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金,他替父还债67载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市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袭而至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1942年8月27日下午,郑宜栋正在场里堆稻草,伪保长带着四个乡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让郑宜栋跟他们出趟“官差”,郑宜栋不从,伪保长一声令下,四个乡丁就要扑过来绑他。正在这时,父亲和哥哥闻讯赶来,操着柴刀要伪保长放人,伪保长看他们竟敢抗命,一声令下,四个乡丁竟然对着两人乱枪齐发。瞬间,郑宜栋的父亲和哥哥双双饮弹而亡……
  滔天大祸从天而降,让郑宜栋和母亲痛不欲生。为了替父兄报仇申冤,母亲被迫把乡亲们寄放在油坊的茶子、菜子、桐子和已经压榨好的几缸油料变卖,筹款打官司,但在腐败的伪政府包庇下,郑家的官司连打7年都没有结果,还弄得债台高筑。
  郑家横遭大祸后,家境非常凄惨。乡亲们对郑宜栋家的遭遇非常同情,从精神和道义上都给了他家很大的声援。念及郑宜栋父亲生前的好处,更是没有一个人上门索债。乡亲们的宽宏大度让郑宜栋很是内疚。他暗暗发誓:“纵然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这辈子我还不上,就让我的儿孙还!”
  一直到1949年,郑宜栋在家里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尽力还了一部分油料和钱,但和账本上的数字差得很远。
  解放后,郑宜栋因为表现出色,工作能力强,先后担任过区农民协会主席、县农技站站长,最后又成了年轻有为的公社党委书记。无论地位如何变化,他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还债的重任。
  郑宜栋结婚后,在老家务农的妻子先后给他生了7个孩子,而他还要供养弟弟读书,赡养母亲,这些繁重的担子全靠他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支撑着。尽管长期握有实权,可郑宜栋为官清廉,从没有产生过贪念,他只能在生活上克勤克俭,节省些钱出来。
  为了尽早还债,郑宜栋想尽了一切办法。每年的暑假,他让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到生产队里劳动,多挣工分。他还给妻子揽些帮人缝缝补补的活儿,挣些外快。
  1980年春,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郑宜栋动起了开饭店的念头。他让妻子到厨师学校学艺,学成后到县城开了家饭馆。他一有空就过去帮厨,挣来的钱他都一点一点地存起来。
  经过几年的打拼,到了1987年,郑宜栋终于还清了10年前修建新房欠下的几千元债务。他没有松口气,开始为偿还四十多年前家里遭难后所欠的那笔旧债做准备。
  
  “压在我胸口的千斤巨石终于搬走了!”
  
  正当老伴开办的饭馆生意日隆的时候,却因为县城扩建而被拆迁,让郑家失去了一笔重要的收入。而在这一年,郑宜栋也办理了退休手续。儿女们虽已成家另过,但日子都不宽裕。
   为了完成自己的还债计划,郑宜栋又开始“刻薄”起来。每到晚上,为了节省电费,他和老伴能不开灯就不开灯,逛街时看到饮料瓶也捡起来带回家里攒着,到时一起卖废品。为了节省开支,他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来。逢年过节,儿女们上门探望,郑宜栋立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不要礼品只收现金!
