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学问,是管理书上永远学不够的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福明,1982年考入南京国防理工大学,毕业后到内蒙古省军区工作,在部队一待就是15年。1997年进入中国银行,挑了一个稳当的干部职位,张福明本来可以按照预定的人生轨迹过着安稳舒逸的生活,如果他像我们中的大部分那样,人生的档案写得稳当而无味,那么,今天嘉兴就少了一位神采奕奕的企业家,世界上又多了一个避危趋安的中年人。幸好,有一些人是关不住的,无论在军队还是在银行,他们的创业热情仿佛是与生俱来,在任何环境中都闪烁着令人振奋的光芒。幸好,有这些人。
  个人之间意识的参差构成了这个斑驳多彩的宏观世界。我们高兴地看到,清醒的人承担着改变世界的重任,混沌的人也能在生活的小范围内幸福着。
  
  看报纸的平淡生活无法满足我
  
  不知道是不是长时间在军队的关系,张福明在严明的体制下总有一种不满足。那个时代参军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吃穿都由组织包,除了训练一切都不用操心。但在和平年代里,军队大熔炉的生活对活跃份子来说实在乏味了,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规整的制度、完善的福利。所以,军队不能使张福明收心,银行关不住张福明,尽管这个时候他在大众眼里已经名利双收,是令人羡慕的对象。但这种“三十岁就能一眼望到五十岁”的生活然让他厌倦了,他“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出于这个念头,他辞去了银行的铁饭碗,尽管家里人没有一个同意的。也正是这个念头,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件属于自己的事,还非把事做成了不可。
  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意思”,其中的有些人不甘寂寞,摸摸索索,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点意思”的目标,更多的人继续坐在老地方,继续“没意思”下去。辞职也有很多种,像张福明这样没有为自己留半条后路的,是最危险、也最有看头的一种。他刚走出来时什么都没有,看到一家民营公司在招聘,就直接应聘过去了,后来,张福明成了那里的常务副总经理。
  那个民营企业做了3年,大老板不管事,正如张福明的职务明示的,他大大小小一手包。在5年的管理生涯里,逐渐得心应手。2002年底,他决定再次跳出来,自己干,先做网络,再做产品。
  这个时候,张福明才算将人生的大旗正式挥舞起来。
  作为记者,我们写创业故事,越写到后来越发现,要把创业者从白手起家,到有所成就的一路艰辛完完全全写出来,实在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更何况,一两个小时的只字片语只能对创业过程做个轮廓描绘。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是件个人的私密事,旁人要体验个中酸甜,唯有亲历。所以,我们现在所能做的,除了忠实记录创业者的个人成长轨迹外,只能把他们灵巧的思维、闪亮的性格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您从他们的抉择中感受到什么,或者恰好,我们给您的正是您想要的.能使您遇到的缺陷和困扰得到稍许的缓解,就是对我们媒体工作者最大的褒奖。
  
