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燕青拳谱》阙疑史料的真伪辨析(下)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四
  从《燕青拳谱》中关于“燕氏林公”因犯事到少林寺避难的记载来看,关于燕青拳外传信息的来源,似乎应当是“燕氏林公”本人自述或其后世子孙的转述,否则何人会对一“逃犯”的生平掌握得如此精准?难道说“燕氏林公”还俗后,曾经与沛县的燕氏族人谋过面,将自己的过往细述一番?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既然是伤及人命的逃亡,当事人在求得安定生活的同时,对此必然是讳莫如深,这段历史对后世子孙来说往往会成为一个谜,即使了解个大概也不会将犯事的时间、原因、去向交代得如此清晰。况且前文我们已考证“传子孙于平邑县”的记载不会早于1946年,那么由“燕氏林公”自述的可能性被彻底否定了。至于“燕氏林公”在平邑县的后世子孙,在经过了近三个世纪后又是何人于何时何地转述的这一家族史实,从现有资料中我们无从得知。
  依据“后将此拳传于本寺”的口气来看,提供“燕氏林公”将燕青拳外传信息的人似乎又变成了一位少林寺的僧人,其所处的角度俨然是一位游离于燕氏族人之外的第三者,否则何以称为“本寺”?难道说,这本拳谱并非由燕氏族人所撰写,而是燕氏族人在少林僧人处得到关于“燕氏林公”的信息,尔后抄附于拳谱之内呢?这位“少林寺僧人”在提供“燕氏林公”信息的时候,为何不好好动脑子推敲推敲,当信口开河地说这段话的时候,这些前后矛盾的信息能否得到燕氏族人的认同?“少林寺僧人”说“燕氏林公”是在“明万历八年(1580年)”招惹的事端,避难少林寺,并传下了“燕青拳”,殊不知“明万历八年”距“嘉靖元年”不过59年,按三代人计算平均生育年龄为19岁,按四代人计算平均生育年龄为14?郾75岁,如果可能的话“燕氏祖林公”至少应是第三至第四代人之间,而《燕氏族谱》对前四世燕氏祖先记载很详细:一世祖美,二世祖德实,三世祖大邦、大郡,四世祖斗光、翼。在三、四世燕氏祖先中根本没有叫燕林的人存在。燕华先生倒是发现了这位“少林僧人”所说的不实之处,故而在《燕青武艺介绍——燕青后裔谈燕青拳》音像资料(第11分39秒至11分55秒口述之内容)中加以纠正道:“明朝天启年间(的时候),燕美的第九代叫燕林,传说(是)出手致命,把人打死了,跑到少林寺躲避(官府捉拿),传到少林寺一部分拳术(燕青拳)。”假如燕华先生不提“燕美的第九代叫燕林”,仅就“天启年间(1621—1627)”进行推断的话,历史上是否存在燕林此人还委实不好下结论。从人类繁衍的角度来看,男性的生殖周期平均为20年一代人,就算是古人生育年龄比较提前,对于男子来说也应到十五六岁以上。假设燕林是在“天启七年(1627年)”发生的命案,距离一世祖燕美的“嘉靖元年”也不过105年,按九代人计算,平均每一代人的生育年龄是11?郾67岁,这在整个人类繁衍史上都是个奇迹。况且,前文已论证了“燕氏美公”是在“嘉靖中后期”迁来沛县的,这样计算下来,燕氏家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生育九代人,平均生育年龄连10岁都不到,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断定,《燕青拳谱》中记载有关燕林的内容纯属子虚乌有。
  既然“燕氏林公”将燕青拳传播到“少林寺”的记载根本站不住脚,那么“传子孙于平邑县”的记载又有多少可信度呢?笔者为解答这一疑问,先后多次到平邑县寻访燕氏后人,进行实地调研,确定平邑县境内存在三支较大的燕氏族人分布村落。一是平邑县白彦镇燕岭村,原名燕庄村,现有燕姓人口约700~800人。经与村支部书记燕少合(1962年生人)先生座谈了解,燕少合先生为燕氏第二十三世,属沛县移民一支,一世祖称燕敦厚,燕氏族人中“老辈没有练拳的”。二是平邑县郑城镇燕家岭,地处“黑风口”东北约10公里的山坳里,分为两支。据燕如增(82岁)先生介绍,其上辈为“怀”字辈,先祖移民于燕家楼(音),但时间不详(据村口石碑记载为明代),现有燕姓人口约200人左右;另据燕守长(1975年生人)先生介绍,他们一支约于清朝末年由费县迁来,因犯事逃亡至此,现只有两户。两支燕氏族人都称“没有听说老辈里有练武术的”。三是平邑县铜石镇昌里燕家庄,原名叫燕贾庄,现称昌盛村,全村约800~1000人,燕姓人口约占60%。据燕本芝(1960年生人)先生介绍,根据族谱记载,一世祖称燕朝仲,何时迁到平邑无考,族人中“没有听说老辈里有练拳的”。昌盛村原村委主任孙学银(1954年生人)先生也证实说:“老辈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以上多少辈子就不知道了,老辈里没有练拳的。”通过调研,进一步证实了山东平邑县的燕氏,虽与江苏沛县的燕氏同源,但没有一支族人称是“燕氏林公”的后人,压根也没有从先祖那儿继承什么“燕青拳”武艺。
