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与感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学习其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操。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关的鲁迅作品,通过走近与感悟的方式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鲁迅;走近;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180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从新课改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是合理的。鲁迅作为我国文坛的一代巨匠,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对于培养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文学情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鲁迅的相关作品主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以人教版教材收录最多,共计9篇。通过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可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的标准及目标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占有相当的分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作品就被作为第一批白话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随后,每一套语文教材都必不可少的会选取鲁迅一定数量的作品,包括散文、杂文、小说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鲁迅的杂文在数量上有所删减。这主要是考虑到初中生审美及认知能力的培养,因此诸如《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争议性较大的文章逐步从初中语文教材中退出。[1]
  当前,对鲁迅作品的选取不再以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美学教育、情感培养、文化熏陶以及语言训练等。从这一点上来看,初中语文选取鲁迅作品,一方面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字修辞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语言,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这些作品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鲁迅,进而对鲁迅的作品产生兴趣,引导学生逐渐走近鲁迅。
  二、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鲁迅作为我国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其作品曾一度被当做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作品来解读,并将其作为对我国中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作品。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对此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解读鲁迅作品时,仍然以传统的意识形态教学为主,多从反封建、批判反动派、无产阶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等方面进行阐释,与当前的新课改教学主旨不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然后叙述他在各方面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心生敬畏,敬而远之,甚至形成了“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现象。而且,由于过度宣扬鲁迅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斗争意识,忽略了其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感受到鲁迅作为伟大的“斗士”面对危险时的英勇形象,而没有感受到其文学作品中的美感。鲁迅作品中的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全部被思想性所取代,这导致学生对鲁迅的认识过于片面,也不利于学生文学情操的培养。
  三、提升鲁迅作品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深刻认识鲁迅作品
  要充分认识鲁迅作品中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首先要全面、深刻地认识鲁迅作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为例[2],通过其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是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其中百草园是作者玩耍的地方,三味书屋则是作者学习的地方,表明作者学习时枯燥无味,由此引申出对青少年身心束缚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其次,在分析鲁迅作品时,要多注意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对于深入认识鲁迅具有重要作用。鲁迅的文学作品有其特色,而他的这些作品创作,往往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甚至他的很多作品就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作品简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比如《朝花夕拾》这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而这本散文集主要是记述往事的。当时,鲁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写了十余篇散文,这些散文先后发表在一个半月刊上。[3]在写作这些文章时,鲁迅多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以自己的生活背景为素材,从国内至国外,从农村到城市,都进行了真实的描写。通过这样的介绍,帮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背景,为深入解读奠定基础。
  2.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文学艺术价值
  在对鲁迅的作品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带领学生感悟鲁迅,对鲁迅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认识鲁迅作品中的艺术价值。首先,可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其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生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形象饱满。比如在《故乡》中,对杨二嫂这一人物的刻画就非常形象,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尖酸刻薄的形象活灵灵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景象。[4]
  其次,重点分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鲁迅作为一个无产阶级者,他的语言之犀利,用“匕首”来形容毫不为过,语言非常精练、准确。比如在《孔乙己》中,几句话就能充分概括人物的形象与性格,语言流畅,形象丰满。而对于景物的描写,同样如此。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栩栩如生,读之,仿佛当年的百草园就在眼前。
  3.通过课外阅读加强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通过在课堂上对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艺术特性的解读,帮助学生对鲁迅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5]然而,要真正认识到鲁迅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仅仅靠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独自走近这位文学大师,近距离地感悟这位大师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并且允许学生将课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者询问教师进行解决。
  鲁迅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6]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课下阅读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阅读这位文学大师的代表作品,结合课堂讲解的知识,深入分析每一部作品,亲自用双手去抚摸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的脸颊与灵魂,感悟他内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
  综上,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取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也显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对鲁迅作品讲解风格的变化,即不再像以往一样过分从政治角度进行讲解,强调鲁迅的阶级立场、对反动派的批判等,而是更加强调对鲁迅作品文学性、艺术性的解读,从而还原这位文學巨匠的本来面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走近与感悟两个过程,对初中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4]龙秀永.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6):134.
  [2]刘忠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J]. 中国校外教育,2015,(33):103.
  [3]迟向君.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4):43.
  [5]厉军芬. 情境教学在小说教学中的应用[J]. 文学教育(下),2014,(1):76-77.
  [6]钱理群. 和中学生谈鲁迅(一) 且说父亲和儿子(上)[J]. 名作欣赏,2010,(19):61-74.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随着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经济状况联系密切的就业问题也越发突出,而作为“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同样也感受到了这样的压力。以下,笔者就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危机下的新压力    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于9月申请破产保护后,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受其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
[摘要]能否有效运用教材,关系着历史教学品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立足历史教材,从拓展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涵、把握教材精神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教材;核心素养;品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0)04-007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价值观素养的研究”,编号: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教学。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当下每一名语文教师研究的热点课题。为此,教师可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即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厘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意图,并通过解读文本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以使学生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水平。文章结合教学实例,从“标题切入”“结构切入”“留白切入”和“情感
2009年广州市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暨技工教育成果展从筹备到圆满完成各项赛程,历时三个多月,于6月30日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举行闭幕式,落下了完美的帷幕。本届竞赛由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承办,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协办。    大赛隆重开幕 选手大展身手    5月29日上午,尽管天公不作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门前却人头攒动,热闹非
在教育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关键。一项新的课程变革提倡的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师文化,只有教师接受这种新的理念和文化,并逐渐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课程的变革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对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全程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教师也正是在参与过程中,其自身的专业水平才得以提高。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摘 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将话题式教学法合理地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其操作流程为:选择话题,明确任务;合理分组,确定形式;信息反馈,认真评价。  [关键词] 话题式教学法;初中英语;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29-02  英语学科
[摘 要]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自主阅读目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方法和策略,辅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效果的检测,让学生分享英语自主阅读的收获和感受,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阅读英语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教学;自主阅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配入了很多的插图。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利用插图辅助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教材插图,创设学习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进行高效英语学习。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教材插图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49-02  仁爱
[摘 要]深度教学是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深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完整思维链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生成知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教学;高中地理;雨水花园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
[摘 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答题技巧的培养非常重要。文章以现象、本质(实质)类选择题为例,探讨通过让学生正确区分所涉及历史问题的现象与本质来,寻找解答此类题目答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答题技巧 现象 选择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13  《辞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