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0.11-2020.12)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邹丽娟,赵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2~17
  边疆治理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何祖坤//云南社会科学,-2020,(5).1~9
  城市民族事务协同治理机制的建构/朱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40~46
  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段超,高元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8
  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笔谈二)/何明,毛巧晖,袁剑等//西北民族研究,-2020,(4).10~16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内核/陈立生//广西民族研究,-2020,(5).25~31
  跨境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育人共同体”的构筑逻辑/柳翔浩//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8~24
  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王瑜,马小婷//广西民族研究,-2020,(5).32~39
  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组织力锻造分析:以江西赣州S畲族村为例/张扬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17~24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效、经验与挑战/王延中,丁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8~16
  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兼论中央民族大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张京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11
  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杨胜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14
  区块链技术赋能民族地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与创新路径/康兰平//广西民族研究,-2020,(5).110~1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色实践进路:治理、生态与文化的三重互嵌/贾秀飞,王芳//广西民族研究,-2020,(5).40~47
  人心所归 惟道与义:以协商建国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李资源,江舟//广西民族研究,-2020,(5).7~16
  认知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有机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思考视角/严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5~43
  习近平同志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基于“情感政治”因素的分析/彭谦,程志浩//贵州民族研究,-2020,(8).1~8
  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族治理理论与实践探析/李妍,张妍鸽,曹全来//广西民族研究,-2020,(5).17~24
  新时代城市民族事务智能化治理的构想/周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47~51
  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瓶颈及对策/陈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58~63
  新中国70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历程及经验启示/李玟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6~35
  “一带一路”倡议与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体系构建/刘荣,刘睿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52~57
  原种族主义:古代的发明还是现代的想象:兼对西方种族主义根源的批判/冯定雄,高凯//世界民族,-2020,(5).13~23
  政治仪式:国家认同建构的象征维度:以慶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为考察对象/曾楠,张云皓//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5~11
  中国历史上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经验及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王启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1~7
  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第三方公开排序综合考核评价指数体系的构建/刘荣,高登荣,杨文顺等//广西民族研究,-2020,(5).97~109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高永久,王子曦//广西民族研究,-2020,(5).1~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性基础研究/青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7~34
  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中缅边境跨境人口流动治理研究/尤伟琼,董向芸//思想战线,-2020,(5).87~94
  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视角探析/陈路路,安俭//贵州民族研究,-2020,(9).8~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路径及完善/叶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22~27
  二、理论研究
  部落、部族、族群与民族:非洲研究中主要人群概念的辨析与定位/蒋俊//世界民族,-2020,(5).77~88
  传统村落“整体活化”理路分析/王美,陈兴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25~33
  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李向振//民俗研究,-2020,(6).52~62
  费孝通的两种共同体理论:对比较研究的反思与重构/张亚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54~65   功能与法权:论费孝通的亲属制度研究/张亚辉,赵希言//西北民族研究,-2020,(4).71~84
  建筑人类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现代主义转向/维克托·布克利,刘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11
  近代法国“国家民族”的理念探析:基于厄内斯特·勒南的文本和语境考察/于京东//世界民族,-2020,(5).54~65
  老骥伏枥:费孝通晚年之思之价值/范可//西北民族研究,-2020,(4).44~61
  “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民族志:兼论音乐民族志与相关学科的互文性渗融关系/杨民康//思想战线,-2020,(5).35~48
  柳田国男的民俗艺术研究:以《民俗艺术》杂志与民俗艺术丛书为中心/李常清//民俗研究,-2020,(6).107~115
  旅游流动影响下的民族交融与认同凝聚:对“多元一体格局”的再思考/孙九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75~86
  民族团结: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新探/邓磊,周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34~39
  民族信任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唐贤秋,吴成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28~33
  人类学以何研究科学:反思科技民族志/张劼颖,李雪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6~133
  人类学与“人地关系”视野里的“边疆”/范可//云南社会科学,-2020,(5).111~120
  “入国问俗”:张德彝对西方民俗的心态、体验与认识/杨华//民俗研究,-2020,(6).97~106
  萨满教与边疆:边疆文化属性的再认识/曲枫//云南社会科学,-2020,(5).121~130
  身体是真实的吗:旅游凝视与东道主多元身体实践/高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82~88
  试析民间信仰的概念边界/金泽//西北民族研究,-2020,(4).107~114
  “文化”与“文化自觉”辨析:论费孝通的文化理论/杨清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66~74
  西方人类学的“历史性”研究:概念、表达与路径/李凌霞//世界民族,-2020,(5).89~100
  戏在巫傩之中:中国多民族傩戏发生原理再思考/彭福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34~40
  中国边疆研究中的“边疆性”问题再探:以李安宅的“边疆性”概念拓展研究为例/孙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25~31
