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视域中的电影《木兰》阐释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最初形成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之后虽经历代文人以各种方式加以创造,但故事始终围绕“忠”、“孝”展开。迪士尼1998年推出动画片《木兰》,引发一阵木兰热,影片对木兰故事的陌生化表现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木兰》 陌生化 文化侵略
  木兰形象源于北魏时期的民歌《木兰辞》,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木兰故事走到大洋彼岸,迪士尼于1998年推出动画片《木兰》,在美国刚上映的第一个周末票房为2280万美元,最终在美国国内获得了1.2亿美元,以及全世界约共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其中中国贡献了1.2亿的票房),成为年度第二高票房的家庭影片。从票房上来看,《木兰》的收益远远大于2009年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经统计,电影的最终票房为13.5千万美元)。在口碑上,也好于中国搬上大银幕的几部关于花木兰的电影。木兰故事如何在西方视野的改编下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即是对传统木兰故事的陌生化表现。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搜检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那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变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1]。在这里,陌生化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陌生化要求主体“创造性地破坏习惯性和标准化的事物,从而把一种新鲜的、童稚的、富有生气的前景灌输给我们”[2]。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了戏剧中的陌生化概念:“把一个时间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感和新奇感。”[3]在动画片《木兰》中,价值观的陌生、叙述风格的陌生以及人物形象的陌生都给我们带来一种新奇感,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木兰故事。
  一、价值观的陌生化
  中国是儒家文化浓厚的国家,“忠”、“孝”二义占有崇高地位, “忠”和“孝”也是木兰故事得以展开最基本的核心,突出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儒家思想,也包含了政治教化的作用。
  《木兰辞》的木兰从军是因为家中只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出于保家的尊父孝道之心。到了《隋唐演义》里的木兰面对征兵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吾观史书上边,有绣旗女将,隋初有锦伞夫人,皆称其杀敌捍患,血战成功,难道这些女子俱是没有父母的,当时时势,也是逼于王事,勉强出征,反得名标青史。”[4]突出的是一个“忠”字。在《北魏奇史闺孝烈传》中的作者更通过木兰的奋勇杀敌至吐血、到敌营下书宁死不屈、女将卢玩花的身世与回归等情节,来突出强化她的忠。《忠孝勇烈奇女传》中的朱木兰则是界于仙、人之间的人物,身上充满了忠孝节义的道德伦理,成了意识形态的符号。
  在迪士尼版《木兰》中,消解了中国历代木兰故事中的“忠孝”, 注重表现个人奋斗与自由。故事开始讲述家人希望木兰通过相亲为花家光宗耀祖,她在相亲弄巧成拙后的独唱表现出“释放真我”的想法,木兰从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释放真我”的实践;而到了她因受伤暴露身份被弃雪山中,她说“也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只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说明了木兰出征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证明自己,表现西方经典的“找寻自我”的文化价值观。而木兰最终拯救了中国,宣扬的也是西方影片中最常突出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爱情观方面,中国的《雌木兰》、《木兰将军》和《闺孝烈传》中涉及到木兰的爱情和婚姻,《雌木兰》中王郎娶木兰是被她的孝行感动;《木兰将军》中皇帝欲纳木兰入宫,也是因为她的“忠”、“孝”;《闺孝烈传》中木兰为了国家而让出夫人之位甘愿做妾,也是尽“忠”。2009年马楚成导演的中国电影版《花木兰》,虽然对原有的故事框架进行改变,但是“忠”、“孝”的表现依然是电影的重头戏,花木兰和文泰的爱情也因木兰大爱无疆的一番话“宁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安宁,不能让更多的亲人留下带血的军牌!”而终成遗憾。
  迪士尼版《木兰》中替父从军固然是故事的主线,但木兰与李翔的爱情也是推动故事前进发展的另一动力。2004年推出的《木兰2》完全将两人爱情的发展作为主要的叙事内容,虚构了木兰和李翔护送三位公主去羌国完婚的故事,木兰“找寻自我”的意识也更被凸显出来。通过木兰的影响,三位公主最终放弃联姻嫁给自己的心上人,木兰和李翔也终成眷属,花木兰成了自由恋爱的典范,“冲破禁锢的先锋”。木兰在自己实现自由婚姻的同时也帮助公主实现了自由的婚姻。反映了在西方人的爱情观中,为了国家安全的联姻也无法超越个人的婚姻自由,不同于中国文化中推崇的为国牺牲、大爱无疆的精神。
