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r——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来源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的先进文化,其所蕴含的红色精神非常丰富,在教育功能方面更是极为突出.本论文阐述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红色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桂西南红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学为例,提出应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构建网络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助力等具体路径.
其他文献
贵州岜扒侗族的先祖早年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平坝地区,在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开辟“苗疆生界”之后,才逐渐迁往缺水的山地岜扒定居.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岜扒侗族传统的文化也
壮族和布依族在历史早期同属于古代百越族群,在宗教信仰、风俗、语言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具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因此两个民族的射日神话在情节上的相似度很高。但因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所以在具体内容方面又稍显区别。
中华妈祖十音八乐乐团及其大汇奏是莆仙十音八乐与妈祖信俗在新时代背景下相结合的产物。该乐团的成立及其大汇奏的全新表演形式,作为打造妈祖文化世界品牌的探索路径,使十音八乐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入文化品牌的经营运作体系。
采用自编的“巢湖民歌传播中的民众文化自觉问卷”对巢湖地区366名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自媒体与非遗传承、文化自觉(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四个维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年龄、居住地和文化程度的传播者中存在的差异,研判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巢湖民歌在自媒体时代深度传播与传承。
歌剧诞生于欧洲,是融汇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歌剧也在发生变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改革开放使中国处处充满新的气息,在艺术方面同样如此。我国歌剧艺术的创作和表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也与时俱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歌剧发展相对较晚、经验不足,在进步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疏漏的地方。该文分析了中国歌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中国歌剧今后更好地发展提供帮助。
红色文化作为革命老区最具传承性的文化资源,其对于发展当地文创产品,实现以文化资源为根本助推产业发展,以特色文化为支柱促进地方区域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针对红色文化背景下革命老区文创产品造型设计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强调造型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传承化、人性化、创意化的造型设计原则,从设计思维、设计工艺、设计材料角度探索提升革命老区红色文创产品造型设计能力的方法,为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以此增强文创产品的竞争力,使其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
钢琴自从被引入中国以后,因其特有的音乐魅力而被人们所喜爱,音乐界与一般社会大众均对其表示接受与认可。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钢琴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日益深入融合的趋势,这使其演奏形式和演奏风格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风”特色。与西方钢琴作品比较起来,中国钢琴作品因其旋律线条的独特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气韵之美,若一言以蔽之,此美可以用“离”字来概括。现对中国钢琴曲的气韵之“离”进行简要说明,并指出中国传统乐曲为了与钢琴演奏形式和演奏风格相适应而做出的调整思路,最后再以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演奏技巧为例
安徽无为鱼灯舞是传统祭祀舞蹈的一个缩影,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具有很强的叙事性。用设计叙事的角度去审视无为鱼灯造型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在相互匹配过程中体现的主题性叙事、过程性叙事、启发性叙事的功能属性,可以更深入地解读无为鱼灯的叙事性,为无为鱼灯的叙事提供另一视角的理论支持,可为灯舞艺术的传承发展展现新的思考角度。
作为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的代表作之一,《骂观众》被称为“反戏剧”的典范,开创了“说话剧”的崭新形式,全面颠覆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成的西方传统戏剧观。该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骂观众》的颠覆性,发现其主要从三方面颠覆传统戏剧:颠覆包括戏剧六要素、“三一律”、戏剧作用在内的传统戏剧构成;颠覆传统观演模式,互换观众与演员的角色,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限;颠覆传统戏剧的“世界如戏”母题,反对舞台即世界,反对世界即舞台。《骂观众》的颠覆性充分展现了“说话剧”的特点,对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看,壮族作家梁志玲在《浮世清音》这部随笔散文集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南方边陲小城独特的地理景观.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细描绘着小城的山、水、草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