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瞻园理水艺术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园林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体现,对现代园林的营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瞻园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理水是园林营造的重要部分之一,古典园林理水研究多针对苏州,对南京的理水研究较少,而对瞻园的研究专注于其叠石掇山技法。本文通过史料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瞻园中对水与其他造景元素关系的处理,总结理水特点,为园林水景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瞻园;理水;古典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0 引言
  理水指园林营造中对水元素的处理,梳理水系,配合山石、植物、建筑等其他造景元素塑造景点,崇尚师法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1]。理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文王引水辟雍灵沼”,当时灵沼只用来满足实际需求,没有被赋予深层次文化寓意。随着社会人文发展,文人雅士将思想寄托在水景营造上。秦始皇时期,为模拟海上仙山而挖池筑岛建造兰池宫。汉代上林苑中河流池沼穿插于建筑山林之间,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山水园范式。理水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从最初的模拟仙境之“形”发展到了寄情山水之“意”。瞻园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瞻园作为“金陵第一园”,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与手法的成功范例,而关于瞻园理水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瞻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史料分析,梳理瞻园水体布局和理水艺术,以期为现代园林理水提供借鉴。
  1 瞻园简述
  南京园林始于三国孙吴,鼎盛于明清。瞻园位于秦淮区,最早为朱元璋赐予魏国公徐达的府邸花园。太平天国时期,先后成为杨秀清、赖汉英、萧有和的居所,后因曾国藩攻克南京遭到焚毁,至同治七年才得到修复。历史上,瞻园经历过大规模破坏和数次修缮,很多原有建筑已不见踪迹。新中国成立后,刘敦桢教授带领团队对瞻园展开了“起废兴坠”修复工程。瞻园主要水体建设历程(如下表)。
  2 瞻园理水分布与形式
  瞻园中水体主要分为4个部分:西园南池、北池、东园水池以及北园碧荷池。4部分水体之间相互分隔又彼此联通,形成水池、瀑布、山涧等各式水景。
  2.1 西园
  西园即古瞻园,是“起废兴坠”一期工程的重点。基于原有山水条件拓展改造后,水体面积约占西园的三分之一。以静妙堂为分界点,以南、北两池为主体,由西涧联通,体现“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的手法。
  西园理水有源有藏,展现多样水景形式。北池原为环绕北假山的整片水面,为增加水面层次,在北池西北处紧贴水面设四折平桥,连接西、北两假山。北池东北处设青石板桥,连接北假山与观鱼亭,自此北池被分隔为大小两部分。水池东北角另有一水口与北园水体相连,藏而不露,营造深远意味。水尾位于西南角,由西涧连接到南池。南池原为扁扇形,经改造后环抱南池,山前散置汀步将水面分为内小外大两部分。西涧顺应地势与西假山形成自然溪谷景观。
  2.2 东园
  “起废兴坠”二期工程针对西园东部扩出区域进行了详细规划,分为南、中、北三个景区。南部景区提供室内活动场所,包括籁爽风清堂、迎翠轩、海棠阁等庭院。中部盆景园以开阔草坪为主,周边环绕园墙曲廊。北部景区以荷花池为中心,四周环绕一览阁、木香廊和延晖亭等建筑,形成幽静的内向空间。水院西侧与西园由曲廊相隔,北池水系从曲廊下水洞流入,洞口堆叠湖石、密植金钟花进行遮盖。水系继续东流经平桥进入水院,水面略微开朗。
  2.3 北园
  为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提高瞻园历史地位,2007年起,由叶菊华主持“起废兴坠”三期北扩工程[2]。与旧园不同,北园以水为主,山为辅[3]。西园原水系向北延伸出的碧荷池为北园中心,环以山石建筑,西、南两岸相对平直。水池东北角山石下的出水口模拟山泉作为源头,过平桥后水面逐渐开阔,在东西方向上延展,從环碧山房南侧经半廊与西园水体相通。
  3 水体与其他园林要素配置
  园林中水体协调建筑亭桥、山石花木之间的关系,借各元素表现水形、水色、水声[4]。
  3.1 水与山石
  瞻园以山为主,以水为辅,园中水与山石的结合体现在叠山和驳岸上。
  《园冶》中写道:“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西园中南北两座假山均是池中叠山的范例。北假山由太湖石堆叠而成,环山设置蹬道石径,山中留有山洞。临水石矶为明代遗存,上层与石径相连,下层随池水涨落或隐或现。南假山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后部土石并用。与精于攀缘蹬道的北假山不同的是,南假山的龛洞中悬挂钟乳石,一道暗泉飞泻而下形成瀑布。水中设汀步,在假山的映衬下池水更显幽深。经汀步到通往西假山的石径,视野由闭塞到开朗,短短路程中历经山洞、瀑布、汀石等多种景观。水池驳岸决定水体形态,瞻园中驳岸多用高低错落的湖石打造曲折岸线。北池南岸原为开阔草坪,后为满足游客户外活动需求,改为冰纹片石铺地,地势南高北低,将视线引向北池,呈现岸低水满的原野意境。
