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我国档案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挑战,档案工作者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
关键词:档案 工作者 信息化 素质
有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从夏商时期开始,档案就一直忠实地记录着洪纤巨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绵亘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丰富知识、提供参考、支持决策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在3500年前的夏朝,最早的档案管理是代表着奴隶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甲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跃进式发展,文件产生和传递的方法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由以实体为重心进入以信息为重心的信息化阶段,迫切要求档案工作者快速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准确把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涵义,应辨证看待“档案管理”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内容,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另一方面促进档案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融合使用,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随着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档案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档案管理的载体是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实物,管理的方式是以手工完成档案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其优势是操作技术要求低,劣势是实物保存的环境要求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低。
随着计算机、网络、光盘、缩微、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档案的载体由过去以实物为载体,变为以电子文件为载体。载体的变化,极大的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弊端,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档案分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档案分类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来划分。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这就突破了原有分类上的局限,使档案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整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收集、深化检索、开发利用、编研等工作上来。二是档案保管上的变化。在信息化电子环境中,档案的载体由纸质介质为主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这一方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方便了档案的利用,并在网络技术的依托下,利用网络连接、多媒体等传播途径使档案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生动,使档案在检索的速度和精准性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因此电子档案容易被非法窃取、复制、篡改,档案的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并且电子档案载体受存储介质的影响,使得电子档案载体具有不确定性。
2.知识结构挑战
随着电子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也受到信息技术的严峻的挑战。新的科学技术已在档案的收集、存储、分类、查询等工作环节运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了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的掌握好信息化的技术知识和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子计算机、电子网络、电子信息加工与存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配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发展和运用,使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抛弃了原有的传统观念。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实体管理模式向现代档案的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档案信息化是依赖于通讯和网络的全新工作。档案工作者要承担档案资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开发、传播、利用的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再是档案被动的“管理人员”,而是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
据资料统计,我国档案工作者整体文化水平、技术程度距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在档案专业技术程度上,初级职称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在信息工具运用能力上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也不很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大力开展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同时,更要加强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四、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不仅是档案建设和档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政治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必须具备较高的忠诚度。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加强马恩列斯理论、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其次是工作态度。西方成人培训理念认为,态度、能力和知识的改变是提升成人素质的三条必然途径。态度是前提条件。档案管理人员要端正心态,树立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二)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档案工作者在社会分工中担任着特殊职责,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档案工作者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维护安全的职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职业纪律。
要提高档案职业道德认识,使档案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意义和地位,增强档案职业道德情感,深入进行档案职业道德教育。
(三)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观念,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核心。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首先,就是管理思想现代化。这就要求档案从业人员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学习、吸收不同的管理思想。其次,针对热点难点,开展课题调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研究和探索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第三,积极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优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档案管理人员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关系。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扩充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档案知识,如档案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知识,如计算机、文学、数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档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信息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五)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首先,学习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通过学习和借鉴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次,掌握先进的档案技术手段。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档案技术手段,并引入档案管理中,以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
(六)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转变强化服务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转变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保管”提升到“服务”的理念。在工作中,要加强并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利用者的研究,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连成叶.关于提高档案学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6)
2.夏燕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3.王永平,吴尚青.试谈高校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优化与继续教育[J].绥化师专学报,2000(2)
4.李宗春. 论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式[J].湖南档案,1995(6)
5.唐宝莲,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2006(3)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北京市档案局
关键词:档案 工作者 信息化 素质
有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从夏商时期开始,档案就一直忠实地记录着洪纤巨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绵亘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发挥着丰富知识、提供参考、支持决策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在3500年前的夏朝,最早的档案管理是代表着奴隶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甲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跃进式发展,文件产生和传递的方法不断创新,档案管理由以实体为重心进入以信息为重心的信息化阶段,迫切要求档案工作者快速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涵义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准确把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涵义,应辨证看待“档案管理”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内容,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科学有效的重要途径。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档案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另一方面促进档案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融合使用,广泛地服务于社会。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随着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档案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档案管理的载体是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实物,管理的方式是以手工完成档案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其优势是操作技术要求低,劣势是实物保存的环境要求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低。
随着计算机、网络、光盘、缩微、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档案的载体由过去以实物为载体,变为以电子文件为载体。载体的变化,极大的规避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弊端,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档案分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档案分类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来划分。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这就突破了原有分类上的局限,使档案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整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收集、深化检索、开发利用、编研等工作上来。二是档案保管上的变化。在信息化电子环境中,档案的载体由纸质介质为主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这一方面,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方便了档案的利用,并在网络技术的依托下,利用网络连接、多媒体等传播途径使档案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生动,使档案在检索的速度和精准性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中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因此电子档案容易被非法窃取、复制、篡改,档案的安全问题日显突出,并且电子档案载体受存储介质的影响,使得电子档案载体具有不确定性。
2.知识结构挑战
随着电子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也受到信息技术的严峻的挑战。新的科学技术已在档案的收集、存储、分类、查询等工作环节运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了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的掌握好信息化的技术知识和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子计算机、电子网络、电子信息加工与存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配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发展和运用,使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彻底抛弃了原有的传统观念。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实体管理模式向现代档案的信息管理模式转变。档案信息化是依赖于通讯和网络的全新工作。档案工作者要承担档案资源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开发、传播、利用的重要角色。档案工作者不再是档案被动的“管理人员”,而是要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技术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
据资料统计,我国档案工作者整体文化水平、技术程度距信息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在档案专业技术程度上,初级职称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在信息工具运用能力上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程度也不很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大力开展档案资源信息化的同时,更要加强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四、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不仅是档案建设和档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政治素质,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必须具备较高的忠诚度。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加强马恩列斯理论、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和理解,切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其次是工作态度。西方成人培训理念认为,态度、能力和知识的改变是提升成人素质的三条必然途径。态度是前提条件。档案管理人员要端正心态,树立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二)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档案工作者在社会分工中担任着特殊职责,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档案工作者应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具备维护安全的职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职业纪律。
要提高档案职业道德认识,使档案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的意义和地位,增强档案职业道德情感,深入进行档案职业道德教育。
(三)树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理念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观念,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核心。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首先,就是管理思想现代化。这就要求档案从业人员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学习、吸收不同的管理思想。其次,针对热点难点,开展课题调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认真研究和探索档案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第三,积极学习先进的档案管理理论。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优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广。档案管理人员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关系。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扩充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档案知识,如档案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知识,如计算机、文学、数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他们对档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信息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方面的能力。
(五)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具体体现。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档案管理人员要掌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首先,学习档案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通过学习和借鉴当代管理学中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次,掌握先进的档案技术手段。学习并掌握现代化的档案技术手段,并引入档案管理中,以实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信息化。
(六)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转变强化服务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从“重管理,轻利用”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档案工作的重心转到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轨道上来。变“封闭型”为“开放型”;转变工作理念,从传统的“保管”提升到“服务”的理念。在工作中,要加强并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要重视和加强对档案利用者的研究,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连成叶.关于提高档案学研究水平的几点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6)
2.夏燕玲. 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3.王永平,吴尚青.试谈高校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优化与继续教育[J].绥化师专学报,2000(2)
4.李宗春. 论档案学研究的思维方式[J].湖南档案,1995(6)
5.唐宝莲,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2006(3)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北京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