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荷分解技术的小区电能替代需求分析

来源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ili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能替代不仅提高了居民家庭用能设备的电气化水平,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能源消费的要求。提出一种基于负荷分解技术的比例模型,用于估计电能替代后小区总用电增量。首先分析用户用能场景,提出可用于电能替代的电器。基于公开数据集建立这类电器的负荷分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为小区少量用户安装电流采集器获取低频电能数据,构建非全电用户的实际用电量与替代电能增量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和小区已知绝大多数用户的实际用电量,估计电能替代后总替代电能增量。最终利用实际天然气用量衡量估计效果。结果表明,仅采样少
其他文献
光伏发电系统I-U曲线具有非线性特性,在温度变化或部分阴影条件下光伏阵列P-U曲线出现多个功率峰值现象,增大了功率追踪的复杂性。为提升最大功率点追踪的准确性和系统动态响应能力,提出一种改进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CS-MPC)策略,在单级变换系统中实现MPPT和逆变器输出两方控制。在环境突变或渐变情况下,预测量和量测量对比出现漂移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跟踪决策。将跟踪决策结果作为参考量输入FCS-MPC,并将输出结果作为逆变器的开关控制信号。基于Matlab设计了相应的FCS-MPC控制器,并与扰动观察法进行
合理规划风电场、光伏电站和储能的容量是保证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经济性及可靠性的前提。提出一种依托山体的重力储能形式,联合风电场、光伏电站,建立以系统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的并网型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容量优化规划模型。然后,提出风光互补特性、供电损失率、系统贡献率等评价指标,用以衡量容量优化规划结果。在算例中,基于分时电价场景,对考虑重力储能、蓄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不同储能形式的规划模型进行仿真对比。通过利用熵权法定权的秩和比评价方法对考虑不同储能形式的容量规划结果排序评价,验证了所提模型的科学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