  3.2 水与建筑
  《园冶》相地篇中指出:园林中高处可建造亭台,低凹处可开挖池塘,建筑基址选在水边最好,规划房屋时要先察明水源来历,溪水上可建亭。可见水与建筑关系密切。
  瞻园水边建筑多顺应岸线,或临水或跨水,组合成多种亲水空间。西园静妙堂水榭临南水池,是观赏南池水景的最佳地点,在此处可凭栏远眺或依靠美人靠暂时休憩。水榭实现了室内到室外空间的自然过渡,与背后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东侧曲廊跨过北池水尾,分割北池与水院,起引导和组织空间的作用。观鱼亭三面临水,与水体融为一体,在此处可眺望整个北池且三面景致各异。水院以水池为中心,长廊借山势起伏,与水体忽近忽远。北园的不规则长方形水池被靠近水体中部的春波亭和画舫收束,增加了东西向的景深感。画舫船首跨入水中,身处其中有乘船游行之感。环碧山房东侧平台逐级降低,低层靠近碧荷池水面,北园东西向轴线自此穿过,将收放开合的建筑、水面和院落空间串联。   3.3 水与桥梁
  瞻園有水处必有桥梁,造型简洁不设置栏杆,贴近水面,走在桥上有凌波飘然之感。“架桥通隔水”,除通行外,园林中桥的主要作用是分隔水面,增加层次[5],如北池的四折平桥和青石板桥,在分割水面的同时连接了池岸与北假山。青石板平桥靠近东北角的水湾,增加水面幽深之感,所谓“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水院中的二折平桥收束水面空间,增加景观层次。北园水体的东北角、西南角及画舫东侧均设置小桥收束水湾。
  3.4 水与植物
  瞻园原名“西圃”,意为以种植蔬菜为主、繁衍草木为辅的园林。瞻园十八景中有岁寒梅骨、海棠佳韵、老藤化虬、丹桂沉香、池莲漾碧、牡丹仙苑六景,以植物命名,可见瞻园中植物的重要性。相对于山石建筑而言,园林中水体和植物作为动态元素为园林增加灵气。瞻园中假山池岸多种植垂枝型植物,如垂柳、迎春和金钟等。观鱼亭周边的垂柳则起到遮挡建筑、增加景深的作用。水院和碧荷池中栽植莲花,寄托了文人“濯而不妖”的思想。袁枚面对瞻园荷叶连连之景,曾留下“青山横而帘卷,碧荷动而香生”的诗句。瞻园中的植物或烘托或掩映,在展现独特自然趣味的同时抒发着造园家的思想情感[6]。
  4 瞻园理水特点
  4.1 以聚为主,以分为辅
  瞻园属于小型园林,在小面积园林中由4组水体结合建筑院落形成4个景点组合,4处大水面均“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产生汪洋之感,内涵深邃,散则产生层次深度的意境。4个水池间通过溪涧彼此联系,使整个瞻园水系连成整体,在水口营造水湾,配合平桥产生水流源源无尽之感。
  4.2 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瞻园中水体以静水为主,动水为辅,有静水、流水、落水三种形式。静水指相对平静的水面,营造静谧的氛围,蕴含深邃哲学内涵。瞻园中4个主体水面均为静水,作为组景中心,周围环以其他造景要素。流水指具有一定流速的水面,与山石驳岸一同顺应地势变化再现自然流水形态。碧荷池、北池及南池间均由溪涧连接,溪流曲折变化与广阔的池面形成对比。落水指从一定高度落下,因高低落差而形成的水景,是园林环境中重要的声景来源。南假山主峰上有水流经山顶涧道落入水潭中,游人可踩汀步穿梭于散泉之间感受山林野趣。碧荷池东北角出水口作为泉源,与水面形成动静对比。碧波荡漾的水面、蜿蜒流淌的溪水及飞流直下的瀑布,动静相辅的水景使游人体验步移景异的乐趣,感受水声变化。
  4.3 山石植物,建筑相依
  瞻园“园以石胜”[7],三次整修工程叠砌南假山、修整北假山、改砌西假山驳岸、新砌东园和北园水池驳岸,山水风貌各具特色。为丰富水面层次感,柔化山石驳岸的僵硬感,瞻园中以贴近自然形态的种植方式在假山及池岸栽植水生、水岸植物。水生植物既丰富了水面视觉色彩,给游人带来“石首玲珑花草艳,湖光潋滟鸟声喧”的想象,还保持了水体的生态平衡[8]。垂柳等水岸植物则随风摇曳,与水面互动,在水面形成倒影。
  陈从周在《说园》中道:“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9]瞻园中临水建筑均贴近水面,提供绝佳观景地,错落有致的建筑或伸入水中,或横跨溪涧,岸线层次丰富。同时,建筑在水中的倒影使水面如画布一般,有“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诗意,实景虚景共同存在。东园水院南侧的叠落廊立于峡石之上,为全园观景提供多种视角。
  4.4 诗画情感,意蕴深远
  理水贵在意境,是诗词和画的空间再现[8]。瞻园理水提炼水的自然形态,在园林空间中再现真山真水意境。北池水面宽阔,清风拂过泛起阵阵涟漪,形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画面,而当靠近假山石壁处时则有“峭壁横空限一隅”的峡谷水湾之意。南池被假山分为两个层次,中间有悬瀑落下,“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西涧则“林峦忽不见,但闻山涧响。景寂非避喧,心莹乃成赏”。虽然水院水面不大,但颇有“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的幽静感。碧荷池在夏日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5 结语
  “无水不园,园因水活。”瞻园理水有池、泉、瀑、溪等多种形式,是理水技法与卜筑、掇山和植物配置巧妙融合的典范。本文总结了瞻园理水的布局形式、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及主要特点,期望对现代园林水景营造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蕾.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与手法[J].河南林业科技,2018,38(3):50-52.
