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数量、规模和价格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在国有企业的优势延伸,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模式与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和执行,关系到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巩固,关系到企业发展是否健康有序。为此,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对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发挥好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发挥“五个作用”,实现“六个转化”,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把党的理想信念,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二是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企业战略规划及实施,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三是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转化为企业的领导力;四是把党的作风建设,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五是把党员的先进标准,通过企业先进典型及形象塑造,转化为企业的带动力;六是把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创造力。
(一)思想优势。党组织的思想优势是指构成组织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是科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具有先进思想和进步观念的先进分子。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和进步观念,因此,由其构成的党组织也必然具备先进的思想基础和优势。
(二)政策优势。政策优势是指党组织具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优势。企业党组织具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力和水平,善于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引入企业发展理念,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战斗力。
(三)群众工作优势。群众工作优势是指企业基层党组织长期保持着同职工群众最为密切的联系,最为贴近群众,最能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四)组织协调优势。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优势,主要是指党组织始终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民主集中制;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的组织纪律等组织优势有机综合起来的一种优势。
(五)保证监督优势。保证监督优势是指企业基层党组织被赋予的监督职责和权力优势。基层党组织通过参与决策,把好决策内容的政治关口和决策程序的民主与科学,避免重大问题决策失误和滋生腐败,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党的声誉、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确保国有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六)文化优势。文化优势是指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管理优势。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安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
三、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方面,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弱化。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在责任追究、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社会兼职、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有了更严格的限制,给人的感觉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变小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产生等待观望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领导表率作用弱化。具体表现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干劲不足,得过且过,怕出事,不干事,不能做到以实际行动去带动同志,重言传,轻身教,说得多,做得少,批评多,示范少。
(二)部分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表现在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对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消极应付现象。一些党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混同于与普通群众。党员主体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与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差距,思想、行动、言论与党员的身份不符。一些同志对党员义务和权利不清楚,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存在随大流的现象。部分党员认为“想事干、有事干、干好事、干成事”的氛围不浓,没有找准定位。
(三)党员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中,计划方案不详细,目的不明确,随机性、随意性较大,使党员教育流于形式,停在表面,没有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达不到应有效果。在开展党课教育活动中,只满足于“讲在嘴上、抄在本上、丢在桌上”,没有真正使党员“放在心上,记在脑上,做在手上”。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存在“重形式,轻实干”现象。主要表现是制度定得多、落实得少,党员活动室开会的时候多、党员座谈少。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制定的制度不少,但有些往往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摆在桌上”,不能真正“放在心上,挂在嘴上,做在手上”。民主生活会泛泛而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
(四)个别基层党支部运转不规范。国有企业个别基层党支部能力偏弱,分不清哪些是支部会议研究,哪些是行政会议落实,对“研究、部署、落实”三大环节缺少跟踪问效,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抓大事的能力不突出,削弱了支部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在活动内容上存在“混淆”、“替代”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行政会代替支委会,本来应该是支委会研究的事情,却开行政会研究;二是用支委会代替支部党员大会,本来应该是全体党员参加讨论的重大问题,往往只开支委会研究决定;三是用工作讲评代替支委会报告工作。活动效果质量不高,个别基层党支部书记面对不良现象,存在不敢管、不愿管的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有些党员干部抱着“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事哲学,开展批评蜻蜓点水,自我批评避重就轻,往往是只谈自己不谈别人,只谈下级不谈上级,只谈现象不谈本质,只谈共性不谈个性,有时会使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五)政工干部队伍变动频繁。国有企业个别单位党组织书记、政工管理人员队伍变动过多、过快,缺乏稳定性,新任政工干部素质达不到要求。个别政工干部对党务知识不懂、不会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平时不注意抓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组织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欠缺。个别书记、副书记甚至不清楚组织生活有哪些内容,不懂得开展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由于变动频繁,很多政工干部得不到接受培训的机会。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党建制度,关键要看班子抓制度落实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目前,还有少数领导干部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抓不住要领、效果不明显。个别同志认为,组织生活制度是软指标,落实或不落实都不会影响单位全局的工作进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单位班子抓党建力度不足,成效不明显,单位与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对党务工作者的系统培训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真正具有政工岗位经历,“科班”出身的党支部书记相对较少,从经营岗位转岗的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不足、党建理论缺乏,也是导致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不经常、不规范现象的重要原因。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培训,政策理论水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提高,有的虽然参加过短期的党务知识培训,但培训效果有限。
