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美国的监管体制,看似一团糟,联邦储备委员会、金检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都参与其中。然而美国金融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3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因此美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对我们也有很深刻的启示。怎样把金融资源放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同时使风险得到最好的分配。这是我国现实金融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合并与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商业银行必须善于从这种超势中把握机会;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大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动态,并在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在银行界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三是美国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行业发展新动向,如制造业外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四是“9.11”以后美国商业立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立法对银行的要求愈来愈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影响很大。银行业必须适应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一、美元束缚了国际货币市场
  
  20世纪美国央行的运作总是新闻的焦点,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下,包括资金、劳动力、租金、技术、产品设计等在内的各种生产投入,都被视为国家资源,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经济,也因为商品贸易及因商品贸易而产生的资本流动而互相发生关系。许多国家的政府不得不接受布雷顿森林体系严格管理,施行固定汇率,使得世界金融体制维持在以美元为轴心的框架下。在这个框架下,各国政府必须小心控制预算,至多维持一个小规模的赤字预算,因为各国唯一可以依赖的流动资金资源,便是国际货币基金为发行美元而预留的货币储备金。美元因而成为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主要准备货币,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好像是世界的中央银行。
  各国政府必须尽力稳定货币政策,否则货币在固定的钉住汇率体系下,便可能遭受到大幅升值或贬值的命运。在这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体系下,仅有大体而言互相独立运作的各国金融市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际资本市场,除去伦敦和纽约,基本上是一个银行间的市场,地方银行及多国银行的地方分行将当地资金提供给多国企业,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资金活动,仅有少数欧洲货币市场中的欧洲银行,提供以美元为本位的存放款服务。在这一时期,所有主要国家都严格限制国内金融机构互相竞争。 由于国家的大部分资金必须通过存款机构而产生流动,而政府却以严格的规定,防止机构之间有任何竞争行为,因此银行成为战后最安全、最稳、利润最丰厚的寡头垄断事业。而且主要国家的大银行,既然靠依赖政府为生为荣,就要为政府政策护航。因此发达国家的主要银行与政府之间关系密切,无论在推动金融政策、促进外销、贷款给发展中国家以帮助其外销等工作上,都竭力配合政府需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完全控制双管齐下,使得各国政府得以完整控制国内的资金需求、折现力和利率。大部分政府还将力量延伸至国内的金融机构,能过专门化金融机构(如通过储蓄银行投资房屋贷款、出口银行帮助贸易、开发银行投资于地方工业等)、奖励措施、直接提供信用给特殊工业等措施,直接控制国内资金的分配。在日本及德国,政府甚至以金融机构作为控制外销工业的工具。在意大利及法国,政府则运用对金融系统的控制,补贴国有企业,其他国家至少会利用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减低政府在债务上的负担。因此,在布雷顿森林时代,世界金融市场其实便是各个国家的集合。每个国家政府实际上控制了自己的国家市场,并利用市场达成政策目标。
  在封闭性的金融系统中,每个国家金融投资的风险及回报,大都取决于该国特殊的环境及条件设定。在大部分国家,主导力量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它直接控制着货币供给及利率,并负责制定金融系统的规制。不同的资本市场,也促使各国对金融工具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每个国家各自决定投资于货币、债券、股市、不动产等不同的金融工具应负担何种风险,获得多少回报。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贸易成为整合各国经济体制的工具。各国为了要维持独立运作的系统,不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牵制,无不尽力维持贸易收支平衡。如果一个国家想在国内创造创业机会,并在世界中成为资产多于负债,而非负债大于资产的国家,首先必须创造贸易顺差。在所有国家中,大概只有美国比较缺乏遵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动机,美国可以随时随意印钞票。当其他国家都不得不遵守规定时,只有美国能自由地运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则。因此,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有贸易逆差。
  美国政府选择逆差,愿意忍受温和的财政及贸易赤字,以刺激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顺利运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战后美国以超级大国扮演国际货币系统的警察角色,意图控制世界所有与美元挂钩的其他货币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再用35美元兑换一盎斯黄金是美国无法承担得起的。经济增长需要增加货币储备的数量,以便融通随之而来的贸易和投资,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私人企业及银行由于同时拥有美元及其货币的资产及负债,也开始做一些大规模的美元投机活动。事实上,这些企业及银行拥有的资产与负债,都是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其他国家长期贸易盈余而累积的国际资产和负债。
  