  二、叙述风格的陌生化
  由于故事价值观的差异,对木兰故事的叙述风格也是不同的。中国的诸多木兰故事因为表现的是“忠孝仁义”的正统儒家思想,所以无论是在文本叙述还是在影像表达中都带有沉重、严肃、悲凉的意味。但是动画片《木兰》架空历史,突出表现花木兰对自我、自由的找寻,所以影片也是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来传达这种价值观。
  木须龙是电影中最为出彩的配角,中文版木须龙是由陈佩斯配音,由此也可窥见木须龙在影片中制造的轻松搞笑的气氛。它的出场化解了祭拜祖先的宗庙里严肃的气氛,喋喋不休的问老祖宗是谁需要他的保护,还说“要是哪个傻瓜活腻歪了,敢找咱们家人的麻烦,让我来收拾他!”它的气势汹汹却被老祖宗的一番话压了下去,认识到自己只是个“敲锣的”。它在火苗闪烁的投影中高大的形象与它现实中的瘦小形成鲜明对比,它自高自大,爱吹牛却又不断的惹来麻烦:它导致阿宁、阿姚和金宝与木兰的争执,使他们难以遏制脚步撞倒了排队吃饭的士兵队伍,造成木兰被他人排挤的局面;行军路上,是它误点了弹药引来了匈奴军,最终导致木兰女性身份被揭穿。但是它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它鼓励木兰“既然一起开场,那就一起收场吧!咱们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除此还有许多调侃戏仿的幽默诙谐的桥段:木兰把装米的袋子戳上小洞绑在小狗身上,再用竹枝吊住骨头挑在小狗面前,小狗追逐骨头带着米袋狂奔,鸡群也跟在它后面跳来跳去啄食,直到包围正在祭拜祖先花弧;祖先的灵魂在灯红酒绿的神庙里进行狂欢式的歌舞表演;木兰为了应对能够光宗耀祖的新娘考试,在手臂上做小抄,在媒婆的考试阶段,还因为吉祥蟋蟀的捣乱而频出状况。导演在电影中创造性的将严肃的、标准化的规则破坏掉,变成一种新鲜的、富有生气的生活化场景,以此来营造一种轻松的叙事氛围来传达电影的价值观。
  三、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中国历代各种版本的改编中,在我们的想象中,花木兰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为了“孝”而替父从军的女子,在战场上又是为了“忠”而全力战斗的将军。这也是为什么木兰故事在中国有许多版本,能为大众所知晓的只有最初的《木兰辞》。在西方人的解读下,故事并未脱离原有的文本,总体来说是符合原著,但是木兰却是一个全新的木兰了,她有恰符于年龄的开朗、活泼与调皮,有对爱情的憧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传统的木兰身上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性格被剥去,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现实中花木兰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可能有的情况、动机和原因,让人产生惊愕与新奇的感觉。或许现实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假小子,所以花弧才教她习武,从军只是想让她得到一种锻炼;或许花木兰就是像电影中所说的她只是想证明自己、想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偷偷替父从军。这些都是有可能存在的,而这些可能性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为僵化的思维带来一丝活力。而中国古代各种改写的版本无一能够超越《木兰辞》的重要原因也就在于此,中国古代文化寻求的是国家和家庭的责任,集体的利益,从而压抑个人的需求,所以花木兰的形象毫无创新,故事主题不是忠,就是孝,反复的伦理教化让人审美疲劳。
  四、对“文化侵略”的思考
  迪士尼重新解读的花木兰的形象被赋予浓厚的西方价值观: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平等、自由恋爱等等。这些价值观体现在木兰身上都是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一直以来,对《木兰》的解读多从文化侵略、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认为导演在电影中附带了许多直指中国的文化符号,如电影开片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展现,古筝、二胡等音乐元素的融合,还有长城、汉字、皇城、筷子、龙、熊猫、裹小脚等,但这些符号没有体现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本质意义,变成了作为吸引西方观众的工具。
  《木兰》中表现了充满脂粉气的类似太监的宰相赐福、严格的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为了光宗耀祖而进行的新娘考试制度,重复讲述古老中国的三从四德。而《木兰2》的全片都是在讲述木兰与包办婚姻的斗争。
  电影中保留的这些中国封建社会的问题,虽然会让我们觉得有妖魔化、边缘中国文化的倾向,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在封建社会甚至现在都确确实实存在的。男尊女卑、压抑个性、包办婚姻、裹脚、人们的保守和封闭,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是作为被批判的对象而存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特征弊端。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在其它话语的表达中存在,我们应该接受,而不是一味回避、遮羞。在本国话语形态下,是可以批判的,“他者”若是表现,则立刻被扣上文化侵略、后殖民的帽子,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并从木兰故事的成功改编中得到一些启示,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融入当下的积极思想,焕发新的光彩,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的问题。
