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地球已48小时了

来源 :华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时此刻,在休斯敦的家中,我坐在餐桌的一端,与家人一起共进晚餐:我相恋多年的女友艾米蔻;我的女儿萨曼莎和夏洛特;我的双胞胎兄弟马克,还有他的妻子嘉贝丽,他们的女儿克劳迪娅;我的父亲里奇,以及艾米蔻的儿子柯宾。
  坐在餐桌边与你爱的人一起吃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许多人每天都在做,无须多加思考。但对我来说,这是一年来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无数次地幻想着吃这顿饭的场景,现在终于美梦成真。
  不过,这一切似乎并不完全真实。我许久未见的所爱之人的脸,大家的闲聊声,银质餐具的叮当声,玻璃杯中的葡萄酒——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即使重力使我坐在椅子上,这种感觉也很奇怪。每次把玻璃杯或叉子放到桌上时,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些尼龙搭扣或胶带把它们固定住。我回到地球已经48小时了。
  我撑着桌子,努力站起来,感觉就像一位老人离开躺椅。
  “我吃完了。”我对大家说。大家哈哈大笑,劝我去休息一下。我开始了通往卧室的旅程,从椅子到床约有20步距离。走到第三步的时候,地板似乎猛地一颤,我撞上了花盆。这当然不是地板的错,只是我的前庭系统正在努力适应地球的重力。我正再次习惯于走路。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绊倒,”马克说,“你做得很好。”对于从太空返回重力环境是什么感觉,他也有经验。我从萨曼莎身边走过,把手搭在她的肩膀上,她对我笑了笑。
  我顺利到达卧室,关上门。浑身疼痛。所有的关节和肌肉都在与重力的压力对抗。虽然没有呕吐,但我依然觉得很恶心。我脱掉衣服,上床睡觉,感受床单的触感,毯子盖在身上的压力,还有枕头的蓬松。所有这些都是我之前错过的东西,我还可以听到门外传来的家人的欢笑声。因为卫星电话的声音失真,我一年来都没有真切地听过这种声音。
  伴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坠入了梦乡。
  一束亮光唤醒了我,天亮了吗?不,只是艾米蔻来睡觉了。我只睡了几个小时,但我觉得神志不清,要挣扎着让自己清醒一些,才能动弹一下。我想告诉她我的感觉有多糟糕。现在,我感到非常恶心,发着高烧,身上好像更疼了。这跟我上次任务结束后的感觉不一样。这次更糟糕。
  “艾米蔻!”我终于叫了出来。
  我的叫声吓了她一跳。
  “怎么了?”她摸了摸我的胳膊,又摸了摸额头。她的手凉凉的,不过正好,我很热。
  “我感觉不太好。”我说。
  我已经去过4次太空了。2010年到2011年,我在国际空间站上度过了159天。而艾米蔻像以前一样,是我的主要精神支柱,陪我经历了整个过程。那次返回地球,我也有一些身体反应,但不像现在这样。
  我挣扎着起身,摸着床边,双脚着地,坐起身,站起来。每一步,我都觉得像在流沙里战斗。最终,我站起来,双腿疼得可怕,除了这种痛苦外,我感觉到了更令人震惊的事:似乎全身的血液都在涌向双腿,就像倒立时血液都冲向脑袋一样,只不过方向相反。我可以感觉到腿部正在肿胀。我向浴室挪动,小心地把重心从一只脚挪到另一只脚。左,右,左,右。
  我进了浴室,在灯光下,看着双腿。这简直是肿胀而怪异的树桩,而不是腿。
  “哦,天哪,”我说,“艾米蔻,来看看这个。”
  她跪在地上,按了按我脚踝的一侧,脚踝就像水球一样被挤扁了。她担心地抬头看着我说:“我都摸不到你的踝骨。”
  “我感觉皮肤在燃烧。”我告诉她。艾米蔻疯狂地检查我的身体。背上,双腿的背面,头和颈部的背面,凡是与床接触的地方都布满了奇怪的皮疹。我可以感觉到她凉凉的手轻轻地抚过我起皮疹的皮肤。“看起来像一种过敏性皮疹,”她说,“像荨麻疹一样。”
  我洗完澡,又挪回床上,想着我应该做些什么。通常情况下,如果我醒来发现自己起了皮疹,我应该去急诊室,但医院里没人见过在太空待了一年后造成的病症。我爬回床上,想要找到一种躺下而不碰到皮疹的方式。我能听到艾米蔻正在翻箱倒柜地找药。她拿来两颗布洛芬和一杯水。她坐下来,我可以从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中,感受到她对我的担心。我们都很清楚我那份使命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在一起6年了,即使在无言的黑暗中,我也非常理解她。
  我一边努力让自己睡觉,一边很想知道,我的朋友米哈伊尔·科尔尼延科(Mikhail Kornienko)是否也腿部肿胀,是否也起了让人痛苦的皮疹?
