。”
  她总是一边絮叨着“这么大的人了,要喝水不会自己去倒?就知道麻烦你妈”,一边端着水或点心走进儿子的房间。她照例眯起眼睛去看儿子正在做的功课,直到儿子不耐烦地将手中的笔一摔,她才心满意足地走出房间。儿子的功课通常要做到深夜,她照例要等儿子上床了才会睡下。这个时候,丈夫通常还没有回来。
  这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没有喊她。她盯着电视屏幕,越发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她端起一杯热水向儿子的房间走去。在儿子的房门前,她挣扎了足足五分钟,最后还是推开房门。儿子没有动笔,而是盯着空桌子发呆。她将水搁在桌子上,想出去,却迈不开步子。她问:“儿子,想什么呢?”
  兒子头也不抬地吐出两个字:“作文。”
  她惊讶于自己的勇敢,因为她居然说道:“又布置作文啦?什么题目?”
  儿子抬起头来,皱了下眉,语气里带着不屑说:“叫‘怦然心动的感觉’……说了你也不懂。”
  她嘴里念叨着这个题目,心满意足地出去了,心里想,也不知老师怎么想的,一帮毛孩子,知道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正想着,儿子又在喊她:“妈,我饿了。”
  她一边絮絮叨叨“就知道麻烦你妈”,一边向厨房走去。
  那天,她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接起来,是一个陌生女人的声音。
  她问:“您是谁呀?”
  那头不肯直说,只是一边说“你猜猜”,一边笑。
  她有些恼了,想挂电话,那头却突然嚷起来:“惠如,我是文莉,陈文莉呀!”
  她惊呆了。陈文莉,那可是自己高中时最要好的姐妹呀!高中毕业,她便到南方念书去了。一眨眼,足足有二十年没有联系过了!
  两人絮絮叨叨,说了不少当年的事儿,又讲如今同学们的情况。她一边听,一边点头大笑,或是摇头叹息。
  “明天晚上有个同学会,是我组织的,一定要来啊!”
  她眼前一亮,挟着惊喜的震颤电流般淌过全身,心脏顿时狂跳起来——她迫切地想出现在这场同学会上。
  她急着回家去,以至于忘记在前一站下车去菜市场,也忘记在小区门口的小店里买儿子要喝的牛奶。
  她急切地打开家门走进去,急切地走到卧室,打开衣柜,以至于忘记换鞋,忘记搁下包,也忘记洗手。她在衣柜里翻了半天,找出几件自己许久不穿的衣服,又仔细想了想,觉得该找一双长筒靴子来配。
  取那双靴子颇费了一番工夫。她几乎将整个人塞到床底下,才够到那个布满灰尘的暗红色鞋盒——黑色的长筒牛皮靴子,还是八成新。
  她便欢喜起来。
  她将靴子收进鞋盒里放好,再将翻出来的鞋盒一一放回床底下去。最后一个鞋盒不大,却格外重。她好奇地打开来,在几本旧书的下面,她发现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这是她高中时的日记。
  随便翻开一页,她便看到一句话:“看到林老师走上讲台的身影,我怦然心动……”她将日记本“啪”地合上,放回鞋盒里,又躬下身子,将鞋盒塞回床底下。她全身都热了起来,脸也在发烫。当年自己也真是大胆,什么话都敢往日记里写——“怦然心动”,居然用在老师身上。
  想起“怦然心动”,她却猛然想起儿子的作文,便又想到,儿子也到了会“怦然心动”的年纪了吧……
  饭桌上,她忍不住偷偷瞟了儿子几眼——他将菜夹进碗里,扒饭的时候低着头,不看她。她却格外想跟他说话。
  她像极了一个探寻宝藏的人,每一步都得谨慎。她问:“你的作文写完了吗?都写了些什么呀?”
  儿子抬起头看了她一眼,不慌不忙地咽下嘴里的最后一颗饭粒,说:“瞎掰的,读一本好书,怦然心动了。”
  她不满意这个答复,却很满意儿子及时回答她的行为。她想将那个故事讲给儿子听,又觉得不太适合——倒不如和陈文莉聊一聊。那么,便将同学会的事情告诉儿子吧?要是能带他同去才最好。
  她拨开额前的碎发,迫切地笑着,正要开口,儿子却说话了:“妈,明晚要打篮球赛,早点开饭。”她的笑容短暂地僵硬了一下,然后说:“好。”她感到心里刚刚燃起的温度突然降到了冰点。她走进厨房去刷碗,竟像喝醉了似的,有些摇晃。
  她很快便有了主意——早上给儿子准备好饭菜,到时候他热一热吃,想来也没有什么关系吧?想到这儿,她手底下的工作加快了——那些衣服许久不穿了,总得熨一熨。
  终于,她也可以在儿子喊她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就知道麻烦你妈!你妈也有事情做!”