  二、开放的银行管理体制强化了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地位
  
  美国人利用美元大规模地介入国际事务,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成长和发展,使美国在境外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银行体系。美国贸易逆差庞大,加上美国的所谓“在外国推动援助计划”,使大量的美元流到国外,让银行家可以利用。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建立起国际警讯的处理系统,美联储利用美元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的国家建立起“换汇机制”,以便某一个国家的货币遭遇恐慌抛售时,各国可以互相协助。
  银行随着业务走,从1913年联邦储备法立法后,美国银行取得充分的国内授权,开始积极从事海外发展。1913年以前,在美国设立银行不需要得到特许。因此,摩根银行在纽约初创时是英国摩根银行的分行,在美联储成立前设立的布朗哈里曼斯蒂银行则有半数股权属于英国人,1914年美国通过新的法案规定,从事国际贸易融资的银行在美国开设分行可以不受地理方面的限制,因此,外国银行只要得到主要机关同意,就可以在美国设立子公司或开设分行。这样造成一种怪现象,就是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可以同时在纽约和加州营业,但美国的银行都不准跨州经营。一直到1978年,美国通过国际银行法授权联邦机构管理外商银行。当时美国政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化结合,给予外商银行国民待遇,同时让美国的银行在国外得到国民待遇。1979年,美联储成立国家风险委员会,由联邦存保公司、金检署和美联储推举委员组成,以使评估向美国银行贷款的“国家贷款者”。1979年至1982年间,发生了把石油美元“循环贷款”给发展中国家的热潮。这种贷款表面上利润很高,贷放利率高得惊人,但只有假设通货膨胀持续不退,促使还款负担减轻,支付较高的利率才有意义。这时美国证管会已经要求受证管会会计法规管辖的银行控股公司,在年报中详细申报对外国公司的放款,美联储激烈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当时美国9大主要货币中心银行光是借给墨西哥与巴西2个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就超过9家银行资本总额,美联储对这一点根本无法解释。
  美国的国际银行法促成另一种变化,就是在美国境内设立国际境外分行,从事境外银行业务。第一个国际境外分行于1981年在纽约开展,让美国与外商银行可以利用避税天堂的特点,通过这些“境外分行”的经营。但境外分行根本没有实体,就像设在开曼群岛的法律事务所,虽然挂着闪闪发光的招牌,只能承贷外国使用的贷款。有人认为,美国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一再发生跟货币有关的骚动,应该会使外国经济与货币形势成为美国联邦分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施政中重要的核心事项。但是美国有人反对这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联储讨论利率决定时,谈到美国对其他经济体或对美元几年有什么冲击时,很少听说美联储是基于某种国际性原因才调整美国利率。
  
  三、美国改变了跨国银行的管理和监督方式
  
  1991年,美国通过对外国银行加强监督法后,美联储开始大幅度加强管理外商银行在美国分行的业务,起因是国际信用商业银行的舞弊案爆发,美国人发现根本没有人监督这家银行。国际信用商业银行是巴基斯坦人开设的企业,总部设在卢森堡,并且得到阿布扎比大公国国王的支持。该行设在美国的分行叫做美国第一银行。这家银行是一家犯罪的企业,创立之初,意在占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外劳工资的便宜,这些外劳的薪水通过国际信用商业银行发行,都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流入外劳的家人手里,曾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第一前总裁的帕特里克斯,曾经表示美联储在国际信用商业银行事件中所做的监督工作值得称赞。但是,纽约州前银行监理主管欧布业特的看法不同,他指出国际信用商业银行是“各国在监督上竟相纵容,加上银行保密法作梗,两者互相激荡下的产物。”
  美国的法律让纽约重新回到舞台中央,因为大多数外商银行分行都是由纽约州发给特许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金检的外国银行已经增加3倍,而且大部分的金检跟国际业务有关。美国的法律十分强调“国民待遇”,表示在美国的外商银行必须像美国银行一样,让金检人员检查。一般来说,地主国监理机关如果发现外商银行有任何问题,都应该立刻通知母国主管机构,不过母国监理机构如果发现本国银行在国外有问题,如何通知地主国监理机构,都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制度,所以母国金检人员可能发现问题,地主国都没有发现。1995年,美联储就碰到这种尴尬场面,当时日本大藏省发现,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交易异常,损失10亿美元,却瞒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半年以上。
  美国国家审计局发现,外国银行在美国分行的资金中67%来自银行间贷款,以及银行本身关系银行的贷款,资产中有47%属于这种资产。外商银行在美国营业的结果,当然是促使资金流入美国,所以其他国家的银行不但在促进母国投资美国方面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提供资金给美国金融体系也是如此。
  在全球,外国银行通过购买另一国的银行而介入其它国家银行体系的比重日渐提高。欧洲、拉丁美洲和美国都有这种现象。花旗银行与香港汇丰银行已经在世界各国建立起商业性金融网络,德意志银行也大张旗鼓地并购美国的信孚银行。荷兰银行拥有纽约的欧美银行,又通过芝加哥的拉撒尔银行,在美国中西部建立了主要的金融网络,西班牙的桑坦德银行在整个拉丁美洲各国都是重要的银行,在美国的经营也很成功。该行当年谨慎投资了3亿美元,购买新泽西州第一信实银行的特别股,现在这一行为已经开花结果,成为第一联合银行的大股东。随着欧元成为欧元区各国的金融工具,银行实际上被迫建立一个该欧洲的实体。此外,鉴于美元的主导地位,所有这些超大型银行都必须在美国站稳脚跟,不是设立资本额另计的子银行,就是通过活跃的分行介入美国金融市场。格林斯潘1990年告诉美国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指出的所有美国银行承做的国际业务中有一半是4家美国银行承做的,他补充说:“银行的国际角色已经改变,从简单地放出信用变成促进商业交易。”
  
