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艳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设计中,何艳都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她说自己的气质不适合亮色。因此,在何艳的作品中很难找到鲜艳的颜色,她偏爱的黑色几乎充斥在她每一个系列的设计当中。作为当代比较有影响力的新锐设计师之一,何艳身上永远有着一种不做作的孩子气。在服装设计中,她基本上不做印花、绣花的设计,因为做出来很容易符号化,她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感及无法遮掩的文艺气质,就如2010秋冬系列作品,何艳十分注重衣服的剪裁与制作,优良的选材和简洁实用的创作风格也是她一贯的坚持。


  iLOOK: 你觉得目前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
  何艳:我也不知道人生究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还是什么,可是我愿意坦诚面对自己,也许目前我正处于最困惑的一个阶段。它的意义就是让我不再傻乐。
  iLOOK: 在服装设计的道路上,你一直坚持自我,在追求的过程中心态是否发生过变化?
  何艳:服装设计是一种思考力和匠心力交杂的游戏。它让我的脑子至少在一段时间里被占据,避免去想一些没有答案、没有尽头的东西。我曾经的初衷是用设计养活自己。在这个过程里也曾经梦想要成为别人,但最终还是觉得做自己就很好。
  iLOOK: 2014年最新设计系列是什么样的?
  何艳:我还没有新的完整系列的设计计划。只有一个小型的试验性的演出,推出几件礼服,邀请现代舞者来演绎。名字暂时就叫“Shall We Dance”。如果这个试验结果还不错的话,再考虑把它做充分,也许做成一个40分钟的舞剧。
  iLOOK:与之前的设计系列相比,这次有什么不同?何艳:我尝试把运动和男装材料用在女士的礼服上,这种挑战经常给我带来幸福感、成就感,服装设计能让我的能力得到发挥,让我的身体不退化,我愿意不断的去尝试、挑战。
  iLOOK:如何渡过曾经的艰难时刻?
  何艳:我其实是个记忆特别不好的人,以前的艰难都不记得了。现在的艰难又难以言表。目击那些无奈的痛苦的事情总是想忘也忘不掉。我特别想失去那些记忆。
  iLOOK: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何艳:其实是和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像,为了自己的喜好去工作,保持现在的状态,以这样的节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在任何地方,能够过得不紧张、不拮据。
其他文献
起源于北美,拥有百年历史的乐福鞋一直是我最钟情的款式,也是我鞋子设计中灵感的来源。我是设计师王瑶,一直热衷于改造和复兴乐福鞋的外观,并乐此不疲的探索它设计变化的各种可能。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曾设计并制作了一双乐福鞋,从那时起,这便成了我一件念念不忘的心事。后来终于把设计鞋子当成了我的一项“事业”,创立了鞋履品牌“HOLYRAPE”,也正是基于最初的那份热情,我对鞋子的制作要求也是相当谨慎。材质一
期刊
“生活中所有的琐碎都是一首诗”这句话始终很打动我。在我的经历中最美好的,就是整天画画的时光。纯粹、平静、没有杂念,学着与自己相处。这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激,很多美好的人与事都是在这过程中与我不期而遇。一个偶然的机会造就了我的原创首饰品牌的诞生,我将其取名“片段”。不经意地发现,原来这才是我一直想要去实现的事:成全自己的内心。  我设计的饰品会分不同的主题——“陌上”“迷离”“墨白”“相爱”,今后还会有
期刊
1967年9月,威尼斯电影展隆重开幕。开幕典礼前的舞会于Grand Canal Palace举行,伊丽莎白·泰勒以一贯的雍容气派艳惊全场。一袭珠片刺绣云裳配衬祖母绿珠宝,秀发上配以特别为她设计的纸质缎带和贝壳饰物。20世纪60-70年代是20世纪最率性自由的时期。富豪、王侯、电影明星纷纷活跃于纽约、巴黎、摩纳哥、伦敦和罗马的社交界,出席不同的盛会。在法国,碧姬·芭铎将圣特罗佩由乡郊小镇化作洋溢波希
期刊
也许有人觉得和一只巨型龟的寿命相比,40年不算长,我也觉得不是太久远。说起40年前加州的有机食品,人们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梳着麻花辫的人,很长时间也不洗一回澡,身后跟着娃,穿着自己做的彩色大布袍,不刮毛,光着脚或者穿着一双脏兮兮的Birkenstock平底鞋。我说的是女人,40年前加州的爷们儿简直就没法儿看。改天我给你们讲我在蒙大拿的咖啡馆偶遇住在山里的犀利哥的故事。  20世纪60年
期刊
“TYAKASHA”是一个自创单词,设计师童云赋予了它独特的含义——海盗,代表着勇敢的追求梦想,无畏的冒险精神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伙创建的“TYAKASHA”独立服装品牌,以搞怪鬼马的配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马行空的风格更是让人不禁莞尔一笑,这是难得的幽默感和充满玩味童真的杰作。  白龙马、猪八戒、大师兄,还有各式可爱化的妖精们都一一登场,出现在“TYAKASHA”2014年
期刊
陈平的同名品牌“Pari Chen”具有她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作品多从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诠释女性力量。陈平是一个一直坚守自己理念的设计师,这与她从小偏爱古老的中华文化、崇尚士大夫风雅恬淡的精神有关,2010年秋冬系列也是与之密不可分。陈平不受载体的束缚,随顺变化,透过写意的造型、明净的色彩、契合天然材质,自然纯粹的视觉及触感呈现出空间与时间的对立关系,同时渲染出一种特
期刊
高原是中国最资深的女摄影师之一,但她从少年时就开始对手工制作首饰感兴趣。2009年11月刊,《iLOOK》第一次采访了这位首饰设计师。当时高原推出的系列首饰与她之前做的有了明显区别,从串串珠子、手工编结一些绳发展到采用金属作为材料,有了点“真刀真枪”的意思。高原也觉得自己在技术活里豁然开朗,“不仅仅是小打小闹做设计,这让我在手工表达的情感中更为顺畅”。在此后这些年里,她一直坚持手工创作,因而产量不
期刊
随性,简单又不失时尚,“85后”的年轻设计师冯寰的作品绝对值得细细的品味。这些简单、自然的面料在冯寰的手中展现出多变的效果。通过细节的分割让原本简单的衣服变得不再索然无味,在过去的设计中,冯寰将自己独特而又浓郁的中国青年设计师情节注入其中,使得她的设计看上去增添了几分俏皮。与其他新锐设计师概念化的作品不同,她的设计更加成衣化,风格简单、随意、平凡,而细节处别具匠心。2009年冯寰成立了个人服装品牌
期刊
我是设计师林博彦,我厌倦了普通摄影书的编辑过程,为了挑战这种秩序,最新设计“我的书是我的照相机” 就是一件融合了相机、摄影、日记和书的概念作品。在其中,你可以看到每页相同的位置被切割出来,以摄影胶片代替,合上书后,利用封面的针孔曝光拍摄照片,每拍一张,“相机”的暗箱就会加深一毫米,焦距和景深随之变化,照片的视角也会各不相同。最终,照片被重新贴回原来的位置,整本书也从相机和日记的角色变为一本摄影集。
期刊
廖晓玲原本是建筑师,却在2008年推出了“Content目录”这个品牌,从开在上海进贤路的第一家店,到现在频频在时装周亮相,并打响了品牌的知名度,“Content目录”一路走来的经历属于特殊个案,既无法复制,也无法重演。也许设计行业的各个门类原本就是相通的,只需找准自身定位便能大展拳脚,但廖晓玲对变化万千的时代脉搏的一种把握,才造就了“Content目录”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有艺术性,有时代感,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