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
好一声雄赳赳的清鸣!
轰轰隆隆,那是庄重的鼓点;咿咿呀呀,那是清丽的唱腔。圆润的花腔儿在天际甩出一串串美妙的回响,灯光将台上那一袭红装映照得格外流光溢彩。
高一的学妹直看呆了眼,将手拍得又红又痛:“这就是海燕学姐吗?哇,这《昭君出塞》唱得是真好啊!太专业了!听说她还是实验班的学霸?天啦,这真是……”
一曲唱毕,享受着掌声、灯光的炽热,一种满足的战栗感直逼得刚刚还华彩逼人的海燕立马湿了眼眶。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向来不会掺假。
海燕从小就爱唱歌。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二,整整十年勤勉的声乐练习占据了她年少生命中相当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合唱团中最不起眼的一分子到高声部的领头羊,从小组的领唱到可以撑起一片舞台的独唱歌手,枯燥的练习远不是其中最难以忍受的。
“欸,这是海燕吧?海燕妈妈,你女儿读书又好,唱歌又好,怎么培养出来的?……不过,现在高中那么忙,海燕还在练唱歌呐!不怕散了心?难不成,是想考艺校?”不熟络的叔叔阿姨们似乎很热衷于这样的对话。每当这时,妈妈只好淡淡地笑着应道:“哪里的事!”
海燕的外公从来都不理解外孙女的选择。每当海燕在家吊嗓子,老爷子总想用他那双严肃的眼,禁锢住海燕躲闪的目光:“海燕啊,花那么多心思,花那么多钱在唱歌上,有什么用呢?你学习好,不要受了影响,像我和你妈一样,考个好大学,当老师,不是很好吗?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海燕啊,心思不要太野啦!”老爷子这一生最自傲的就是自家的学风之盛:20世纪60年代,他是最先走进大学的年轻人之一,后来成为了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名师,教出了一批批尖子生,更是培养出了在高校任职的一双儿女。和所有老派的知识分子一样,老爷子既有读书人的固执,又有一片赤诚之心。外孙女出生时,老爷子硬是拍板定下了“海燕”这一带着厚重历史感的名字。他希望外孫女也能成为教师,传承衣钵——可现在看来,他或许要失望了。
好在妈妈是支持海燕的。妈妈常常和海燕叨唠:“我们那辈人啊,赶上高考恢复之后……”妈妈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涯,除了读书,就像是一张白纸,不知该如何落笔,不知将面临什么。她跟别人一样重复着相同的轨迹:读书,高考,按成绩填报院校和专业,然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然后就如此而已了。“说实话,妈妈工作后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喜好!不过,那时也是没条件,没人引导。你们现在条件可好了……”身在体制内,妈妈清楚地看到了高校教育目标从重视全面发展到追求特长培养的大步飞跃,所以妈妈非常支持海燕。
不过比起妈妈,年少的孩子或许更能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使命。海燕的同学们是学校的佼佼者,当初都是凭着高分提前录取的。但在高冷的“学霸”光环下,他们其实“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田径场上,有他们矫健的身影;合唱比赛中,他们轻松赢得第一;舞台上,他们用一出自编的英文歌舞剧《傲慢与偏见》赢得全场捧腹;课堂上,他们用跳跃的思维与物理老师激烈论辩“诺贝尔”……“我的高中怎么能只有学习?高考,岂能是我奋斗的全部?”他们怀揣着更宏大的理想,狂妄而恣肆地走在通往名校的路上。他们不是海燕,却又都是海燕——纵使暴风雨袭来,他们也会高傲地飞过。
当不曾停歇的“咿咿呀呀”日臻圆润,海燕也即将踏上最后的征途——她已经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复试通知!只要跨过这最后一道关卡,海燕就能推开这扇触手可及的她心仪已久的神圣大门……
满腹的遐想将海燕带入了半梦半醒的玄妙境界。她恍惚看见自己踏入了神圣的学府,学业之余,她与优秀的学子、博学的教授一同探讨民族戏曲的神韵;她仿佛飞身赶至佛罗伦萨音乐学院,专为聆听歌剧精灵的召唤;她依稀看见自己披上精致的戏服,打磨着、期待着另一次不平凡的登场……
忽地,海燕只见板儿锣儿跳起舞来,咚咚锵锵;鼓儿槌儿你追我赶,轰轰隆隆;管儿弦儿摇头晃脑,咿咿呀呀……遥遥的梨园里传来一声声温柔的呼唤:“咿——呀——海岛冰轮……”
蓦地,她似乎变成了一只海燕。她拍打着翅膀,瞅见不远处一片繁华的盛景,不住地在天际俯仰欢叫。
啊,好一声喜悦的清鸣!
点评
高中生活本该是充满激情、丰富多彩的,可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压力,很多高中生的生活里只有“高考”二字,完全遮盖了他们本身的才华和天赋。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心仪大学的路也是很多的。本文作者就用小小说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喜爱唱歌的高中女生形象——海燕,她通过十年的声乐练习,获得了别人的掌声和较大的表演舞台,也获得了高校的青睐。但她的“成功之路”也有其他家长的质疑,有外公的不解,幸好她有妈妈的支持和理解。文章构思新巧、语言清新,具有现实性,引人共鸣,进入复赛顺理成章。
好一声雄赳赳的清鸣!