  米沙和我在太空中一起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他在莫斯科的家中。我怀疑他也有同样的症状。毕竟,这就是我们自愿参加这项任务的原因,为了发现长期太空飞行如何影响人体。科学家会在我们的余生中研究我和米沙的身体数据。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如何克服太空飞行过程中最薄弱的環节——人体和思智,否则我们的航天机构将无法深入更远的太空,到达火星这样的目的地。
  太空任务存在风险,比如发射的风险、太空行走的风险、返回地球的风险,生活在一个以每小时17500英里的速度环绕地球的金属容器中,我们每一刻都面临风险。人们经常问我,明知风险存在,为什么还自愿参加这项任务?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几种答案,但没有一种答案让我自己感到满意,它们都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常常做一些奇怪的白日梦。我幻想自己被安置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这个空间小到无法让我躺下。我蜷缩在地板上,知道自己会在那里待很长时间,无法离开,但我不介意——我有一种拥有自己所需的一切的感觉。留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在那里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这种想象一直吸引着我。我觉得,我属于那里。
其他文献
张保刚感觉自己人生的那趟列车驶进了快车道。父亲靠着他在短视频中插入的小黄车购物链接,每月能赚几千块钱生活费,不再需要供养。  7月的甘肃异常炎热,张保刚的脸和脖子被晒成红褐色。这一年来,他每天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站在地头里直播,去吃饭的路上直播,连开车时都连着直播。习惯与镜头共生后,他能自然地摆出专业主播的姿势,啃上一口蜜瓜,再露出比瓜还甜的笑容——你很难不相信那块瓜好吃。  一年前的8月4日,父
期刊
继2001年被美军赶出喀布尔后,这次塔利班将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权、实行怎样的政策,是当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事。  塔利班在2001年之后经历了多次领导人变更,权力结构和政治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想理解塔利班的政治理念和未来政策,需要深刻理解塔利班本身的政治话语意义,根据塔利班的政治语境理解其政治行为。  “伊斯兰埃米尔国家”的含义  塔利班的权力结构,是按照伊斯兰政治传统理念建构的政治体系。今年
期刊
在微博“练习生招募”超级话题中,发帖人大多是未成年人。知情人说,他们往往被视为敛财的目标。  “3万元包出道”“5万元就可拍电影”……不少青少年对“明星梦”满怀憧憬,网络社交平台常常发布各种“练习生招募”信息。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练习生的选拔,实际上是“钓鱼”青少年实施敛财。  为圆“明星梦”,被忽悠甚至受骗  “你好,我是××娱乐的星探。在微博看到你的样貌和身材各方面条件挺好,是否有兴趣当我
期刊
他们的窘境一方面源于受过刑事处罚的前科人员遭到排斥,基本社会保障权益不被重视;另一方面,也与养老金并轨改革过程中,对这一群体的政策缺失有关。  程剑敏一直在等,等“群友”李洋的案子有个好结果。  2021年4月,李洋诉济南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案由最高法提审。程剑敏想,如果李洋胜诉,自己或许也能因此领到养老金。  程剑敏61岁,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曾任县经济委员会的调度室主任,常年坐
期刊
年轻时,她们把欲望隐藏起来,等到老了,才决心尝试。  2021年8月12日下午,北京朝阳区一座商场内,38岁的大女儿王丽带着59岁的妈妈李秀莲前往眼部整形修复医美诊所。一周前,妈妈在这里完成了上眼睑松弛矫正术,这天,是她拆除术后缝合线的日子。  出门前,李秀莲精心打扮,她选了一身墨蓝色带花的丝绸长裙,搭配黑色运动鞋,棕红色的头发梳起一串马尾,抹上防晒霜,又戴上太阳镜。  再次踏进诊所,李秀莲还是很
期刊
靖国神社到底在宣扬什么、掩饰什么?通过靖国神社内设的战史陈列馆“游就馆”可见一斑。  8月15日是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有一些日本政客惦记着靖国神社,今年也不例外。  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靖国神社从来不是单纯的宗教祭祀场所,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重要象征。  靖国神社建成于1869年。明治维新后,它成为日本“国家神道”的象征。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
期刊
崇尚法老“永生密道”的密特朗享用完最后一餐后,死前对人们说,他“悟透了”,他可以放心地走向死亡了。圃鹀那五脏六腑留在他味蕾的印记,也许就是让他“悟透”释然,并且最终走向人生终点的“永生密道”。  世界上没哪个国家对其领导人的饮食喜好像法国人般有如此强烈的关注。法国前总统弗朗素瓦·密特朗生前最后一顿大餐被法国媒体详细地记录下来:在1995年新年除夕夜,因为患癌而命不久矣的老总统吃了一打生蚝、一碟鹅肝
期刊
“我是反诈主播,您是什么主播?”近日,河北秦皇岛民警陈国平与主播连麦PK,宣传反诈骗知识走红网络。其中,老陈PK“西厂公公”的“名場面”成为各个网络平台的“顶流”,也使反诈宣传成功“出圈”。  @半月谈:警官老陈把反诈宣传带入PK直播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正能量的宣传就要到哪里”,堪称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业态开展正能量宣传的生动写照,值得政府部门借鉴、推广。  @新京报:网络直
期刊
提起衡东县的红色遗迹,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开国元帅罗荣桓的故里。其实,在衡东县还有一处极具特殊意义的红色遗址——夏拜公祠,它是我党创办的第一家银行——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旧址所在地。  夏拜公祠位于衡东县三樟镇柴山洲村(民国时期为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旧址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结构,悬山顶,小青瓦,以红条石为屋基,标准的风火墙,典型的江南院落式民居样式。整座建筑面积达735平方米,内置天井,每层
期刊
为掩敌耳目,胡愈之最后敲定,把书名改作《西行漫记》,乍一看,还以为是一本游记。  《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赴陕北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后,立时轰动了欧美各国。  1937年11月,寓居北平的斯诺来到上海,会见了同为记者的文化界救亡领袖胡愈之,以英文版《红星照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