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远离手机,助力学生的注意力回校园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如此巨大规模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在匿名性的互联网世界里,被视为“一块刚出炉的甜美蛋糕”成为各大游戏、社交应用等平台竞相争夺的用户对象。同时,报告也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使用时长均有所增加,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2018年增加了2.3小时。
  随着手机在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和深度使用,手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逐渐被家长、学校、社会所关注。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不正确使用,青少年出现了典型的上瘾症状,导致不愿意和朋友交流和相处,更不愿意学习等问题。因迷恋手机游戏耽误学习、沉迷手机忽略亲子沟通、上课使用手机老师管束等造成的亲子、师生、家校方面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充分说明了沉迷手机绝不是青少年个人控制力强弱的问题,杜絕以及改变这一行为仅依靠家庭和青少年个体本身效果甚微,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联合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帮助青少年建立更科学的使用手机的方式方法,提升青少年对手机“为我所用”和防范“被其所迷”的应对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1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非常及时,有力指导广大中小学校健全学生手机管理的各项制度。从学校层面帮助青少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隔绝手机,将青少年的注意力重新转到课堂中、转到现实的师生、同学交往中。这一工作不仅仅是在“堵老鼠”,也不是仅仅将手机隔离在校园之外即可,而更多的是需要“打组合拳”。首先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达成手机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普遍共识,共同关心解决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问题。其次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不当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指导青少年科学合理使用手机。最后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教育作用,在校园的空间里,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管理手机,将注意力回归到校园里、回归到课堂上、回归到真实的人与人交往中。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我国自媒体行业迅猛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法律、政治等一系列问题表明,推动自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势在必行.基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厘清当前我国自媒体社会责任面临的困境,对于推进我国自媒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有裨益.从理论上看,当前自媒体社会责任存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新闻自由与受众自由的矛盾等困境,从实践上看存在产业化与公共性的矛盾、社会转型与制度滞后的矛盾等困境.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建构分众化的自媒体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政策扶持体系、理论话语体系,推动自媒体人士和受众素养双向提升,才能实现自媒体"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