  1996年11月,郑宜栋终于攒够了偿还旧债的资金,随后他召开了家庭会议,郑重宣布了自己准备偿还半个世纪前那笔旧债的计划,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郑宜栋动情地说:“如果不偿还这笔旧债,压在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就永远搬不走,为了能让我安心度过晚年,你们就答应吧!”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家人只得同意了。
  1996年农历腊月初八,郑宜栋带着当年父亲留下的账簿和一笔现金,雇了一辆面包车,载着精心购置的几桶优质油料,从上饶县城一路颠簸赶回老家——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开始了他准备多年的还债行动。
  7天内,乡亲们带着七十多岁的郑宜栋,冒着刺骨的寒风和冰凉的冻雨,按照旧账簿的记载,辗转于大屋、掷源、源塘、浏源、庙坳等十多个村庄,找到了96位债主和债主后人,亲自还上了一桶桶油料,不足部分他就按当时油料的市场价格,折成现金偿还。债主已过世的,就还给他们的子孙,少数债主没有后人,则请其亲友代收……
  在还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场景。掷源村年逾九旬的陈文忠老人听郑宜栋说明来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动地说:“当年我挑了几担菜子去你家油坊榨油,不料你父兄遇害,家里遭此大难,我也不忍心上门讨债,本以为这几十斤油就落空了,没想到这么多年你还记着,真是世间少有的好人啊!”同村另一位债主邓金良拉着郑宜栋的手说:“你家欠的债情况特殊,即使不还我们也能理解。你能这样做,真的很不容易,你没给你父亲丢脸啊……”
  经过7天的寻找,郑宜栋偿还了大部分旧债,油料和现金折合人民币7433.27元。虽然还有几位债主没有找到,但他的心情轻松了很多。他对老伴说:“半个世纪的旧债还清,压在我胸口的千斤巨石终于搬走了!”
  这一年的春节,郑宜栋过得特别开心。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到北京去领奖”
  
  接下来的十余年里,郑宜栋继续寻找余下的几位债主。转眼到了2008年秋天。一次,郑宜栋和一位童年好友聊天时突然想起了一个细节,解放前,他父亲开油坊使用的是16两一斤的老秤,而现在用的则是10两一斤的新秤,这一发现顿时让郑宜栋万分懊悔,直骂自己真是老糊涂了。随后,他四处求证新秤与老秤之间的具体差额,最后决定按照15%的比例再度偿还债主。
  2008年腊月初九,83岁的郑宜栋在老伴的陪伴下,重新回到家乡补还旧债,当乡亲们明白了郑宜栋再度还债的原因后,小山村顿时沸腾了。经过一番周折,郑宜栋终于偿还了差额产生的债务。
  至2009年5月,郑宜栋67年间共偿还债务一万三千六百多元。
  郑宜栋两偿旧债的举动在当地被传为佳话。一位乡亲的说法很具代表性:“现在这个社会,讲诚信的越来越少了,欠债的是爷,要债的是孙子,昨天我听说有人专程来还六十多年前的旧债,还以为别人在讲笑话,今天亲眼所见,才知道世上竟有这样的好人!”
  郑宜栋的事情被媒体报道后,全国的读者和观众都知道了江西有位80多岁的老人,用了67年的时间来还债的感人事迹。郑宜栋的事情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经过层层推选,郑宜栋成功当选由中宣部、司法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
  2009年11月23日,在家人的陪同下,郑宜栋第一次坐上了进京的列车。12月4日,他站在了央视演播厅的颁奖台上。当央视主持人张绍刚介绍到郑宜栋一件毛衣穿了25年,而为了还父亲当年的旧债用了67年时,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还完了旧债了却了自己最大的心愿,郑宜栋表示现在只想再努力存些钱,为社会多做些善事,目前,他最切实的愿望是攒钱为家乡架一座桥。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人,活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如何让老年人过上充实、智慧的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过去有“人生70古来稀”的老话,现在人均寿命都超过80岁了,男性60岁退休,还有二十多年,女性55岁退休,还有三十多年,这些年怎么过才好呢?  身体退化是自然的,但精神退化常常比身体退化早,这又是一个难题了。如何让老人获得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这可能是老年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这就要说到脑科学了。大脑不用就休息,休息多了
期刊
