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英语学习词典对文化信息的处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5395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者要掌握第二语言,必须具备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识。词典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而作为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英语文化信息主要来源的英语学习词典,自然应该对如何在词典中科学地设置相关文化信息内容这个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英语学习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必要性,然后以我国英语学习者中影响最大的两部学习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5th edition,简称LDOCE5)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ies of Current English, 8th edition,简称OALD8 )为例,试图通过实例来论述学习型词典设置文化信息的途径,以期为我国英语辞书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以在学习词典中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文化信息内容,早日改变我国英语学习词典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英语学习词典;文化信息;必要性;OALD8;LDOCE5
  1.英语学习词典提供文化信息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不仅指文学、艺术、科学、教育,也包括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神话迷信以及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等。总之,文化包罗万象,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它通过各种符号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反映某一种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人们称“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语言同时又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黄建华、陈楚祥,2001: 97)。邓炎昌、刘润清(1989:148)指出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词典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承载者。人们称“辞书是文化的索引”。辞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国《辞源》初版主编陆尔奎甚至认为“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黄建华、陈楚祥,2001: 97)。英语学习词典虽不是专门的语言国情学词典或语言文化词典,但由于词语具有“文化文献”的性质,具有“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的功用,加之一些外语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作为学习和使用外语的重要工具书的英语学习词典,显然应该提供外语词语所反映的国情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以消除不同文化间所存在的沟壑。
  1.1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各族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类词汇的文化内涵也逐渐演变,新词新义层出不穷。黄建华、陈楚祥(2001: 98-99)指出:“语言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语言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词汇,而反映时代气息最敏捷的则是新词、新义、新用法。”
  同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严重的多,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词不达意,无法把心里想说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而文化错误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甚至敌意(林大津,1996: 14)。
  一部好的学习词典应该能够通过词条的释义、例证、插图、附录等途径准确、及时地传递给使用者大量的文化信息,一部优秀的学习词典应该以增强使用者文化习得意识、培养使用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宗旨。这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2学习者的需要
  学习词典的使用者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碰到“生词”,查阅词典不仅是为了找到对应词、读音、拼写、例证等基木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如何在文化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该“生词”。伍萍对120名在校大学生(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和3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写成的《英语学习型词典设置文化信息的必要性的研究——一份实证调查分析报告》显示: 64.67%的受试者认为文化背景信息对于自己的英语学习影响很大;85. 33%的受试者认为语用/文化背景信息是他们希望在词典中获得的重要信息之一;高达98.57%的受试者认为有必要在英语学习型词典中设置英语文化信息。150名受试者中,高达68.67%的人将词典视为获取文化信息的首选途径。
  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英语学习型词典被广大词典使用者视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英语习得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满足广大英语学习者的需求,词典编撰者应该在词典中设置尽可能丰富的文化信息内容。
  1.3 英语学习词典发展的需要
  英语学习型词典编纂和研究的历史虽不长,但已成为国际辞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英语学习型词典在我国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与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频繁、EFL教育普及等有关。然而,我国对这类词典的编纂和研究仍然滞后。据调查,在中国学生拥有的英语词典当中,英国出版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简称LDOCE)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ies of Current English, 简称OALD)占到52% 以上;而国内印刷出版的英语词典的市场份额却不足7%(徐海2009a:177-178)。要改变国外英语学习型词典占据国内英语辞书市场半壁江山的局面,就必须加强我国对英语学习型词典的研究,有针对性地编纂学习词典,将学习者所需的文化信息合理地融入到词典中。   2、英语学习词典中设置文化信息的途径