  四、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体制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措施。目前,中国金融业在放款给企业时,常常利用担保来防范风险,但对新的地方出现新金融工具的新市场,银行监管机关的监管能力显示严重不足。监管机关对未来市场的状况,还很难认识清楚。因为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
  1、依靠金融监管形成创新体制,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金融产业组织效率和金融宏观调控监管效率,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状态和效率,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现代金融制度正在改革中建立,美国的金融体制在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①加紧探索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创新。寻求从分业经营转向综合经营的具体方式;②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协调发展,构建各市场间的互动机制;③有步骤地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④提高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和国际监管协调能力,完善监管体制,理顺监管关系,顺应国际金融监管发展新趋势,逐步转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统一监管;⑤放宽金融市场的对内准入限制,打破国家垄断金融的格局、实现金融结构多元化;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结构改革,完善激励制约机制;⑦改革信息披露制度,杜绝黑箱操作,强化信用约束,健全行业自律中介组织,提高透明度,规范会计、财务、统计报告制度;⑧提高金融的技术水平和电子核心技术国产化水平,维护金融安全,改善经营条件,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2、理顺金融监管相互协调的关系
  ①金融监管和金融制度变革的关系,不能用监管代替制度变革,也不能为监管而妨碍制度变革,要用改革的观点研究监管;②监管和业务创新的关系,监管和创新是现实金融改革中最容易形成矛盾的地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的金融体制最为提倡的就是金融创新,但美国的监管机制从来都是非常严格的。③着眼总体利益协调监管与风险问题,美国的金融机制就是一个风险机制,现在我国有一些措施经不起推敲,比如信贷员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某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零等等。既然银行要提取呆账准备金,这意味着必然有烂账出现,那又怎能要求信贷员终身负责呢。就是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呆账也还是不能避免;④监管要以提高效率为原则,提高效率是监管的生命之所在,监管制度安排一定要有利于提高效率;⑤监管与监管者监管的关系,只有监管而无对监管者的监管,由此产生的风险是中国埋藏最深的金融风险的根源,当前建立对监管者监管的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中更为紧迫的任务。
  3、金融制度应注意的原则
  借鉴美国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要建立的监管制度应注意的原则:①金融监管要服务于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要摆正手段和目的关系,而不能把它颠倒过来,监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②金融监管机制必须建立在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不能用主观的行政意志来代替市场机制,这样才能服从创新、效率和安全的目的,不然就会导致政府失灵。在这方面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③金融监管要依法监管,不能因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要防止金融监管者的行为扭曲,建立对监管者的权力制衡机制;④金融监管不是也不可能消灭风险,建立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能力,意在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实现市场潜在收益的环境和条件。
  4、金融监管面对的新矛盾
  金融业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就像身体的血循环系统,牵动各种不同的组织、部门。因此,完善的金融改革,不能局限在金融业,也要考虑大环境中相关的领域。在这一改革中,我们强调的就是完善金融市场的秩序,虽然我国没有爆发像西方世界那样的危机,但无论是“十六大”还是“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都特别慎重地讨论了金融业与企业治理的相结合,甚至对开放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等有争议的领域采取了严格的会计标准,使公司财务报表更能反映现实,清除金融市场看不见的死角。另外,如何处理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关系矛盾十分突出。如果片面抑制国内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比如当前对内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需要审批,而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创新没有任何限制,又会使内资金融机构在与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没有持续发展的支持,内资金融机构更难以化解现存的不良资产,有引发内资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险,并会危机金融安全。
  我国在金融监管上正在做着大量的工作。美国的金融监管机制的确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金融监管需要把金融资源放到最有效的地方去。同时也要使风险得到最好的分配,让不同的机构共担分险。根据目前中国金融开放的情况,加快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健全、健康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通化市工商银行)
  (责任编辑:邸延波)
其他文献
有些传统故事年代久远,但至今读来仍然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所蕴含的“中国味儿”是国外一些绘本无法给予的。
期刊
英国童子军是在校园教育外非常成体系的社团教育,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参加,也受益匪浅。从西西5岁开始,就参加了女童军队伍Rainbows,之后又晋升高一层的女童军Brownies。去年西
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酸奶和水果,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困扰,只会让孩子吃得——很开心。因为,不少食物因为冷冻的缘故,拥有了更好的口感;冷藏的酸奶和鲜牛奶,营养与风味兼具……这
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挑战    全世界消费的水,包括从河流和地下汲取的水,大约70%用于灌溉,20%用于工业,10%用于居民消费。在这三大部分之间,在对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缺水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