  熨好衣服,已经快十点钟了。她坐在沙发上,想着第二天晚上的同学会。那种异样的感觉,波浪似的,一阵阵地往她心头涌。她忍不住又笑起来。
  突然,手机响了。她接通,是丈夫。
  “孩子他奶奶这两天不太舒服,你明晚下班了过去看看。上头来人检查,我实在走不开。”他很简短地说。
  她感到喉咙有些干涩,但仍说:“好,我给儿子做好饭就去。”说出这句话来,她居然感到一阵轻松。那种异样的感觉终于消失了。
  她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失望。或许,她从没有格外在意过这次同学会。
  她在沙发上呆坐了几秒,便给陈文莉打了电话。
  陈文莉絮絮叨叨了好一阵,极其惋惜的样子。
  衣服仍放进衣柜的深处,靴子装进鞋盒,放进床底下最黑暗的角落。
  偶尔,电视剧里插播广告的时候,她也会想起一些事情来。比如,什么才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当然,她没有想下去。因为儿子在屋里喊她:“妈,我要喝水。”
  (刘志刚图)
其他文献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他家乡一位县令的故事。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纪昀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有这样高的评价,可以想见,这位知县大概是位恪尽职守的好官。  这位恕斋先生,后来由县太爷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棘手案件,难下决断时,常常“微服私访”,以便明辨是非曲直。  一次,太守又独自去案发现场了解情况。行至中途,他感到有点疲惫,便走进一座寺院,打算休息一会儿。  一进门,方丈
期刊
史家寨乡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属于国家级贫困乡。2017年11月2日,“《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史家寨乡,为这里的学龄前儿童进行义诊。接受检查的105人中,视力不良者竟有30人,比例高达28.5%,这在“《读者》光明行动”历次筛查中从未出现过。低龄儿童视力问题日益突出,而弱视更是一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疾,“《读者》光明行动”任重而道远。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定点治疗已接近尾声,一个患
期刊
老師蔡国蘅先生临终前将这条宝蓝色丝绦穗子赠予王佩瑜时,距此物的原主人孟小冬离世已近30年。王佩瑜很难形容触手那一刻的感觉,她觉得这是冥冥中和孟先生注定的一场相遇。同宗余派,同是女老生,人们已习惯将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20年里,她像是一直在不同的时空里与孟小冬对话。  她与孟小冬最直接的一次对话,源于跟蔡国蘅先生学戏。蔡先生的家族在民国时期的天津卫颇为煊赫,蔡父在海关任要职,1949年举家迁往香港。
期刊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又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于是案子拖了十一个月。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时间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最后,法庭判处莫尔索死刑。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他觉得二十岁死和七十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别人的死活也好,母亲的慈爱也好,对他都没有什么意义,有一股气息会把生活的岁月吹得一干二净。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开始生活的念头,但他仍然觉得现在也是幸福的,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
期刊
常常有人不解:关於在北京花钱都难请到,为什么愿意跑到农村去免费教芭蕾?除了在北京舞蹈学院有教职,他还是国内众多重量级芭蕾舞节目的领队,常常忙得“希望能有三头六臂”。但是他享受每个周日的端村行,于他而言,那是最好的放逐。  “疯狂”的想法  关於去端村教芭蕾,契机是一次饭局。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李风向他表达了让芭蕾进入农村的想法。  这一略显“疯狂”的想法,其实在关於心中早已萌芽,只是一直无法
期刊
德国大指挥家富尔特文格勒指挥的《命运》享有盛誉。他曾为日本交响乐团做指挥,可日本的乐团团员却伤透了脑筋。富尔特文格勒在《命运》开始之前,会使劲转动他的双手,要转很长时间,才给出个“开始”的信号。  他虽说是个指挥家,可哲学家见到他都相形见绌,他是属于那种“哪怕是路边的一棵杂草,都能从中看出深意”的人。他对《命运》的理解也很深刻,日本的乐手要看出他的开始信号非常困难。即便已经到了在舞台上彩排的时候,
期刊
我小的时候,大人总是让我背诵拉封丹写的寓言,每一篇寓言的寓意他们都仔细地给我讲解。在我背过的寓言中有一篇叫作《蚂蚁与蚱蜢》。这个故事的写作目的是让青年人懂得,在这个不太完美的世界上,勤勉总是会得到奖赏,而游手好闲则会受到惩罚。诚然这是个有益的教训。这篇绝妙的寓言,讲的是蚂蚁在夏季终日繁忙,为冬天储备食物,而蚱蜢却在草叶上朝着太阳悠然歌唱。冬天来了,蚂蚁舒舒服服,仓满囤流,而蚱蜢却没吃没喝,腹内空空
期刊
有个著名经纪人曾经告诉我,艺人都应该有一个特质:同样的曲子唱十遍、同样的故事讲十遍,不但不会厌腻,还会一次比一次更起劲儿。  如果这么说,那我父亲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训练我当一个艺人了。  例如吃饭时,他会夹起一块肥肉,先向在座的客人们宣告它的胆固醇含量很高,但碰到老婆做的霉干菜扣肉还是欲罢不能,接着便问:“儿子,这个叫什么?”我则脸不离碗立刻回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每次都让满桌客人笑出声来
期刊
最近返乡,我发现“污染”这个词竟然已经频繁地出现在那些质朴的农民口中。常听到村里的老人说,原先每天都会出现在视野中的圌山,现在已经看不见了。污染物像一条灰黄的毯子,将山脉与村庄隔开了。  在所谓“沿江开发区”的规划中,我的老家不幸被资本看中,成了镇江地区的化工新区之一。谈到污染问题,村民们也面有忧戚。但他们更愿意自豪地向我提及另一类“新事物”,比如,镇上五星级的宾馆、六车道的马路、亚洲最大的造纸厂
期刊
英国大牌主持人摩根(Piers Morgan)也来凑世博会的热闹,站在外滩向英语世界的观众介绍上海浦东天际线的大爆发。和所有老外拍摄的旅游节目一样,他也用上了“活力”“动感”和“不可思议”等字眼去形容上海;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冷冷的尖刻,既不忘批评中国政府,也不忘嘲讽暴富背后的低俗。例如喝酒,他在一家高耸入云的酒吧里,刚慨叹完中国新富阶层消费顶级葡萄酒的能力,随即就示范他们饮酒的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