  英语学习词典作为横跨两种语言的参考工具书,除普通词语外,还应该尽量吸收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信息,如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历史事件、神话典故、宗教、文化群体、风俗、娱乐、技术种类、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专门术语等。本文选了两本具有代表性的学习型词典一—LDOCE5和OALD8 ,试图通过实例来论述学习型词典设置文化信息的途径,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以期为我国英语辞书的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可以在学习词典中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文化信息内容,早日改变我国英语学习词典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2.1 收词
  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也就要求语言词汇创造出新词语去反映新文化现象,还要求不断淘汰旧词旧义和变更词义轻重、表情色彩去适应交际的需要,还需要不断用固有词语新起的含义和用法来丰富语言的表达手段,以完善语言的交际工具的职能。 LDOCE5和OALD8都增收了大量新词,OALD8增收新词1000条,包括cloud computing(云计算)、microblogging(微博客维护,微博客更新)、passive-aggressive(消极对抗的)等等,并广泛收录美国英语单词和外来语;LDOCE5在收词全面的同时涵盖了大量反映语言动态的新词,如botnet(僵尸网络)、carbon footprint(碳足迹)等,也增收了各种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条目,如Keystone Cops(启斯东警察;无能警察)、Red Nose Day(红鼻子日)和Man Booker Prize(曼氏布克奖)等。
  2.2 释义
  释义内容包括词目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联想意义、文化意义等。LDOCE5和OALD8在释义中不仅给出了概念意义,也给出了相关文化意义,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例如bird一词,LDOCE5和OALD8不仅给出了其基本概念意义“鸟,禽”(a creature that is covered with feathers and has two wings and two legs. Most birds can fly),也指出了该词在英国俚语中有“姑娘;妞”(a way of referring to a young woman)的文化附加意义,但有时属于冒犯语,因此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慎用该词。
  2.3 例证
  例证是词典微观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好的例证可以支持和补充释义。例证的主要功能有:展示语言环境,帮助学习者理解真实语境中词汇的意义,识别语义的细微差异;体现语法特征,表明词目词如何与其他词语组成语法上正确的句子;显示搭配关系,使词典的使用者熟悉被释词语常与哪些词语一起使用。此外,例证还应该体现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帮助学习者理解词义中的文化附加成分。然而,LDOCE5和OALD8都鲜有例证传递文化信息。例如,据《圣经》记载,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晚餐后不久,耶稣就被出卖钉在十宇架上,而出卖耶稣的人正是餐桌旁的第十三个人犹大。所以,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十三”是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而在中国,数字“十三”却不会引起任何不好的联想。所以在解释thirteen(十三)这个单词时可以给出如下例句:
  Number thirteen is regarded as unlucky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数字十三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样就以简练的方式阐释了“十三”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附加意义。
  2.4 插图
  插图是词典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插图可以增加词典的知识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许多文字说不清楚的,或文字说明虽清楚,但仍不能使读者获得一个清晰的形象概念的东西,如果配上一幅图画,使形象跃然纸上,就使人一目了然。因此有人把词典中的插图称为“直观释义”、“形象释义”(黄建华、陈楚祥,2001:70)。通过插图,可以让读者容易感受并理解语言所承载的许多文化信息,尤其是那些某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比如动植物)。英语学习词典的插图应该能够反映英汉文化的差异,反映英语文化所特有的事物,或者与汉语文化似是而非的事物。
  LDOCE5沿袭了朗文词典编纂的传统,设置了大量插图,既有精美的彩色组图,又有精挑细选的黑白图片。比如第2807页关于vegetables(蔬菜)的全页彩色插图,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英美国家的各种蔬菜,如watercress(水田芥)、squash(冬南瓜)和parsnip(欧防风)等等,而且还指出了英美国家对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叫法,如美国人称茄子为eggplant,而英国人称之为aubergine;美国人称小胡瓜为zucchini, 而英国人称其为courgette。如此一来,省去了烦琐又难于达意的描述性定义,既一目了然又美化了版面,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蔬菜文化。相比之下,OALD8在这方面做得就不是很好,正文中鲜有插图传递文化信息。因此,在设计词典插图时,我们可以借鉴LDOCE5的做法。
  2.5 附录
  词典的附录是对正文的延伸,主要起补充、概括正文信息的作用,有时可以起检索作用。附录与正文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原先零散的知识变得完整、系统。附录在提供文化信息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对有关文化知识进行条分缕析、总结整理,同时可以收录最新资料,提供最新文化信息。
  OALD8在附录中设置了17条Reference Section(参考信息),比如“常见人名”、“地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习语” 和“语言学习术语”等;除此之外,还设置了Visual Vocabulary Builder(图解词汇扩充),共有42个主题,从“城市和乡村”、“树、植物和花”、“动物界”到“服装”、“地球和太阳系”等。每个领域除了透过精美的彩图介绍50到80个中英对应词汇,还有言简意赅的背景知识及近似词汇辨析,对学英文、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很有帮助。相比之下,LDOCE5在这方面做得就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了,仅有10个专题,如“朗文释义词汇”、“数字”、“度量衡单位”、“军衔”、“构词法” 和“地名”等。因此,在编纂学习词典时,我们可以参考OALD8的做法,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在附录中设置尽可能多的文化信息。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词典编纂者在编纂学习词典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首先,应该意识到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及词典在传递文化信息中的作用,这是词典科学合理提供文化信息的前提;其次,学习词典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应该囊括方方面面,比如传统节日,重要的地名、人名,重大的历史事件,文化特色词等;最后,学习词典传递文化信息时应该突破使用释义的单一模式,借鉴LDOCE5和OALD8的优势,采用例证、插图,开设文化专栏、附录等多种模式进行文化对比,最大程度地向使用者传递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早日改变我国英语学习词典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l.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霍恩比(著).邹晓玲等(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10.