  中国历史与历史中国:论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与历史中国的现代叙事/苏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8~15
  “华国民之一体”:民国时期任乃强的边疆民族观及其嬗变/李沛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32~36
  中华民族:一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范俊;孙保全//思想战线,-2020,(5).109~1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马俊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5~21
  自由主义框架内民族国家观念的结构困境/王千陌//世界民族,-2020,(5).24~35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边疆少数民族“家”的空间建构:人本理性、公私秩序与社会整合/韩璐,明庆忠,史鹏飞//广西民族研究,-2020,(5).77~88
  藏族生态移民学校教育认知与地方性知识的调和/安宇//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48~53
  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及其民俗过程:以云南乌铜走银技艺的生成、濒危与活化为例/朱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5~92
  打赢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度密码及实现路径/王超品//思想战线,-2020,(5).95~102
  独龙族传统生产生活逻辑的价值反思:兼论“美蒂斯”的传承与复兴/杨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48~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王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64~69
  费孝通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历程/杨文,小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1~18
  工业化后期农民工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优化路径研究/何秀玲,郭文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9~164
  古镇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冲突与调适:以C市H区L古镇为例/范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20,(5).89~95
  广东戏曲音乐地理图谱与“地—人—音”关系/孔庆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63~69
  贵州苗族“喊歌”的当代传承/吴涵,韩学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76~81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范波//贵州民族研究,-2020,(8).76~81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多维透视/任成金//云南社会科学,-2020,(5).49~55
  海外藏对鹿纹挂锦所见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郑炳林,朱建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1~26   疾病仪式治疗的地方经验与文化认同研究:以凉山彝族“斯尔几”仪式为例/曲比阿果,陈雄飞//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37~42
  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结构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司静波,王艺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6~71
  可信承诺:合作社发展与治理的实践机制/张雪,郭伟和//西北民族研究,-2020,(4).96~106
  “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笔谈/刘铁梁,黄永林,徐新建等//民俗研究,-2020,(6).5~45
  “美本”与“纳帕”:民族杂居背景下纳西族祭天习俗的变迁/王正宇//思想战线,-2020,(5).58~64
  缅人的族群文野观及其政治影响:以一个缅甸村落中的仪式生活为中心/钟小鑫,蔡芳乐//世界民族,-2020,(5).101~111
  苗族家族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探析:以贵州白苗佐嗦仪式为例/左振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56~68
  民族地区“医养结合”耦合模式选择、层级体系构建与实践策略:基于粤北N自治县和S自治县的考察/于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97~106
  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满珂,刘春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41~47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李军,袁丽红//广西民族研究,-2020,(5).58~66
  贫困地区返贫与新增贫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基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潘文轩//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72~81
  日常实践的分化与回归:生活文化嬗变的机理分析/黄剑//民俗研究,-2020,(6).63~71
  融会儒道佛,发扬中华文化多元通和的优良传统:牟钟鉴教授访谈录/王志捷,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20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周爱萍,姚明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60~65
  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实践价值与应对策略/金红磊,和慧英//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4).33~40
  深描“中国本土信仰仪轨传统的文化底蕴”/张志刚//民俗研究,-2020,(6).46~51
  生存交互与差异性选择:西双版纳湖南移民的文化适应与族群互动/王欣//广西民族研究,-2020,(5).67~76
  生存有道:中越跨境婚姻中的嫁與家:以宁明县N村为例/鱼耀//广西民族研究,-2020,(5).89~96
  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人民主体地位探析/龚雄亭,龚平//云南社会科学,-2020,(5).56~62
  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李向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31~38
  文化自觉与“我构”回归:于畲族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方清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57~63
  西藏渔民婚姻形态变迁动因研究/张婧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54~59
  现代时间制度:理解非遗项目生产的一个角度:以青岛田横祭海节为例/马光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39~47
  新冠疫情中欧美国家的种族歧视与排外行为/马正义//世界民族,-2020,(5).36~44
  新时代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杨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0).1~7
  信仰原理、路径依赖与文化屏蔽:从花腰傣原生宗教案例谈文化、制度的形成与维系/吴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43~55
  医学身体的多元表达:对苗医三大身体理论的认识与观察/张金萍,刘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34~141
  以家固边:边民家庭发展政策的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夏文贵//广西民族研究,-2020,(5).48~57
  “有法”的非遗保护与“无法”的可持续性发展:以湖北英山缠花技艺为例/郭丽,陶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70~75
  中俄跨国移民比较研究:以当前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为例/赵月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5).81~88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对瘟疫的认知与应对”专题研究/高志英//贵州民族研究,-2020,(8).24
  重新理解传统氏族制度:索马里国家重建的社会逻辑及其限度/王学军//世界民族,-2020,(5).66~76
  作为生存策略的亲属实践:旅游发展下摩梭人家屋社会的生计变迁与调适/马腾嶽,马群//思想战线,-2020,(5).65~77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2019年中国民族研究领域学术热点评述/代宏丽,敖日格乐,董强//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4).27~32
  第二届民族史青年学者研习营综述/张熙勤,吴晓杰//思想战线,-2020,(5).2+173
