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专业成长,就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关心自身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教得更好.为此,我们需要关注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同伴交流和一定的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学习
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应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数学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
二、同伴交流
同伴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途径.虽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但在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师必然会碰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或者类似的经验、教训,这些都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帮助,共同分享.
另外,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从而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获得共同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着更多新问题的挑战,这时同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调查表明,新课程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主要也是与其他教师交流.
例如,在讲“垂直”时,教材设计:观察如图1,你能按相同的规律接着画下去吗?找出图中互相平行、垂直的线段.
在备课时,我们对如何导入产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教材的设计进行,让学生按图中相同的规律画下去.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体验感受平行线段、垂直线段,另一方面,用不同颜色涂三角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直接给出图1,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说出规律,找出平行和垂直的线段,这样处理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而且节省了时间,可以把重点放在“垂直线段画法及表示”上来.两种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际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前一种方法,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始终放在“找规律,用不同的颜色涂三角形”上,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找出图中的平行和垂直线段”上,教师明显感到课堂中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后一种方法,直接按图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平行线段、垂直线段,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两直线互相垂直”,使新课的引入和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当我们上第2节课时,就按照后一种方法讲解,效果很好.
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或会议,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同事间经常性的短期交流,这是教师交流活动的一个主要渠道.
交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关于新课程内容的定位、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可以是教学素材、试题命制的交流,可以是教学经验或者教训的交流、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是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三、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
教学需要经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历程和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经验形成于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它是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但仅仅具有经验是不够的,教学不能仅凭经验.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经验,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过去成功的经验也许就不再那么切合时宜了,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可以发现,一些职初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严峻的“生存关注”压力下,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只是他人或者所谓成功教师经验的一种重复或翻版,因而,这样的经验只是他人经验的一种推移,是一种间接经验.
经验需要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所以只有拥有教育和教学经验而又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一、理论学习
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一个反思型教师应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应把自己放到学习者的位置上.例如,教师可以加入专业的学术组织,定期阅读有关专业文献,及时了解数学学科和教育领域中的最新进展,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自身更好的专业成长.
二、同伴交流
同伴交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途径.虽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但在教学活动中不同教师必然会碰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或者类似的经验、教训,这些都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帮助,共同分享.
另外,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对于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财富.只有通过相互的交流,才能对各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比较与鉴别,从而获得对问题更为本质的、全面的认识,获得共同提高.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着更多新问题的挑战,这时同伴交流显得更为重要.调查表明,新课程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多,教师遇到困难的解决办法主要也是与其他教师交流.
例如,在讲“垂直”时,教材设计:观察如图1,你能按相同的规律接着画下去吗?找出图中互相平行、垂直的线段.
在备课时,我们对如何导入产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教材的设计进行,让学生按图中相同的规律画下去.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和体验感受平行线段、垂直线段,另一方面,用不同颜色涂三角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一种观点认为直接给出图1,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说出规律,找出平行和垂直的线段,这样处理教材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两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而且节省了时间,可以把重点放在“垂直线段画法及表示”上来.两种不同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际的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前一种方法,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始终放在“找规律,用不同的颜色涂三角形”上,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到“找出图中的平行和垂直线段”上,教师明显感到课堂中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后一种方法,直接按图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平行线段、垂直线段,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两直线互相垂直”,使新课的引入和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当我们上第2节课时,就按照后一种方法讲解,效果很好.
交流的方式和渠道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一些专业性的活动或会议,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当然,更多的是同事间经常性的短期交流,这是教师交流活动的一个主要渠道.
交流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关于新课程内容的定位、教材设计的一些思考,可以是教学素材、试题命制的交流,可以是教学经验或者教训的交流、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可以是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三、教学经验的自我反思
教学需要经验.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历程和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经验形成于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它是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获得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但仅仅具有经验是不够的,教学不能仅凭经验.一方面,个体自身的经验,都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过去成功的经验也许就不再那么切合时宜了,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可以发现,一些职初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严峻的“生存关注”压力下,他们的教学经验,往往只是他人或者所谓成功教师经验的一种重复或翻版,因而,这样的经验只是他人经验的一种推移,是一种间接经验.
经验需要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所以只有拥有教育和教学经验而又不断反思的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