(三)主动开展党务工作的意识欠缺。所属基层党组织在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上,未能有效地把党建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和队伍建设之中,往往为了抓党建而抓党建,而不是通过抓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开展,容易导致本末倒置。在对单位工作的研究策划上,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把握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较欠缺,致使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相对削弱,党建相对滞后。
四、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现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抓认识,着力打牢思想基础。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
在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发展力、领导力、执行力、带动力和创造力方面,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了较大提升,但认识的高度与实际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思想认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和影响着优势转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在统一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对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要求要高于普通党员,重点解决好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二)抓培训,全力提高政工干部工作能力。各单位争取每年组织政工干部专题培训。结合政工干部队伍调整情况,在组织党支部书记参加上级培训的同时,基层单位也可因地制宜,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等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三)抓典型,结合先进典型开展转化工作。将转化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内网微博以及内部文件、座谈会、QQ群等方式大力宣传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方面做出了成绩、带了个好头。在工作运行中,要注意扶持老典型、培育新典型。
(四)抓文化,“家文化”也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中原石油分公司注重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企业价值理念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严格落实省公司“衣食住行,涨薪健情”的基本要求,把加油站建成平安之家、和谐之家、温馨之家、奋进之家、责任之家和廉洁之家,不断增强基层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白热化。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数量、规模和价格间的竞争,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对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在国有企业的优势延伸,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模式与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和执行,关系到党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巩固,关系到企业发展是否健康有序。为此,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对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二、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发挥好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就是要发挥“五个作用”,实现“六个转化”,把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把党的理想信念,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二是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企业战略规划及实施,转化为企业的发展力;三是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企业党建工作创新,转化为企业的领导力;四是把党的作风建设,通过企业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五是把党员的先进标准,通过企业先进典型及形象塑造,转化为企业的带动力;六是把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体创造力。
(一)思想优势。党组织的思想优势是指构成组织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是科学思想武装起来的,具有先进思想和进步观念的先进分子。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和进步观念,因此,由其构成的党组织也必然具备先进的思想基础和优势。
(二)政策优势。政策优势是指党组织具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优势。企业党组织具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力和水平,善于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将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念引入企业发展理念,确保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战斗力。
(三)群众工作优势。群众工作优势是指企业基层党组织长期保持着同职工群众最为密切的联系,最为贴近群众,最能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四)组织协调优势。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优势,主要是指党组织始终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行民主集中制;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的组织纪律等组织优势有机综合起来的一种优势。
(五)保证监督优势。保证监督优势是指企业基层党组织被赋予的监督职责和权力优势。基层党组织通过参与决策,把好决策内容的政治关口和决策程序的民主与科学,避免重大问题决策失误和滋生腐败,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党的声誉、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确保国有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六)文化优势。文化优势是指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管理优势。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安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