  注释
  [1][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3]张黎.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p204
  [4]褚人获.隋唐演义:上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2]徐渭.四声猿.雌木兰代父从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褚人获.隋唐演义:上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俄]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倩.迪士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7]郑伟玲.“黄皮白心”的花木兰---细读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变异[J].安徽文学,2009(5).
  [8]余希.中西电影比较----以迪斯尼系列电影《Mulan》和中国电影《花木兰》为例[J].东京文学,2011(4).
  [9]沈佳乐.歪曲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女性主义批评[J].现代妇女,2010(6).
  [10]鞠贵芹.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
  [1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
  [12]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1).
  [13]迪斯尼电影《Mulan》[Z].1998.
  [14]迪斯尼电影《Mulan Ⅱ》[Z].2004.
  作者简介
  罗慧康(1991—),女,汉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影视美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赵群,女,天津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舞台表演及戏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洋《西游记》剧照 2012年6月下旬,上海戏曲学院师生一行15人应邀到保加利亚,参加保加利亚国立戏剧电影学院校庆活动。在这次交流活动中,上海戏剧学院师生表演了戏曲系列小戏《孔门弟子·三人与水》和《孔门弟子·比武有方》,观看了很多祝贺单位的演出及工作坊展示,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由东道主保
本周现券市场呈现震荡上行的走势,全周五个交易日四阳一阴,截至本周五收盘,现券市场与上周五收盘相比,上交所29只券除96国债(6)平盘报收外,其余28只券全线上涨,其中三只涨幅
【作者简介】  陈 琦,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庞大的建筑年代,这标志着中国地产“大众消费时代”的全面到来。地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于是,人们纷纷忙碌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地域、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对地产的需求也从最初的物质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因而,地产商们在忙碌地开发新产业的同时,开始探讨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地产与文化的
反思近期的股市,特别是周三"5%以上"的强势反弹,时机恰到好处。关于中国股市"定价权"的种种观点,最终被"多头"这一记凶狠的"下勾拳"给打得通通闭上了嘴;甚至于"华电国际"的"
【作者简介】  刘 曲,女,辽宁锦州人,硕士,辽宁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英国著名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著名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雪莱出身于乡村地主家庭,从小家境富裕,少时就读于伊顿中学,20岁时考入牛津大学,但因宣传反宗教思想而被迫退学。回家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
期刊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周,三板和主板出现了迥异的行情。主板物极必返的行情并未在三板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反的是,三板中的绩差股却出现了大面积回落的行情。与之相对的是,"
9月9日。 28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失去毛主席;28年后的这一天,我们失去1300点。 这种联想既荒诞不经,又意味深长。失去毛主席之后,我们是摸着石头走过来的,失去1300点之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