  [2] 叶菊华.情系瞻园五十载——南京瞻园北扩工程规划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1(6):84-90.
  [3] 周燕,朱道萸.坚持历史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以恢复瞻园历史风貌扩建工程为例[J].中国园林,2016(3):11-15.
  [4] 任树强,徐雷,曹震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意义[J].华中建筑,2011,29(4):126-129.
  [5] 郑曦,孙晓春.《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2009,25(11):20-23.
  [6]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8-258.
  [7] 朱偰.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261.
  [8] 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9] 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4.
  作者简介:崔周晓(1996—),女,山东日照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古典园林、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乐志(1979—),男,浙江宁波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建筑、园林历史理论、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其他文献
摘要:席慕蓉诗歌具备的美学特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席慕蓉的诗歌,发现其偏好使用“月、渡口、花、树”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并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一定的用韵手法,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来抒发对爱情、故乡、生命的体会,使诗歌呈现出意象之美、浪漫之美、古典之美和韻律之美。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主题餐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题餐厅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提出如何以主题元素为核心来营造空间氛围、内涵、情感及体验感,引起消费者对餐厅主题环境的共鸣。
荷兰风格派又称新造型主义画派,由蒙德里安等人在荷兰创立,与杜斯伯格1917年创办的《风格》杂志有紧密的联系。蒙德里安、范·杜斯伯格和托马斯·里特维尔德等艺术家是荷兰风
《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巨著,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文学、艺术、哲理等多方面,其忠实拥护者白先勇先生出于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戏剧的热爱,继而创造出含蓄蕴藉的短篇小说
本文以起点中文网及红袖阅读2020年度榜单前十和各个书籍的前一百条热门评论为例,对当代网络男女频作家的创作差异进行探析。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主角数量设置差异
江河是城市中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江河型城市湿地公园既能够维持城市生态,又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因此保护江河型城市湿地生物
构成艺术作为一种美学法则,是人们学习和研究各门学科的根基,同时也是现代应用设计的基础,它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中。本文通过研究构成艺术美学与现代景观的关系,希望相关研
在17、18世纪,中法两国进入了各自的盛世,并不约而同地修筑了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苑。两座园林风格各异,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而这样不同的艺术风
宁夏的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是宁夏西海固地区典型的回汉杂居村落,该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里,不同的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尤其是在经济利益发展的过程中,
陶瓷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陶瓷文化的发展关乎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陶瓷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让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以另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