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本色李伟平

来源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李伟平无疑是小学校长中的佼佼者、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的领军人物。谦虚而务实是他最为显著的个人特点,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是他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李伟平师友甚多,其中不乏教育学界的大师,如叶澜教授、吴康宁教授、成尚荣先生、楊九俊先生等。江苏的名校长名教师亦多,但为诸大师一致看好的不多。李伟平获众专家学者之青睐,原因非他,素质也,人品也,悟性也,勤勉也,一言以蔽之,可造就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言不虚。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在与众多师友的切磋交流中,李伟平得到了更快和更好的发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度不同,视野不同,见识也就不同。然而,李伟平这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其间的寻觅和探索,洒下的心血和汗水,绝不是别人可以替代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次又一次地飞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在一定的温度下,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石子却孵不出小鸡。锲而不舍的执着、实践中的理论升华,终究成就了李伟平。
   鲁迅先生说,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不会是一首好诗。李伟平的成长有他的过程。虽说少年早慧,在那个年代,确乎是最聪明的初中学生,都是以第一志愿考取师范学校。然而,问及专业发展,问及人生定位,问及理想前途,如李伟平般的农家子弟,大多茫然。用李伟平自己的话说——“16岁的我初中毕业,为了把户口从农村迁到城镇,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下,懵懵懂懂的我报考了师范学校。”人生有太多的偶然,冥冥中似乎有天数,命运就这样安排了。李伟平“从此,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粒种子,播到泥土里,它总会发芽,会生根、生长,迎着雨露和阳光,也伴随着风霜与严寒。它也会开花和结果,会长成一棵大树。想当初,只是一粒种子,读书的种子,遇到了师范学校的肥沃土壤和那园丁般的老师。
   师范学校的生活是丰富的,知识课程、专业训练,围绕着一个目标——当教师,苦练教师基本功,并引导学生一辈子从教。但专业思想的巩固并不能一蹴而就,今天的李伟平依然实话实说:“读大学是我从小的梦想,念中师做小学教师,我心有不甘。于是,我一边完成中师学业,一边自学高中教材。”然而,又正是这大学梦,成就了今天的李伟平。李伟平如愿考取无锡师范首届“三·二分段”大专试点班,生命的日历翻开新的一页。师范校园的5年生活,在别人看来或许太简单,甚至单调。然而,于李伟平而言,却是非常的充实、丰富、满足,乐在其中——“读书让我的生命充盈和丰富,也让我的生命主动成长”。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是几步。人生有太多的选择,人生其实就是不断选择。你选择什么,你就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所有问题都聚焦于:你在乎什么?师范毕业,李伟平面临分配之际,父亲却来动员他,让他回去经营花木生意。事业有成的父亲,也要培养他的事业接班人。何去何从?毕竟,花木之乡,子承父业,是顺理成章的事。况且,投身商海,同样可为弄潮儿。日进斗金,这番事业与风光,可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然而,5年寒窗苦读,练就的一身专业功夫,从此付诸东流,却又实在不甘心,也实在割舍不了。当教师,这是李伟平最终的选择,从此义无反顾——“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
   尽管握有当年很稀缺的大专文凭,李伟平还是给分配到了一所边远而简陋的新学校。于别人或许是一次打击,于李伟平恰恰是命运的眷顾,因为这让他有更为丰富的人生历练。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李伟平,登台的亮相殊为平常,教育人生的航船却由此起锚,“直挂云帆济沧海”。每个成名人物都是一本书,名校长与名教师亦然。从这个角度看,李伟平校长就是一本打开的教育学的著作。接受美学认为,每一本书都是未完成体,它需要读者的参与才能真正完成。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着眼点不同,不同的人对李伟平会有不同的评说,对他的学校管理和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会有不同的诠释。而一个人或一种理论的丰富,正在于其可以被多角度地去打量、审视、分析与评价。
   我对李伟平的感兴趣,首在他的选择当教师,而不去经营家族的花木生意。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全民经商,党政干部也纷纷“下海”,既时尚,又来钱快。而教师,当年是非常边缘化的职业,地地道道的清贫。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人具有经济人理性,都是从个人利益最大化来做出人生选择。“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钱也有了,雅也有了,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或者说,李伟平的选择,引发我对“经济人理性”这一理论的怀疑。看来,人并非是经济的动物,人甚至不是纯理性的动物。康德认为,人的认知不能穿越“物自体”,因此他为信仰留下了地盘。陶行知说,教育需要有一种宗教的情怀,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诗意地表达了其对教育的神圣信仰。李伟平对师范所学知识的留恋,潜意识里是对教师职业的钟情,是对理想人生的期盼。在当今世界,一个人因其所好而放弃金钱,那才是真正的所好。泰戈尔说,系有黄金的鸟是飞不高的。也因此,李伟平一旦投身教育,便能义无反顾。“非淡泊不能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名言,在李伟平身上似可得到最好的证明。乡村学校也罢,设施简陋也罢,信息闭塞也罢,李伟平所看到的是“没有桎梏与约束,……是机会,是创造的空间。这样的生活环境,能使生命顽强地生长!”诚如罗丹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人的精神境界,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可能成长的高度。