  [3]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何家宁.语言·文化·词典——英汉语文词典体现文化信息的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5]江桂英.双语学习词典中的文化语境[J].辞书研究,1995(3).
  [6]林大津.浅谈英汉词典的‘文化注释’及其设计[J].辞书研究,1996(2).
  [7]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8]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伍萍,蒋元猷.英语学习词典设置文化信息的必要性的研究—一份实证调查分析报告[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3).
  [10]徐海.英语学习型词典典型词例的选取[Ml.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a.
  [11]徐海,源可乐,何家宁.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Ml.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2]英国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五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3]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4]周相利.略论《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中的文化信息[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其他文献
【摘要】:手绘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一门技巧,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面对电脑制图使设计风格趋向统一和使思维走向衰竭的弱点,徒手表现被赋予新的意义。它使设计师眼、脑、手协调配合能力加强,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思维创作过程的灵感。引导学生正视手绘魅力,快速表达设计思维,对于传统技巧的传承和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手绘技法;思维创作;效果表现  手绘作为设计师的灵魂,既是自己思维表达
期刊
【摘要】:儿童自卑问题是如今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儿童自卑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必须首先寻求原因。通过对自卑儿童的观察与访谈交流,总结出三方面儿童自卑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原因,二是学校原因,三是自身原因。儿童自卑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结合产生的,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关键词】:儿童;自卑 ;原因  引言  小学儿童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并且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儿童
期刊
【摘要】:自考试制度的产生以来,考试作弊现象便如影随形,在高校,考试作弊问题已经成为日常管理的棘手问题,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考试作弊的多种因素,追本溯源,提出了几点遏制考试作弊的措施,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实际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考试作弊;影响因素;措施  一、概述考试的发展历史  考试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期刊
【摘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通过网络渠道以及客户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本文将着重分析新媒体在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及给大学生思想生活方面带来的改变,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利弊。文章认为,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但总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生活  一、研究背景  相对于报刊、广播、电
期刊
【摘要】:写作能力对个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不言而喻。但是“怕写作文”仍然是当今中小学生的普遍心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也很难尽如人意,本文试从中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探究情景化作文教学的方法,为中小学作文教学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生活;情景;作文教学  一、中小学“怕写作文”原因的探究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章熊先生曾指出写作的一般心理流程:产生写作动机—搜索、提取
期刊
【摘要】:古诗歌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古诗歌教学与现代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时间较长,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理解难度。如若在古诗歌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则能够在增强学生古诗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愫,使学生对古诗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此,本文主要分析古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教学活动实践而提出培养和提升学生古诗歌鉴赏能力的具体策略。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明确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知识导向逐渐过渡到能力导向,在这个过程中针对理工科类学生的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课程比重明显提高,但人文素质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理科教育模式,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多属于选修模块,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水平,更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知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是增强实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的需要。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理论基础、战略方针,为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明朗的指导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 内涵式发展; 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处于弱势的局面并未改变。同时生源萎缩导致民办高校的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阐述美术教育对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美育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
期刊
【摘要】:当今国家竞争力实质是国家之间创新精神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的创新与教育又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美术是一门艺术人文科学,是美的艺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美术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同时也作为一门学生学习的课程,担负着传播文化教育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为人类发掘创新人才的重任。本文旨在通过对美术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