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杂税、杂捐名目繁多,统计结果表明,各省的杂税、杂捐总数达二千二百余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杂税、杂捐,是在晚清各项支出增多、财政困窘的情势下,“就地筹饷”“就地筹
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本德自20世纪末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国族国家”的边界来考察美国历史.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历史如果不结合进全球语境中就无法得到充分理解”,因为“
“imagination(想象)”一词系源于拉丁语“imāginātiōnem”,最初有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构想、摹仿、再现和描绘之意。在汉语中,“想象”一词为动宾结构。《说文·心部》:“想,冀思也。”《说文·象部》:“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由此,汉语的“想象”也有依据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构想之意。
中国古代教育问题,是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传统的古代教育研究,一般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官学、私学)、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但在具体的秦汉史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以国家为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教育.以往人们都将其归之为社会教化,而当人们把它当作教化去看待的时候,事实上是掩盖了这种社会教育的国家属性,并模糊了教化的本质.本文以"国家教育"的概念将之从以往的教化研究中独立出来,并以两汉时期为例,对其概念内涵以及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