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解密度探究题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度的概念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密度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之中,所以有关密度的探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一、实验方案设计型
  
  例1
  小明想比较牛奶和豆浆的密度大小,可身边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请你帮他设计两种原理不同的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要求:其他器材任选;简要写出比较的方法。
  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题。题目说没有密度计。也没有天平和量筒。意思是不能直接测得牛奶和豆浆的密度。也不能用公式来解决。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根据另外的与密度相关的原理来间接得到所要的答案,这方面可以利用压力、压强和浮力等知识,通过比较得出。本题较好地考查了我们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
  方法1:取两只完全相同的饮料瓶,分别装满牛奶和豆浆。用细线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示数大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2: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浸没在牛奶和豆浆中受到的浮力,受到浮力大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3:取一个方木块,分别放入牛奶和豆浆,静止时,木块露出液面多的液体的密度大。
  方法4: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插入牛奶和豆浆相同的深度处,压强计示数大的密度大。
  方法5:将牛奶装入一薄塑料袋,扎上口放人豆浆,若上浮,说明豆浆的密度大;若下沉,说明豆浆的密度小。
  
  二、收集事实证据型
  
  


  例2为研究物质的特性,小春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做实验,他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是他记录的有关数据和求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或4与5的体积与质量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_______,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③分析上表在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科学探究需要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初步结论,本题就是用锁定条件的方法考查我们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思想主要是考查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我们分析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为同种物质甲的质量与体积的比较,锁定的条件是密度不变。当物质甲的体积为10cm3时质量为18g,当它的体积增大一倍(20cm3)时,它的质量随之增大一倍(36g)。表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较2与3或1与3同样可得出相同结论。比较4与5或5与6或4与6也可得出同样结论。于是可以归纳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第②问锁定的条件是体积相同。要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的结论,研究实验次数1与4或2与5、3与6都可提供实验事实。
  第③问是分析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甲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因体积与质量的改变而变化,是一个定值(1.8),乙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因体积与质量的改变而变化,但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由此可以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密度。
  解:①甲(或乙)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②1与4(或2与5、3与6)。③甲(或乙)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确定的值;甲与乙液体相比,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检验假设型
  
  


  例3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上的马铃薯又沉在容器底部(见图),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编号A、B、C,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分析:进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其中一步,如果要得到正确的结论,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数据的分析,对猜想进行检验。马铃薯放在盐水中几天后,会下沉的根本原因是马铃薯内细胞液的浓度小于盐水浓度,细胞内的水分渗透到盐水中。因此马铃薯的质量和体积均变小。但两者变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积的变化比质量的变化明显,因此马铃薯的密度变大,有可能大于盐水密度,所以下沉了。当然本题对马铃薯下沉的真正原因不作要求,只要从密度上去判断即可,我们从表中的实验数据上就可以进行判断,并对猜想逐一分析,进行验证。
  解:猜想1被否定的理由是:盐水密度增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
  猜想2也是错误的,理由是: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质量变小了而不是变大了。
  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
其他文献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理想相同的友好邻邦。中国文化可以说是对越南古代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外国文化。另一方面,越南民族也在不断的积极创造和吸收外来西方文化的
教学和科研是“双一流大学”两大基石,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目前,我国在大学发展方向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学与科研全面结合共同提高,才
他帅气挺拔,是学校的“枝草”,有着迷人的微笑。有着明星古天乐一般巧克力的肤色。  他能文能武,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篮球、足球、唱歌、舞蹈、书法,他都能闪出一抹让众人侧目的光芒。  他年少轻狂,充满激情,对自己的未来信心十足:“李小龙的功夫,成就了他在西方世界的中国传奇。而我,也会在将来,成就一段属于我陈小龙的传奇。”  陈小龙,这个农民工的儿子,资阳市雁江六中的初三学生,已经书写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