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英国有色人种移民问题研究述评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有色人种移民的进入不仅加剧了英国的移民流向变化,而且对英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英国学界,战后英国有色人种问题研究逐渐成为英国移民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为种族关系理论的构建、移民与种族政治问题、移民与种族关系政策以及移民融合问题等,研究成果丰硕.该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多元、从宏观到微观、从浅层到深层等,与现实社会政治联系密切是其显著特征.
其他文献
晚清杂税、杂捐名目繁多,统计结果表明,各省的杂税、杂捐总数达二千二百余种.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杂税、杂捐,是在晚清各项支出增多、财政困窘的情势下,“就地筹饷”“就地筹
美国历史学家托马斯·本德自20世纪末就开始思考,如何突破“国族国家”的边界来考察美国历史.他强烈地意识到,“美国历史如果不结合进全球语境中就无法得到充分理解”,因为“
期刊
“imagination(想象)”一词系源于拉丁语“imāginātiōnem”,最初有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构想、摹仿、再现和描绘之意。在汉语中,“想象”一词为动宾结构。《说文·心部》:“想,冀思也。”《说文·象部》:“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由此,汉语的“想象”也有依据客观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构想之意。
中国古代教育问题,是个很复杂的历史现象.传统的古代教育研究,一般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官学、私学)、社会教化和家庭教育.但在具体的秦汉史研究中,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以国家为主体所开展的社会教育.以往人们都将其归之为社会教化,而当人们把它当作教化去看待的时候,事实上是掩盖了这种社会教育的国家属性,并模糊了教化的本质.本文以"国家教育"的概念将之从以往的教化研究中独立出来,并以两汉时期为例,对其概念内涵以及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传统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