3月特别提醒  任凭百般忽悠 不让骗子得手    迷信型诈骗。打着算命、卜卦、相面以及“替人消灾”、专治邪病的幌子,自称是有名的道士、尼姑、和尚,经常持假证件活动在农村街道或集市,袭击目标多是中老年人。    婚介型诈骗。以丧偶、单身老年人为行骗对象,先跟对方交往一段时间,取得好感后,或让介绍人先得一笔数额不小的介绍费,或相处后甚至在成婚后,将家中的钱财洗劫一空。    合伙型诈骗。行骗者先是找到
期刊
2009年11月,坐落在哈尔滨的北大荒博物馆收到来自香港的一份特殊征集品——一个产自60年代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8个红字的白瓷茶缸。这个白搪瓷茶缸主人就是曾经在黑土地上生活了8年的华侨老知青陈惠中。  陈惠中出生于一个印尼爱国华侨家庭,从小就感受着父亲满腔的爱国情怀。父亲陈灼瑞在棉兰做橡胶生意,是当地侨界知名的爱国人士,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利用做生意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量。1956年国庆,陈老先
期刊
北京市:天桥装电梯  北京市政协委员王国镇建议,在一些重点街道的过街天桥上加装电梯,以方便更多人群通行,提高利用率,适应老龄化社会。    重庆市:整治“虚假健康讲座”  重庆市政协委员杨光在提案中称,现在不少商家以“健康讲座”之名行高价销售牟暴利之实,涉嫌欺骗老年人钱财,贻误老年人病情。他建议,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中老年人学习保健知识,使非法健康讲座失去市场。    甘肃省:提
期刊
老郑与一名女子再婚后,他不但没有得到女儿的祝福,反而不得不一会儿当原告,一会儿当被告……    老年丧妻 偶遇忘年恋    郑同金是一家小型配件厂的老板,虽然是人过中年才开始创业,但是凭着过硬的技术,他的小厂办得红红火火,也赚了不少钱。郑同金买了一套二居室商品房,打算与妻子一起安度晚年。不料,1996年妻子病倒了,这一病就是10年,他花去了三十多万元,连小厂的生意也耽误了,但是也未能留住妻子,20
期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诗中的名句。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人难免上当受骗,如何化解被骗后的郁闷心情,镇静地迎接快乐的日子呢?    被骗何必自吞苦果  ■野夫    不久前,邻居老张在早市上买了一个假古董,得知被骗后天天到被骗地点去等,希望找到那个骗子,要回自己的钱。虽然被骗钱财不足以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只是一连几
期刊
苦难童年的温馨记忆    今年45岁的黄久生是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他的老家在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他都会拿出3万~10万元用于捐助家乡680户特困、五保老人。  黄久生6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带着他和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一起生活。父亲常年流浪在外,走街串巷给别人补锅补盆。父亲不在家的日子,黄久生便带着妹妹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  黄久生和妹妹的艰难生活
期刊
当退休生活遭遇烦恼  占玉    夏女士夫妻俩在几年内相继退休,在一起的日子多了,反而争吵也多了。夏女士很烦恼无奈,难道自己的退休生活就这样在争吵之中过下去吗?  其实,夏女士遇到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前夫妻间各忙各的,很少在一起相处,沟通不够,彼此没有时间进行交流。尽管夫妻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由于孩子、工作等原因占据了生活的主导地位,彼此无暇顾及对方的个性,根本就没有时间认真了解和品味对方
期刊
事件回放:“自行车侠”隐身多日方现身    2009年岁末,很多人看到了这么一段既惊险又有趣的网上视频:  12月19日清晨温州街头,一位女青年正拎着手提包往公交车站赶。这时,一辆摩托车从她身后呼啸而来,坐在摩托车后座上的“劫匪”瞬间把包抢走,女青年被拽了个趔趄,她着急地大喊:“抢劫啦!”  前方不远处,一个正骑着自行车的男青年听见呼喊,下车回头张望,眼见“劫匪”驾车逃窜,越开越快,马上就要与男青
期刊
车间主任转岗当保姆    2007年9月,时任辽南红光针织厂车间主任的黄艳玲因企业转制而下岗了。离开了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30年的地方,黄艳玲心里很不是滋味。  黄艳玲老伴3年前去世了,唯一的儿子又在南方打工,她不知该怎样面对以后的生活。  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年春,一个电话使黄艳玲的命运发生了转机:中介公司告诉她,有一户人家想雇她做保姆,月薪1000元。  1000元对于黄艳玲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