  要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谈到几乎每个创业者都会伤神的融资话题,张福明神色自若地说,当时为了离开中国银行,花了很大代价,赔了好多钱。等到两袖清风从银行里走出来,身上只剩下1万元人民币。借了49万—共50万元做了注册资金,这才把公司整出个模样。当时公司财务实在捉襟见肘,接项目时,只好要求对方先付款70%,等做完后付清剩下的。让客户预付这么一大笔钱,他们是否放心呢?张福明坦荡地说,他从来不掩饰公司的财务,客户信得过他,觉得他人品值得这个价钱,就给。可以说,最初的业务完全建立在对他人品的信赖上,有一些客户原来和张福明打过交道,他做人的积累换来了他们的信任。包括现在嘉兴创业中心的资助,资金担保全靠个人信誉。
  在生意场上做个好人不容易,手中一旦握了资金,你就得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以个人信誉担保”,这短短几个字来的并不容易,从管理书上学不来,说再多的道理也嫌太轻,我们不说了,直接做吧。
  张福明搞的是高科技,但他本身又不是所谓的技术人员,一个人无以成舟,要把公司载起来,他必须拥有一个好团队。在如今重利轻别离的空气中,资金并不宽裕的张福明又是拿什么吸引人才,形成团队呢?
  他没有直接接过这个问题,而是细细说起了一位骨干当初是如何加入的。这位技术方面的高材生,是几个大公司瞄准的人才。张福明没有在年薪上跟别人较劲,他觉得,要让人家把公司当自己家,唯有把股份和诚心一并掏出来。他把割让的股份分为三个档次,最后给了一个最高的一档。对方也实在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心动人齐,干劲也上来了。不过这句话要转个偏锋,留个余地的说,见到合适的都给股份也万万不可。对一个人的考察期不能只有一天两天,一旦决定合作了,就要有一个信用机制,大家都得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否则分流出去的股份都是浪费。
  决定分股的过程中,痛苦和矛盾也一路伴随。但是,你的企业能长得多大,在这一次次的抉择中已昭然若揭。这些关乎眼光,关乎胸襟,已深深植入创业者的性格中。有时候,我们说天赋异禀,有些人天生就该是企业家,就是这个道理。
  张福明喜欢分析人性,从他自己开始分析。他时常思考,能让员工积极做事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不是限制上网、拼命施压就能办成的事。他时常把自己放到对面的位置上想问题,员工把青春献给公司,公司拿什么让员工觉得有所依靠,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呢?就是让他们把公司当家,劲往一块使,成果齐分享。作为大家长,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就是这个家庭的地基。
其他文献
在济南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里,记者采访到山东万方汇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徐振林。让记者惊奇的是8个月产值400万元的公司的董事长徐振林竟是一位退休的老教授,今年68岁。    徐振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浑身散发着无尽的激情与活力。在记者与徐振林的交谈中,不时得被他的言语和意气风发的神态所感染。他身上有着许多年轻人都无法比拟的决心和勇气,且这种决心和勇气是让徐振林走上创业之路不可或缺的条件。  记者
期刊
沈刚从长沙麓谷高新区的国家软件基地大楼走出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这是博华软件从高新区创业园搬入后的第二天,从创业园到麓谷路程只有7公里,但是博华科技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年。作为博华网安的总经理,沈刚一直在谋求如何把这家湖南软件企业带入另一轮高速发展的轨道。    “搬”与“不搬”的争论    2004年8月8日上午,随着阵阵喜气的鞭炮声,经过3年创业孵化发展期的长沙博华科技,正式从高新区创业园
期刊
碎格小西服式外套,柳绿色长丝巾,爽朗的笑容中透露着女孩子特有的机灵古怪。  谁能想到,这个年仅28岁的女孩,却正玩转着5000万元资产。    双子档案:  姓名:谢芳卿  性别:女  星座特征:变化速度快如风。  口才一流、活力充沛、人缘很好。  心智活跃敏锐,喜欢忙碌和追求新概念及做事方法。  足旅行程:1997年,毕业于中华女子学院英语系  1998年,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入悉尼大学攻读MBA
期刊
肖广常和恒瑞的故事十分平常,或者说,精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肖广常大学毕业在国企干了5年研发,然后到民企冶炼了一年有余,就东拼西凑注册资金走上了创业之路,凭的是满脑子的技术创新想法,自己对技术研发的自信。2001年创办的公司,现在年销售额逾1 000万元,其实,卖的就是智慧,看上去利润颇高,离肖广常的目标却还挺远。  恒瑞的研发方向是新药,但研究领域、研发方向和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是本文标题诉求的
期刊
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经过两次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创业中心所拥有的科技用房从6000平方米发展到今天的6万平方米,入驻孵化基地的企业从初期的20余家发展到今天的400余家,注册资金达5.5亿元。    特色服务    创业中心本着为创新企业服务,在服务中创新的精神,为入驻企业提供以下特色服务:  ⒈投融资服务。创业中心于2005年专门成立了投融资事业部,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深化企业的投融资服务,
期刊
背景:创业者多“贫”,这“贫”不是狭隘地局限于资金上,而是涵盖了融资能力、开业能力、场地等多种硬件条件。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场地缺乏更是成为创业“硬伤”,有三成创业者反映,场地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它与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管理能力并列成为自主创业的三大瓶颈。  2005年初开始,上海全面推动开业园区的建设,一年来已建成开业园区39个,吸纳了1422家劳动组织,此外还有16个开业园区正在建设和筹备建设中
期刊
11月16日至19日,第六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在浙江龙泉隆重举行。  这是浙江省龙泉市打造文化强市的第一品牌。记者在龙泉市采访时了解到,今年8月龙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活力龙、幸福泉”的目标,旗帜鲜明地将一个城市的活力、一座城市百姓的幸福作为评价发展的标准。  如何打造“活力龙、幸福泉”?龙泉市委书记蔡晓春认为:“打造‘活力龙、幸福泉’,该市将围绕活力龙泉、生态龙泉、剑瓷龙泉、幸福龙泉的
期刊
别以为中小企业人少容易管理,人少的地方更容易滋生不规整。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由创业者一人领军,身后从者寥寥,公司几乎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人身上,其他人不过是打边角活的。    近日有消息称,德国电子巨头西门子公司日前表示,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手机部门运营成本,目前已经与员工工会达成了协议,其中包括降低员工工作时间、扩充兼职工作岗位以及鼓励提前退休的行为。  据法新社报道,在一份正式声明中,
期刊
甄别中介机构的实力一点也不困难    《科技创业》:现在很多打着能帮助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幌子的中介机构被披露徒有其表,诈骗和圈套时有发生,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一些渴望境外上市的企业因此白白损失了钱财却无法上市。请问,对中介机构的正规与否该如何判断?  龚茂泉:甄别中介机构的实力其实一点都不困难。海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公开的市场,上市案例的具体信息与操作情况在交易所和证监会的相关网站、各主要财经媒体上都是
期刊
“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个问题有点像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的著名的台词——“是生还是死?”它永远纠缠着中国企业。到底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能搞简单的“非此即彼”。但是对于一个创立不久的新企业来说,执著和专注是如此之重要;总是有太多太多的创业者经受不起多元化的诱惑。其中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我作一个通俗的概括:  压力下的“多元化”。新企业创立之初,核心业务单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