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读书有法

来源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天才背后都浸润着辛勤的汗水,他们肆意潇洒的每一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的笨功夫。曾经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他回答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或许是对每一個好学之人的最好注释。
  ◆董遇:“三余”读书法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汉】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很好学。
  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个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董遇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来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北宋】欧阳修
  北宋文豪欧阳修自幼就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
  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出“计字日诵”读书法,他曾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10部书,总字数为455865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的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欧阳修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治学的经验: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所以一本好书需要“不厌百回读”,这样即使“八面受敌”皆能应付。
  苏轼就是用这种方法读《汉书》的,他第一遍学习书中的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南宋】陈善
  南宋人陈善主张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把书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思想就容易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读书时既要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张溥:“七录七焚”读书法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明】张溥
  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就发奋读书,他的“七录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所读的每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然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以此苦读成名,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代表作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记》等。其实张溥的天资不高,他的成功靠的是踏踏实实的嗜学精神。
  ◆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明】顾炎武
  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规定自己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对书中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在每次复习时,顾炎武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便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这种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同时,他还提倡读书人读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清】郑板桥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读书“求精求当”,“求精”就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即所读的书要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
  郑板桥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而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另外,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而唯有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美味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美味,或不得滋养,或伤害身心。然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所以我们要将前人经验筛选研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其他文献
刚上六年级的我,中午不幸地被爸妈 “困”在家中,背什么英文课文,我从午饭后背到爸爸上床睡午觉时才歇了口气,蹑手蹑脚地走到了爸爸妈妈的房中,只听爸爸那如“五雷轰顶”般的打鼾声,夹着妈妈轻轻的呼吸声,我等他们全睡熟后就小心翼翼地打开家门。门把手发出“哒”的声音,声音很小,把我吓得半死,惊出一身冷汗。我偷偷地瞧瞧还在酣睡的爸妈,就放下悬着的心继续轻轻地扭开门把手,但还是很提心吊胆,生怕吃一顿“竹笋炒肉丝
期刊
山姆·林德賽老头儿退休多年了,最大的乐趣是养鸡。老山姆不喜欢小孩儿,他和老伴儿没有自己的孩子。邻居坎姆皮家的一对孪生兄弟给老山姆起了个“老母鸡”的外号。
期刊
寒假的一天,毛卡卡与几位好朋友商量要聚餐。他们在天马餐厅订好了位子。  距离约定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毛卡卡准备出门了,他的心情非常好。  “今天是你们新年的第一次聚会吧?”毛卡卡穿鞋子时,妈妈在一旁笑著说,“玩得开心点儿。”  “肯定会很开心的,”毛卡卡说,“吃完饭后,我们还要各许一个新年愿望,这是我们每次新年聚会的保留节目。”  “那你好好想想,一会儿要许什么愿。”爸爸在一旁说道。  “知道啦,我
期刊
如今,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越来越让人不敢小觑:钢琴、英语、轮滑、跆拳道、武术、舞蹈样样精通。如此多才多艺,是不是会让你直呼“我的才艺弱爆了”?  据调查显示,有39.3%的学生在非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周末参加课余特长培训的比例则达到了49.4%,对比十年前的数据有了明显增长。  有人认为只要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培养,多才多艺使学生的将来有了多種可能性;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童年压力太大,失去了学生本该轻松愉
期刊
我眼中的自己是一个酷爱阅读、对绿色痴迷的男孩子。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说起我喜爱阅读,得从我小学一年级说起。自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爸爸把我看的每一本书都记录下来,到现在我阅读了近两千册书呢。因此,还还获得过“宝安区阅读之星”的称号。周末,我喜欢去书城看书,我最喜欢去深圳书城宝安城和深圳书城中心城。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心爱的绿色框眼镜摔坏了,导致好几天都无法好好看书。我便嚷着让爸
期刊
洪武三年,朱元璋带了几个心腹秘密来到灵山寺。和尚们拿出灵山“一枪一旗”的灵山茶来款待贵客。这茶朱元璋从未见过,更没喝过。当汝宁府派来的巧厨师精心地用九龙潭中的泉水沏泡好灵山茶进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打开茶杯蓋,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产生了一种飘然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顿有一种浓郁的醇厚之味。一杯茶没喝完便对身边的人说:“这杯茶是哪位官员沏泡的?给他连升三级官。”跟随他的一个贴
期刊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的童年在各种培训班里度过。当别的同学在跳皮筋、捉迷藏时,他们却要跳完芭蕾练书法,弹完钢琴画国画,回家还要读各种名著。尽管他们的童年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时间,但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即使是天才,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做到兼顾呢?让我们一起到多才多艺的“学霸”的世界里一探究竟吧!  你一定听说过五星级酒店和五星级驾驶员吧,那你听说过“五星级”学霸吗?若要
期刊
俗语有云:“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优良传统,在众多古代学子中更是不乏勤奋读书终成学霸者,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积聚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你是天赋异禀的天才,还是天资不高的“笨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都没有捷徑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
期刊
在古代,读书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而要想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同样离不开学校。在明清两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就是人们熟知的国子监。  明清国子监的“招生简章”  明清国子监(太学)对学生的录取程序比较复杂,样式也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致分为贡生和监生两种途径。  岁贡贡生是国子监最常见的“招生方式”之一。相当于我们如今的高考,考生按成绩择优录取。每年府学(相当于省一级)挑选2人,州学每两年
期刊
宫廷乐师  宫廷音乐家由来已久,算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职业。从周代起,宫廷音乐家就已经怀抱古琴出现在亭台楼阁间了。汉代和唐代,出现了代表高雅音乐最高成就的宫廷乐师——李延年和李龟年。他们的作品甫一问世,总是有不多也不少的听众发出会心的微笑。史书上明确记载:“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对于搞艺术的人而言,这是一种最高褒奖。  郎 中  不为良相,便为良将,不为良将,便为良医。将良医列在良相和良将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