   回顾李伟平的成长之路,回望他行走所留下的脚印,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他生命成长的三部曲——如果说佛家的修行有“戒、定、慧”的三字诀,那么,李伟平的成长同样有“知、定、静”的三部曲:“知者定。一旦选择,便心无旁骛。”这是其一。“定者静。在僻静的城郊接合部的这所学校,我潜心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是其二。“静者安。同学中,有人经商,腰缠万贯;有人从政,位居高位。我不心动,安心于我的三尺讲台。”这是其三。李伟平说:“我没有止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努力地争取做一个教育专家。”十数年如一日,不变的求知若渴,不变的书生本色。先是参加自学考试,从中文到英语,从专科到本科。尤其作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他接受导师的耳提面命,每每有如醍醐灌顶之顿悟。此外,便是他的笔耕不辍,各种的征文比赛,不间断的论文发表,而课堂教学的研究,是教师最为根本性的研究。也正是在不懈的探索研究中,李伟平不断收获自己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    李伟平的成长三部曲:知、定、静。知者,包含着知识与见识,是由见闻之知进及德性之知,意味着最终的转识成智。定者,意谓气定神闲,用心专一,戒骄戒躁,敬于业而志于道。静者,不为外物所动,不做非分之所想,盖孟子之所谓“求放心”,王阳明之所谓“致良知”。这三部曲成就了李伟平的教学风格,而风格就是人。语文教学“灵动开放”风格的形成,意味着李伟平的成熟,也意味着李伟平的脱颖而出。他因此而对自己有了更高的期许,精神生命的成长永远在路上,如金子美玲所言:向着明亮那方。
   在我的理解中,人不可以格式化地规定和描述,教育不可以概念化地论定与演绎,儿童不能只过指令下的生活,教育研究不是用流行的话语写高蹈的文章,或去构造一个渺茫的乌托邦。李伟平的不平凡,首在他的务实作风与创造性的智慧:一所逼仄的小学校,硬是通过立体化的改造,使原有空间得到极大的开拓,打造了一所精致而美丽的校园;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显得落落大方、活泼灵动;一个个教师,无论年轻与否,都充满着朝气,充满着自信,显得才华横溢。“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话大概并不能确切地形容李伟平如今所在的局前街小学,但这所小小的学校,吸引了省内外无数慕名来访的教育同行,引发许多教育大咖的关注和研究,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佐助儿童的生命成长。关于儿童,我们的前人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卢梭最早发现儿童,他认为有一个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儿童世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是自然的视角,他所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教育。杜威主张教师的教须围绕学生的学,课程及教学都应该充分利用儿童与生俱有的天性,一是阐释并保证理解,二是激发学习动机。杜威的独特贡献,在于他进一步完善了活动原则及其应用,并创造性地将这一理念体现在他的“做中学”思想之中。杜威被视为“儿童中心”论者,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学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是他的名言。杜威论教育,无疑是社会的视角。
   李伟平的课堂教学实践,或许对卢梭与杜威都有所借鉴。他说:“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道’而非空洞说教;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和开放评价。”“动手”而“非空洞说教”,这显然有杜威的影子;“情感”“道”则较为接近卢梭。他说:“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让我的课堂教学与众不同。”所谓“不同”,大体于现实或浪漫、自然或社会都有兼及,在融合中形成自己的主张与风格。李伟平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有一个渐进式的认知深化与范式建构的过程。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由知到人,二是课堂转型,三是教师转向,从而形成“开放、灵动、多向、主动”的教学风格。
   从课堂教学走向儿童教育,凸显教学的教育性,这是李伟平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在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启发下,李伟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生命关怀”,聚焦于儿童精神生命的成长,而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习得及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的因素。
   杜威说,教育就是生长,儿童是不成熟的,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儿童又是富于生长性的,所以他能接受教育。儿童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的生命是特定的,人的生命是待定的。在儿童身上,最能体现人的生命成长性与发展性。李伟平将教育定义为“生命关怀”,这是从形而上之高度审视与定义教育。儿童首先是自然的存在,“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存前提。人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标志。儿童由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必须经由社会的教化和文化的熏陶。人类的生存意义在根本上体现于最大限度地使自己从“本能生命”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努力获得“超生命”的本质,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儿童的教育绝不只是知识的教授与能力的训练,更不是所谓的考试与应试;才能真正领会李伟平“生命关怀”的教育主张所包含的意蕴,以及它的价值指向。