三、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方面,仍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在未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弱化。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管理,在责任追究、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社会兼职、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有了更严格的限制,给人的感觉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变小了”。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产生等待观望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领导表率作用弱化。具体表现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干劲不足,得过且过,怕出事,不干事,不能做到以实际行动去带动同志,重言传,轻身教,说得多,做得少,批评多,示范少。
(二)部分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表现在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对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消极应付现象。一些党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混同于与普通群众。党员主体意识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与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有差距,思想、行动、言论与党员的身份不符。一些同志对党员义务和权利不清楚,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存在随大流的现象。部分党员认为“想事干、有事干、干好事、干成事”的氛围不浓,没有找准定位。
(三)党员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部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中,计划方案不详细,目的不明确,随机性、随意性较大,使党员教育流于形式,停在表面,没有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达不到应有效果。在开展党课教育活动中,只满足于“讲在嘴上、抄在本上、丢在桌上”,没有真正使党员“放在心上,记在脑上,做在手上”。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上存在“重形式,轻实干”现象。主要表现是制度定得多、落实得少,党员活动室开会的时候多、党员座谈少。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制定的制度不少,但有些往往只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摆在桌上”,不能真正“放在心上,挂在嘴上,做在手上”。民主生活会泛泛而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
(四)个别基层党支部运转不规范。国有企业个别基层党支部能力偏弱,分不清哪些是支部会议研究,哪些是行政会议落实,对“研究、部署、落实”三大环节缺少跟踪问效,满足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抓大事的能力不突出,削弱了支部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在活动内容上存在“混淆”、“替代”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行政会代替支委会,本来应该是支委会研究的事情,却开行政会研究;二是用支委会代替支部党员大会,本来应该是全体党员参加讨论的重大问题,往往只开支委会研究决定;三是用工作讲评代替支委会报告工作。活动效果质量不高,个别基层党支部书记面对不良现象,存在不敢管、不愿管的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有些党员干部抱着“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事哲学,开展批评蜻蜓点水,自我批评避重就轻,往往是只谈自己不谈别人,只谈下级不谈上级,只谈现象不谈本质,只谈共性不谈个性,有时会使民主生活会开成了评功摆好会。 (五)政工干部队伍变动频繁。国有企业个别单位党组织书记、政工管理人员队伍变动过多、过快,缺乏稳定性,新任政工干部素质达不到要求。个别政工干部对党务知识不懂、不会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平时不注意抓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组织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欠缺。个别书记、副书记甚至不清楚组织生活有哪些内容,不懂得开展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由于变动频繁,很多政工干部得不到接受培训的机会。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党建制度,关键要看班子抓制度落实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目前,还有少数领导干部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工作抓不住要领、效果不明显。个别同志认为,组织生活制度是软指标,落实或不落实都不会影响单位全局的工作进程。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一些单位班子抓党建力度不足,成效不明显,单位与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对党务工作者的系统培训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真正具有政工岗位经历,“科班”出身的党支部书记相对较少,从经营岗位转岗的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不足、党建理论缺乏,也是导致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不经常、不规范现象的重要原因。部分基层党支部书记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培训,政策理论水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提高,有的虽然参加过短期的党务知识培训,但培训效果有限。
(三)主动开展党务工作的意识欠缺。所属基层党组织在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上,未能有效地把党建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和队伍建设之中,往往为了抓党建而抓党建,而不是通过抓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开展,容易导致本末倒置。在对单位工作的研究策划上,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把握和掌控全局的能力较欠缺,致使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相对削弱,党建相对滞后。
四、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现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抓认识,着力打牢思想基础。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
在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发展力、领导力、执行力、带动力和创造力方面,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了较大提升,但认识的高度与实际要求仍有较大距离,思想认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和影响着优势转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在统一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对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要求要高于普通党员,重点解决好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二)抓培训,全力提高政工干部工作能力。各单位争取每年组织政工干部专题培训。结合政工干部队伍调整情况,在组织党支部书记参加上级培训的同时,基层单位也可因地制宜,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等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三)抓典型,结合先进典型开展转化工作。将转化工作与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闻媒体、内网微博以及内部文件、座谈会、QQ群等方式大力宣传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方面做出了成绩、带了个好头。在工作运行中,要注意扶持老典型、培育新典型。
(四)抓文化,“家文化”也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中原石油分公司注重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转化工作,近年来致力于企业价值理念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严格落实省公司“衣食住行,涨薪健情”的基本要求,把加油站建成平安之家、和谐之家、温馨之家、奋进之家、责任之家和廉洁之家,不断增强基层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