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动物体内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及其肝脏病理学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673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华支睾吸虫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发育及小鼠肝脏病理变化,为华支睾吸虫形态学及致病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嫩江流经齐齐哈尔区域的水域采集野生淡水鱼,采用人工消化法获取淡水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采用灌胃法直接感染昆明小鼠,并于感染的第5、10、15、20、25、30d处死小鼠,分离虫体,固定,镜下观察形态。取第10、20、30d的小鼠肝脏,用5%~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感染华支睾吸虫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96%的小鼠经灌胃法成功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在小鼠肝胆管内的华支睾吸虫虫体长度和宽度、口腹吸盘和咽部直径、子宫和睾丸长度均随感染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长,口、腹吸盘间距占整条虫体的比例明显缩小,感染第15d时子宫内可见虫卵,感染第20d时可见睾丸分支。感染小鼠肝脏在不同程度感染事件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嗜酸性囊肿、纤维组织增生、胆管壁增厚等病理变化。结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实验操作简便,感染率高,华支睾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迅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明显。建立小鼠感染动物模型对于研究寄生于人体内华支睾吸虫的发育和致病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制备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2(LMP2)串联B表位特异的兔血清多克隆抗体。方法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已鉴定的EBV LMP2蛋白的3个B细胞表位,即RIEDPPFNSLL,TLNLT和KSLSSTEFIPN,
中国古建筑研究强调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三性原则,但由于历史条件等原因,以往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古建筑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研究,而对古建筑的科学性的研究很少我们从1982年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巨噬细胞系RAW264.7白介素33(IL-33)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别在ESA(60μg/ml)与RAW264.7细胞作用2、4、8、12h时检测IL-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