   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节律,这是生命关怀教育的必然延伸,是教育的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大自然有它的节奏,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儿童的生命成长有它的节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校教育要严格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合于儿童生命舒展的节奏。在这方面,李伟平有着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教育的智慧。他说:“校园生活应该有自己的节律。儿童是怎样生活的,就是怎样学习的。学校应该以儿童‘成长节律’为线索构建校园生活节律,让学校教育生活更贴近儿童和自然发展的规律。”
   由语文教学,走向全学科的教育;从关注有效的知识教学,走向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由形而上的生命关怀,走向课程化生命节律;由一所学校的实践,走向全国性的学校联盟。李伟平对儿童教育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代的呼唤,教育教学研究于他而言是与时俱进的执着行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新学期;计划;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8-0026-02  【作者简介】施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215123)高等教育心理学博士,高级教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在家长看来,如果孩子能自己制订计划,并且按照计划去执行,家长就能省心不少。但是,完美的计划常常是说得好听、写得漂亮,
通过对多热源合成碳化硅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碳化硅冶炼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多热源合成SiC节能增产的机理。研究表明,由于多热源之间的屏蔽作用与热能叠加作用,
【摘 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两大常规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辅导,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能充分把握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在关键时刻相互补充,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于心理辅导的助力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普及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形象,利用同伴力量疏导问题,观察学生并因时制宜辅导。  
典型理论模型虚拟实验制作以及虚拟实验室构建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利用MATLAB软件GUI功能,对弹簧振子基本模型在模型展示、概念说明、仿真动画、模型规律
在没有添加剂的条件下,研究了以工业级水玻璃为原料原位水热合成超细NaY分子筛,并采用XRD、TEM、BET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分子筛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陈化时间、碱度、晶化时间、晶
以某山地风电场厂房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及防治措施为例,利用FLAC2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岩质边坡数值计算模型,根据变形破坏模式提出岩质边坡加固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边坡的变形主
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技术在石英玻璃上成功制备出高质量金刚石膜。采用表面三维轮廓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了不同工艺条件下金刚石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和红外透射率,并
李校长,您好。理念是实践方式的灵魂,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推进与展开方式。您带领团队实践和研究“生命关怀”理念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您
为探索浓度对超细钛白悬浮液结构及沉降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悬浮液流变实验研究固体浓度对钛白-水悬浮液流动性的影响,得到浓度与悬浮液表观粘度、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等的关系。
高健教授,1973年8月出生于江苏建湖。1996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在盐城工学院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2010年12月获南京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