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学生语文朗读的指导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四单元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根据平时学生朗读课文存在的毛病:唱读、语句不连贯、句读停顿不恰当,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的要求可概括为四点十六个字:读准字音、找准重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其中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是朗读的关键环节。
   1、重音
   说话和朗读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叫语句重音,它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例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或形容词要重读;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的修饰语一定要重读等等。
   逻辑重音即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有意突出或强调的句中的某些词语。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它随说话时的具体环境和说话人的特定目的而定,同样一句话,重音不同,表达的是意思也不一样。例如王家新的《在山那边》(诗歌)中的句子:      ①在山的那边,是海!(强调海相对于山的位置关系);②在山的那边,是海!(不是这边);③在山的那边,是海!(强化这种判断和认识);④在山的那边,是海!(告诉别人山那边有什么)。所以,要想正确朗读重音,首先应注意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不仅要理解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整篇文章的含义。
   2、停顿
   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这一方面出于人生理上的或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停下来换气或 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朗读中的停顿就其性质分为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都属于语法停顿。停顿方法是:顿号最短,逗号、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长些,这个长短的确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了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要作停顿,这样的停顿叫逻辑停顿。一般地说,如果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是激动的、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停顿的次数要减少,停顿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文章表达的感情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就要慢一些。例如: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句中加进的标点符号外的停顿,很好地再现了主人公由于害怕而每走一步都缓慢、谨慎的情景。
   所以,要想正确断句,应首先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人物,去体会、感悟人物的处境和心情,再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阐释较为清楚,并不等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朗读课文的方法。朗读的层次是朗读课文的基础,可分两步走,一要做到正确地朗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适当。二要做到流畅地朗读,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通畅,富于感情。如朗读朱自清的《春》第一部分“盼春” —“盼望着,盼望着”要读得亲切、轻柔,而“东风来了”的“来”与“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则要重读,使人仿佛看见婀娜多姿的“春姑娘”襟飘带舞地珊珊而来,听见她轻快欢愉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朗读还有一定的技巧:
   1、利用停顿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可以表示情感的转换,可以表达内容的层次;2、重音要读得响亮突出,可以使全句的意义表达更为完整;3、利用语调高低、强弱、抑扬的变化来表现内容的重轻和情感的起伏;4、注意节奏的有规则性的反复再现;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我想学生的朗读必能进入一片新天地。
其他文献
农村小学留守孩子多。留守老人带着留守孩子,只要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行,至于学习辅导,自身文化素质就低的他们,根本就是既无心也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后进生,就完全只能依赖老师,语文当然也不列外,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尊重后进生,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智商差,但不代表情商差。但是凡人,都渴望被尊重。后进生因学习原因,更易被老师同学歧视,因而更渴
期刊
一、注意观察,升华生活体验。   生活中一些个人化的情感体验,生活细节,更能感动人、震撼人。下面是我在新课改论文中看到的一篇文章,其中剪裁了一个生活细节,很感人,又饱含人生哲理。这样的细节应引导学生去捕捉,去描写。   走在父亲的身后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把我举在肩头,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我喜欢坐在父亲的肩头,让他带着我在热闹的街市中行走。每当秋冬起风时,父亲会双手将我从肩头放下,然后用稍
期刊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没有生活体验,而且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人物丰富
期刊
一、教学背景   那天是一个夏天下午的课,我刚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学生已经趴在课桌上一大片了。我开始讲授现代诗歌《夜》时,我注意到虽然学生齐刷刷在 位置上端坐着,但他们的眼神有点散漫冷淡,甚至还带有困倦的情绪。我立刻意识到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有了纰漏,显得枯燥呆板,便果断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一改老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这首诗歌内容浅显,我要求他们先自由朗读说说夜的特点,接着就让学生改写诗歌
期刊
那年我刚参加工作,带着满腔的热情,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来到一所乡村小学担任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初衷是是要做一位好老师的,然而我却犯了一个错误,一个很大的错误。   初次上任他们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上课了,我在黑板上写字,转过身来不见了一位学生,就在我不知所措时,教室后面传来了一阵笑闹声,原来他是从座位下面钻到后面去了;取暖季节到了,我下午刚给教室里配发了炉具,第二天早晨他们已经在打快板,是用
期刊
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形式,而这种生本形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更要尊重语文课堂的本质要求。所谓“生态”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健康模式,不受外界过多的干扰,以尊重学科内涵为核心。我觉得生态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   一、生态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态语文课堂的前提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情
期刊
一、宏观把握作文教学整体结构,密切配合阅读教学实践材料  1、运用讲读课文,渗透写作方法  作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讲读课文,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写作方法:  ①从讲读课文中,探究课文写作技巧。在授课前,将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化整为零,有计划地分散在具体的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系统探究写作技巧。  ②从典型例段中,领悟表达的具体技巧。如《苏州园林》一文中的第二段是总结苏州
期刊
语文课外活动是某些教育教学专家研究的成果,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根据辩证统一的认识规律,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规定和具体要求,我们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课外活动,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班级结合学校在每年春游及“五·一”、“五·四”等节日期间,安排不同的活动项目,如开展“五·一”劳动教育;“五·四”青年节革命传统教育,春游时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是
期刊
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描述的是罗布泊的今昔,表达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遭破坏而痛惜的心情,呼吁人类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你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强学生的环保
期刊
一、 古文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重要一项,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与我校学生的实际,可能更有难度。学生积累少,基础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为此预习在学生生活中就尤为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先在头脑中有疑方能在后续学习中有问,从而在解疑过程中认知得以深化,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预习的主要原因。   二、预习什么内容呢?这个问题也不是可以泛化的,学生程度不同,预习内容也应有所侧重,这也为后续学习中的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