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到10的突破力

来源 :创业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h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先讲一个鲑鱼洄游的小故事。鲑鱼在海洋里要产卵,就要顺着河逆流而上到发源地,一般会到浅滩上产卵。不是每一只鲑鱼都能够游到浅滩,但只有游到浅滩的鲑鱼才有产卵交配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游到浅滩的鲑鱼都是成功者。
  我在看有关鲑鱼洄游片子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几点:其实成功的鲑鱼和最后半路死的鲑鱼没什么两样,都是鱼,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成功的鲑鱼经历了很多磨难,因为大部分鲑鱼在洄游当中是不能进食的。
  鲑鱼往上游的时候,在浅滩的地方水流是不一样的,有些水流缓一些,有些水流急一些。我想这其实和我们创业的过程很相似。只有做了才有机会,在边上看永远没有机会。这个故事包含了几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所有创业者或者所有人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在站在台上的所谓成功人士,与在座诸位的智商、能力、经验没有什么差别,要说有一点点差别,可能是做企业的时间比较长,经验上有点差异。
  第二个道理,要想成功一定要付出常人不可及的代价和巨大的努力。我们听到很多成功人士说,人前光鲜、人后辛酸。在座创业者都是小有成绩的,在过去的很多年中,一定付出了一般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最后一个道理是,在创业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它能让你减少一些成本,让你有更多机会碰运气,因为创业过程中是有运气成分的。比如你找VC投资,像今天看到的北极光创投、IDG资本,包括台下坐的天使投资人等,它们贡献的一个聪明点子,可能会改变你的运气。
  我们把企业成长分为几个阶段,大部分创业企业是0到1的阶段,你要找资金、找商业模式;第二阶段是1到10的发展阶段,汽车之家就处于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快速奔跑,需要在竞争对手没有追上的时候拉开差距。
  如何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呢?从2007年加入汽车之家到今天,我做了将近7年时间,我的总结是保持公司的成长力大概需要3个要素。第一个,在创立初期要确立企业的DNA。到快速发展阶段,你的业务会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持企业DNA?这是一个快速成长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第二是需要一流的执行力。汽车之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2013年,我们成为中国汽车网的NO.1。2013年下半年我们总结的时候说,战略不重要,战略执行最重要。举例子来讲,要做正确的选择,不要做容易的选择。
  在座的创业者,在你和VC聊的时候,你会忽悠他还是不会忽悠他?如果你不去忽悠他,你可能拿不到钱;忽悠他,你就在撒谎。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关键是,你要做正确的选择,不要做容易的选择。大部分人都知道正确的选择是什么,但是往往做了容易的选择。我觉得游到浅滩的鲑鱼做的就是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容易的选择。
  一流的执行力是保证汽车之家稳步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汽车媒体,我们有专业的内容。在专业的内容更新方面,汽车之家从建站到今天一直坚持几条,一是八点半更新;二是试驾报告不隔夜。
  不要小看八点半更新,这个事情非常难。我们每天大约会产生200篇左右的原创文章,这些原创文章是编辑上午、中午、晚上写完之后上传的。也就是说负责更新的员工,需要在文章上传之后和更新之前看一下每篇文章是否符合选题方向以及它的质量行不行。我们为什么要求八点半必须更新呢?因为要保证中国大量的上班族,在早上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的一刹那,看到的文章是更新过的。
  如果这200篇文章绝大多数是在发布的前一天晚上8点提交的,那么这个员工需要在晚上8点到第二点早上8点看完这200篇文章。
  事情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难。一个人每天做这样的事,显然做不下来,需要一个团队来做。但团队里有的人喜欢美国车,有的人喜欢日本车、德国车,每个主编的味道也不一样,团队就乱了。所以这个团队怎样能够作为一个集体,有共同的评判标准,也是非常难的事。
  我们做了两年左右,大概明白了一个方法,能够让这件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所以说一个企业要做好,需要在很多地方去强调这种执行力。
  还有就是持续创新。刚建站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创新点是在网站结构上,把一个个汽车品牌,比如说宝马三系做成相对独立的小网站,我们有宝马三系的文章,有宝马三系的论坛、口碑等。
  这个结构在2005~2007年给汽车之家带来了怎样的优势呢?我们的生产方式更先进,我们的文章可以自动发布、自动抓取。我们的10个人可以完成别的公司30个人要做的事。
  到了2010~2011年,我们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变化,所以大量推出应用。我相信在未来,大家买车和买手机在购买方式上和本质上不会有什么差别,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一个企业要持续快速发展,在1到10的阶段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住你的DNA、一流的执行力和持续的创新。