轰轰隆隆,那是庄重的鼓点;咿咿呀呀,那是清丽的唱腔。圆润的花腔儿在天际甩出一串串美妙的回响,灯光将台上那一袭红装映照得格外流光溢彩。
高一的学妹直看呆了眼,将手拍得又红又痛:“这就是海燕学姐吗?哇,这《昭君出塞》唱得是真好啊!太专业了!听说她还是实验班的学霸?天啦,这真是……”
一曲唱毕,享受着掌声、灯光的炽热,一种满足的战栗感直逼得刚刚还华彩逼人的海燕立马湿了眼眶。要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向来不会掺假。
海燕从小就爱唱歌。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二,整整十年勤勉的声乐练习占据了她年少生命中相当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合唱团中最不起眼的一分子到高声部的领头羊,从小组的领唱到可以撑起一片舞台的独唱歌手,枯燥的练习远不是其中最难以忍受的。
“欸,这是海燕吧?海燕妈妈,你女儿读书又好,唱歌又好,怎么培养出来的?……不过,现在高中那么忙,海燕还在练唱歌呐!不怕散了心?难不成,是想考艺校?”不熟络的叔叔阿姨们似乎很热衷于这样的对话。每当这时,妈妈只好淡淡地笑着应道:“哪里的事!”
海燕的外公从来都不理解外孙女的选择。每当海燕在家吊嗓子,老爷子总想用他那双严肃的眼,禁锢住海燕躲闪的目光:“海燕啊,花那么多心思,花那么多钱在唱歌上,有什么用呢?你学习好,不要受了影响,像我和你妈一样,考个好大学,当老师,不是很好吗?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呢!海燕啊,心思不要太野啦!”老爷子这一生最自傲的就是自家的学风之盛:20世纪60年代,他是最先走进大学的年轻人之一,后来成为了一所重点高中的数学名师,教出了一批批尖子生,更是培养出了在高校任职的一双儿女。和所有老派的知识分子一样,老爷子既有读书人的固执,又有一片赤诚之心。外孙女出生时,老爷子硬是拍板定下了“海燕”这一带着厚重历史感的名字。他希望外孫女也能成为教师,传承衣钵——可现在看来,他或许要失望了。
好在妈妈是支持海燕的。妈妈常常和海燕叨唠:“我们那辈人啊,赶上高考恢复之后……”妈妈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涯,除了读书,就像是一张白纸,不知该如何落笔,不知将面临什么。她跟别人一样重复着相同的轨迹:读书,高考,按成绩填报院校和专业,然后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然后就如此而已了。“说实话,妈妈工作后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喜好!不过,那时也是没条件,没人引导。你们现在条件可好了……”身在体制内,妈妈清楚地看到了高校教育目标从重视全面发展到追求特长培养的大步飞跃,所以妈妈非常支持海燕。
不过比起妈妈,年少的孩子或许更能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使命。海燕的同学们是学校的佼佼者,当初都是凭着高分提前录取的。但在高冷的“学霸”光环下,他们其实“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田径场上,有他们矫健的身影;合唱比赛中,他们轻松赢得第一;舞台上,他们用一出自编的英文歌舞剧《傲慢与偏见》赢得全场捧腹;课堂上,他们用跳跃的思维与物理老师激烈论辩“诺贝尔”……“我的高中怎么能只有学习?高考,岂能是我奋斗的全部?”他们怀揣着更宏大的理想,狂妄而恣肆地走在通往名校的路上。他们不是海燕,却又都是海燕——纵使暴风雨袭来,他们也会高傲地飞过。
当不曾停歇的“咿咿呀呀”日臻圆润,海燕也即将踏上最后的征途——她已经收到了来自××大学的复试通知!只要跨过这最后一道关卡,海燕就能推开这扇触手可及的她心仪已久的神圣大门……
满腹的遐想将海燕带入了半梦半醒的玄妙境界。她恍惚看见自己踏入了神圣的学府,学业之余,她与优秀的学子、博学的教授一同探讨民族戏曲的神韵;她仿佛飞身赶至佛罗伦萨音乐学院,专为聆听歌剧精灵的召唤;她依稀看见自己披上精致的戏服,打磨着、期待着另一次不平凡的登场……
忽地,海燕只见板儿锣儿跳起舞来,咚咚锵锵;鼓儿槌儿你追我赶,轰轰隆隆;管儿弦儿摇头晃脑,咿咿呀呀……遥遥的梨园里传来一声声温柔的呼唤:“咿——呀——海岛冰轮……”
蓦地,她似乎变成了一只海燕。她拍打着翅膀,瞅见不远处一片繁华的盛景,不住地在天际俯仰欢叫。
啊,好一声喜悦的清鸣!
点评
高中生活本该是充满激情、丰富多彩的,可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压力,很多高中生的生活里只有“高考”二字,完全遮盖了他们本身的才华和天赋。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心仪大学的路也是很多的。本文作者就用小小说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喜爱唱歌的高中女生形象——海燕,她通过十年的声乐练习,获得了别人的掌声和较大的表演舞台,也获得了高校的青睐。但她的“成功之路”也有其他家长的质疑,有外公的不解,幸好她有妈妈的支持和理解。文章构思新巧、语言清新,具有现实性,引人共鸣,进入复赛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