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汉语汉字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美化中国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将诗歌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中理解诗人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并领略其无限魅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 领略 魅力
王蒙曾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大文学瑰宝,是汉语汉字的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利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翻开泛黄的书页,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嗅着书页间弥漫的浓浓书香,阅读着那跨越千年而弥香的珠诗玉词,作为语文教师,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精髓,让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中学生还没有足够欣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基础和能力,这就得靠语文老师,而教师教学生欣赏分析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局限在字词句和技能技巧的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用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阅读中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一汪精神道德素养的海洋,对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爱国诗人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的品读为例。前四字“怒发冲冠”,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不禁热血沸腾。——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而胸中郁闷,于是仰天长啸,抒此万斛英雄壮志。接着,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至此,将军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字字掷地有声!“饥餐”、“渴饮”畅其情、尽其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反复诵读,学生如何能不从中撷取振兴中华之精神力量。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每每读此诗,那种开阔的胸襟,勇攀科学高峰勇气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教育意义,非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遗产,让其充分发挥其功效,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尽情呼吸,吸收其养分,让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切忌满足于字词的解释和分析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灵感的体现,情感的倾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心猛力碰撞时,就会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是整体的,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肢解诗歌,如果将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那么她就失去了美感,就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见优美的景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中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故诗歌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当整体把握,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意境,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甚而可以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对话。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不可像讲解文言文一样,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分析上,那样会破坏诗歌的意境,也就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深秋季节,茫茫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身体羸弱、病态十足的老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远处肃杀秋风中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国家风雨飘摇,不禁悲从中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想象杜甫这么多年来在战乱中过着怎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诗人又是如何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还心系天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人,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营造的肃杀的意境,把握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肢解诗歌内容,纠缠于字词的理解,这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只能让学生在痛苦和厌恶中被动接受。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已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情感,还得将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每时每刻在变迁,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许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古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也许今人已难以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学生带回那种特定的背景中,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如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离别何以那么难舍难分,甚至会觉得古人那是无病呻吟,抒的是矫情。在他们看来,离别、相聚乃人生之常态,离别之情在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当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要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个交通极不发达,通信也极为落后的时代,那时人们在离别后是很难再相见的,很多的离别就是生离死别,甚至会音讯全无,故古人非常重视离别,重视与亲人的离别,与朋友的离别,与情人的离别等等。这样一结合,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语文是最丰富多彩,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是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老师。如何将寡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化痛苦的讲解为幸福的享受,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思想的精髓、智慧的源泉,在这方面的突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留给我们的这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并领略其无限魅力,从知识的吸取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记诵能力到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都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关键词】古典诗词阅读 领略 魅力
王蒙曾说: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大文学瑰宝,是汉语汉字的魅力的极致表演,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的,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利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翻开泛黄的书页,面对古人留下的这笔巨大的财富,嗅着书页间弥漫的浓浓书香,阅读着那跨越千年而弥香的珠诗玉词,作为语文教师,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精髓,让学生走进并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中学生还没有足够欣赏分析古典诗词的基础和能力,这就得靠语文老师,而教师教学生欣赏分析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局限在字词句和技能技巧的分析上,而是要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用古典诗词滋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就是阅读中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一汪精神道德素养的海洋,对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养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爱国诗人岳飞所写的《满江红》的品读为例。前四字“怒发冲冠”,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不禁热血沸腾。——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而胸中郁闷,于是仰天长啸,抒此万斛英雄壮志。接着,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至此,将军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字字掷地有声!“饥餐”、“渴饮”畅其情、尽其势。“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反复诵读,学生如何能不从中撷取振兴中华之精神力量。再如杜甫的《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每每读此诗,那种开阔的胸襟,勇攀科学高峰勇气便会油然而生。
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和教育意义,非老师和家长一遍遍的唠叨和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的遗产,让其充分发挥其功效,带领学生在诗词的王国里尽情呼吸,吸收其养分,让精神和思想道德的幼苗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第二,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切忌满足于字词的解释和分析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灵感的体现,情感的倾泻。“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外物和诗人内心猛力碰撞时,就会形成优美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是整体的,是诗人智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肢解诗歌,如果将一首诗肢解得七零八落,那么她就失去了美感,就不能陶冶学生的心灵,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画。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见优美的景物,鲜明的人物形象,张开想象的翅膀,我们还可以感受诗中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故诗歌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当整体把握,反复吟诵,把握诗歌意境,在有限的课堂上培养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让诗中景、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立体的图景,使学生如临其境,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甚而可以跨越千年与诗人进行对话。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不可像讲解文言文一样,将重点放在字词句的分析上,那样会破坏诗歌的意境,也就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也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我们要让学生反复吟诵,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画面:深秋季节,茫茫江面上一艘破旧的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身体羸弱、病态十足的老者,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远处肃杀秋风中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国家风雨飘摇,不禁悲从中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想象,想象杜甫这么多年来在战乱中过着怎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诗人又是如何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还心系天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诗人,也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中所营造的肃杀的意境,把握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肢解诗歌内容,纠缠于字词的理解,这无疑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亵渎,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只能让学生在痛苦和厌恶中被动接受。
第三,中国古典诗词已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更好理解诗人情感,还得将诗歌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时代每时每刻在变迁,古人在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也许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古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也许今人已难以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将学生带回那种特定的背景中,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情感。
如鉴赏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无法理解古人离别何以那么难舍难分,甚至会觉得古人那是无病呻吟,抒的是矫情。在他们看来,离别、相聚乃人生之常态,离别之情在现代生活中已渐渐淡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当努力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去把握诗人的情感。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时,要让学生明白那是一个交通极不发达,通信也极为落后的时代,那时人们在离别后是很难再相见的,很多的离别就是生离死别,甚至会音讯全无,故古人非常重视离别,重视与亲人的离别,与朋友的离别,与情人的离别等等。这样一结合,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把握诗人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了。
语文是最丰富多彩,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是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老师。如何将寡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化痛苦的讲解为幸福的享受,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人思想的精髓、智慧的源泉,在这方面的突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古人留给我们的这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真正走进中国古典诗词并领略其无限魅力,从知识的吸取到精神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记诵能力到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都受益无穷。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