  一路走来,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冷眼、白眼,受到冷嘲热讽。我相信在座的创业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经历一些挫败。但是到了别人看不懂你的时候,你离成功就很近了。因为再往后别人会发现他想学你但是学不会,到最后,你会成为他们拦不住、追不上的对手。
其他文献
未来10到15年,中国最明显的趋势就是去中心化。这也是微营销的本质。就是说,未来创业者不仅仅依赖CCTV或省级卫视、官方媒体,拥有一个微信或微博账号一样可以成为知名品牌。  所以,我不同意大家说微博不行了,我们曾经在微博里找到一个财经方面的微博达人,给一个做理财的网站写了一篇文章。结果,帮这个网站带去了1200个注册用户,其中一个用户还在网站直接买了30万元的理财产品。  我的意思是,一定要在流量
期刊
一部智能手机坏掉,可能对一个企业造成多大的杀伤力?Jose Quintero领教过其中的厉害。在加入法律机构Bush Gottlieb担任信息服务部门主管之前,Quintero曾在一家国际公司担任自动化系统分析师,和公司15个办事处的700多名律师共事。一次,这家企业的一个律师在Quintero和其他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全部文件、照片和数据上传到了自己的iPhone上。更糟的是,他也没有对这些文
期刊
2009年,陈欧从斯坦福毕业回国,带着一个团队,有一个当时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的PPT,给徐小平打了一个电话。在中国大饭店,15分钟的时间。茶喝完了,他们的投资意向也达成了。  陈欧最初的商业模式被验证失败,公司破产。他不敢给徐小平打电话,整天和另外两位合伙人窝在海淀黄庄附近的一间民居里思考出路。他们开始尝试在网上卖化妆品,花了两天时间搭建了团美网,聚美优品就这样在中关村诞生。  聚美优品发展很快,
期刊
2014年2月,雷军订了两辆特斯拉,一辆给自己,一辆给UC的CEO俞永福,UC是雷军投资过的公司。  俞永福爱车,在美国时曾去试驾Tesla,体验非常爽。回国后他正在考虑要不要去订一辆,结果有一天接到雷军的短信:永福,我帮你订了辆Tesla。俞永福笑称,雷军“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投资人的风范”。  那句用在微博个人介绍上的“业余爱好是天使投资”,让雷军被调侃为“最优雅的炫富”。虽然创办小米科技之后,天
期刊
2014年3月26~27日,“创新中国2014春季总决赛”在上海嘉定举办。来自上海、北京、深圳、武汉、南京、福州、台北、美国硅谷等地的2100多家企业经过层层筛选,39家企业脱颖而出并参加了现场展示。  这是“创新中国”在中国举办的第9个年头,也是连续第2年把春季总决赛放在上海嘉定区。嘉定区区委常委、副区长费小妹,IDG 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汽车之家CEO秦致,开心麻花创始人张晨,启明创投主管合
期刊
将科技与产业、人才结合的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而只有将创新与资本相结合,才可以实现共赢制胜。我们欢迎更多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到嘉定来。嘉定创投拥有120亿元可投资金,目前为止,共投资了100多家企业,通过与创业邦合作创业类活动,也投资了一大批企业。  嘉定区委的梦想是,让嘉定不仅是科技城、汽车城、文化名城,还希望嘉定成为创业创新的新城。嘉定区拥有几百家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
期刊
今年是“创新中国”活动举办的第9年。“创新中国”起源于1990年在美国的活动,真正的创办人是麦戈文先生,他也是创业邦的顾问。但不幸的是,麦戈文先生刚刚于3月19日在美国过世。他白手起家,在美国是传奇人物;2013年,曾位于美国个人财富榜的第88位;他也是中国IT出版的鼻祖,创立了深圳高交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如果说过去30年,哪个外国人对中国影响最大,非老麦莫属。对于创业邦来说,他是非常和蔼
期刊
IDG资本在1993年进入中国,去年是我们的20周年纪念。这20年中,我们投资了300多家公司,其中有70多家完成了上市或股权转让,IDG目前已经成功退出了。大家都知道“二八定律”,对一家投资公司来说,在投资的10家公司里,如果有两家赚到大钱就已经很成功了。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已经突破了“二八定律”。  当年我和周全准备在国内做风险投资,但我们的经验尚少,尤其是我,只是在之前做记者的时候采访过一些
期刊
3年前,《开心麻花》就开始上春晚,历经了两届春晚总导演,一个是哈文,一个是冯小刚。  有两件事决定我们持续在春晚的舞台上。我们专注自己的主业,专注在核心竞争力上。我们10年前就在做喜剧类的戏剧,今天我们应该是喜剧类戏剧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家。2014年的演出应该能够达到1000场。  但其实这说明不了什么,在这个行业里,这个数据其实太小了,它可能还比不上一个小小的电视剧带来的观众数。但核心问题是,只有
期刊
如何组建一支打不散的团队,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变成创业者的一个技术活。但为什么已经有那么多成熟的经验、成熟的理论,能把一套完整的架构讲得那么清晰,可这个问题依然还是摆在每一个创业者的面前呢?  我也在这些方面经历了一些失败,挺痛苦的。  前面十几年,我主要的工作是推动了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在中国的发展。这些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总有一两个或者是几个技术的持有者、发明人。他们非常优秀,特质就是在专业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