  基于中英文藏戏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刘代琼//贵州民族研究,-2020,(9).94~99
  近二十年我国国家安全情报研究回顾与展望/张红萍,周鑫,蒋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228~233
  跨国民族研究:中国的话语建构与表达/周建新//世界民族,-2020,(5).1~12
  民族学知识生产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基于民族学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文本分析/周文//西北民族研究,-2020,(4).128~139
  区域民族关系研究的佳作:评《川南苗汉民族关系变迁研究》/郎维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81
  丝路视域下渤海上京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基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研究/吴博//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4).77~81
  提高国民素质和选拔各民族各阶层人才的有效途径:读《金代教育与科举研究》引发的思考与启示/赵永春//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4).82~87
  我国民族医药保护国内研究现状综述/何蒙荟媛,魏金丽//贵州民族研究,-2020,(9).107~111
  西藏扶贫: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陈强//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4).68~76
  新中国70年以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少数民族文版的翻译出版/杨林,张继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9~25
  英语世界中的盘瓠神话研究述评/毛巧晖//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22~139
  中国扶贫攻坚研究脉络与演进趋势研究:基于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据/刘鸿渊,刘菁儿//思想战线,-2020,(5).225~232
  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暨西北民族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刘秋然,刘克轩//西北民族研究,-2020,(4).201
  中国民族宗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祁进玉,马婧杰//思想战线,-2020,(5).49~57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宣传的体裁与英译研究/肖唐金//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40
  重读费孝通:编订七卷本《费孝通文存》的读书心得/赵旭东//西北民族研究,-2020,(4).33~43
  〔责任编辑:陆  露〕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受到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关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众的空间参与问题却较易被忽视。川西元通古镇清明会中的“祭祀祈福与城隍巡游”活动便在空间设置中存在官方过分主导仪式空间、民众与活动现场区隔明显、活动缺少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等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重拾清明会与河流的联系、丰富民众参与活动的渠道、培植弘扬清明文化的社会土壤等方式,优化元通清明会的文化空间,突出民众在清
期刊
【摘 要】二战结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经历了社会民主化和经济腾飞的过程,国民生活和教育进入现代化阶段。日本教育学者田浦武雄借访学之机了解到美国教育人类学,后通过专著《教育人类学——文化取向与教育》介绍国际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成果,分析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性格、意义及课题。田浦武雄试图以此促进日本教育研究与人类学视角相结合。著作以日本名古屋市和爱知县的初中和高中为案例,揭示日本教
期刊
【摘 要】作为汉源文化特征的表现载体之一,印尼布袋戏文化体现着华人眷恋原乡的记忆表征和情怀隐喻。印尼布袋戏在地重构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和华人文化在地化的历史命运紧密相随。印尼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区域,印尼华人经历过被强迫同化的遭遇,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和家国情怀激起了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外交的策略中,印尼布袋戏的在地重构和价值增值所展现的文化的调试功能和民俗协商功能,对于处理我国同东盟国家
期刊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民族联邦制:阐释与批判/杨立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24~31  公民认同需求梯度化: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尹学朋,王国宁//广西民族研究,-2020,(6).24~30  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文化方略/卞之峣//广西民族研究,-2020,(6).31~37  何以典
期刊
【摘 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破解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  【作 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传统“乡土中国”到现代“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恩施州个案说明,我国民族地区美丽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上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积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从“有”到“优”的根本性嬗变;在机制体制上要不断强化整体意识,逐步实现共建共融共享,形成由“全”至“合”的能量聚合;在规划布局上要不断借助个体示范与影响带动,逐步推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实现村寨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在资金保障上要
期刊
摘 要:借助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奈福泮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以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对电极,饱和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形成三电极体系,在支持电解质为pH=7的磷酸盐缓冲液下研究了奈福泮-联吡啶钌体系[Ru(bpy)32+]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剂固载联吡啶钌体系[Ru(bpy)32+]测定盐酸奈福泮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0.
期刊
【摘 要】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人类聚居而自然形成的聚落形态,其存在实现了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广东民族地区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破败甚至消失的危机,亟待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有利于保存传统村落中的历史人文印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有利于总结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剖析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后迅速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公众网络使用率不断攀升,网络民族情绪的发酵与分裂势力的网上渗透给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在网络时代下,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暴露出权威弱化、教育者媒介素养较低、教育对象过于单一等问题,网络民族团结教育也存在目标不够清晰、教学形式较为死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网络时代的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城市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内在关联的实证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重点/红梅//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3).15~21  从“传统共和模式”、“反歧视”到“共和模式的当代重构”:论法国少数族裔一体化政策/彭谦,程志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39~50  “福边利民”:民国时期云南垦务行政与边疆治理研究/罗群,童巍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