  种种迹象表明,《燕青拳谱》中记载的有关内容,在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加以确定下来之前,依然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载体,人们仍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地进行增删,在未加考订的情况下附笔而录,故而在记载中出现大量前后矛盾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
  《燕青拳谱》用短短几十个字,便将“燕青拳”外传的时间、原因、地点,以及后来“燕氏林公”的去向、年龄等等,记载得清清楚楚,并且结尾还不忘记交代一句,将燕青拳“传子孙于山东平邑县”,言外之意就是燕青拳虽然“外传”,但是正宗的拳法主体仍然保存在燕氏族群中,这就让研究者有理由相信,关于《燕青拳谱》所载的拳法体系,应该就是其所说的由“燕青”所创传的“祖传拳法”。在《燕青武艺介绍——燕青后裔谈燕青拳》音像资料第28分09秒的视频中,对“燕青神拳一路拳谱”页面中有一特写,拳术第一势名称霍然出现了“擎天玉柱”的成语。殊不知“擎天玉柱”一词,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于元代无名氏的杂剧《黄鹤楼》第一折“想周瑜破了百万曹兵,他正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中,在元代及后世的戏剧中频繁使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生活于宋代的燕青又怎么可能使用这个后世出现的成语作为拳名呢?如果可能的话,《燕青拳谱》所载的拳法至少应该是元、明以后的拳法,关于“燕青拳”创传于“燕青”的说法可能性不是很大。
  《燕青拳谱》记载的“燕青拳”原名叫“燕青翻子拳”,是戳脚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经与迷踪拳演练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分属于不同拳种流派,因此《燕青拳谱》对河北现传的燕青拳或迷踪拳没有指导意义。《燕青拳谱》记载的“燕青拳”在“燕氏美公”之前,其传承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正宗性,以燕青姓氏命名,燕氏子孙授艺,为单线传承;二是完整性,如果按《燕氏美公记略》和“拳谱口诀”所载,流入社会的翻子拳既不完整也不是真传;三是保密性,仅在族内传承,不与外界交流。可见,在“燕氏林公”将燕青拳传播到社会上之前,社会上是不会存在有燕青拳的。但是据掌握的拳史资料来看,产生于金元时期的太祖长拳和西家拳(红拳)都有以燕青命名的拳法存在,如太祖长拳中的燕青靠、西家拳中的燕青红等。并且根据迷踪拳的研究资料,早在明代的嘉靖年间,就已经形成了以燕青命名的迷踪拳的前身。在《燕青拳谱》的考证过程中,既然“燕青创拳说”可能性不大,那么燕氏家族的“燕青拳”便失去了所谓的源。加之历史上的“燕氏美公”是否会武功也缺乏确凿可信的直接证据,“燕氏林公”又被证明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这些源流的断层,让“燕青拳”的考证工作重又走入拳史考证“上不过三代,下不过三代”的怪圈。另据吴斌楼先生的日记所载:“这个拳术,也不说少林、武当,何门、何户,名称就叫枝子拳,又叫戳脚,普通的说法就叫翻子。”那么关于“燕林传拳与少林寺”的记载,在戳脚拳的成拳历史上也找不到可靠的依据。据张洪国《戳脚之起源》一文载:“戳脚流派的正式形成得益于清代嘉庆四年(1813年)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先生,就是戳脚门的主要创始人。”《于伯谦先生戳脚拳论》也称:“清代未期和太平天国时期,戳脚方才问世有人。”由此可见,“燕青翻子拳”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其传承渊源与“燕青”没有什么关系。在1983年至1986年全国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中,菏泽地区同时有“翻子拳”、“戳脚拳”和“迷踪拳”等不同拳种的传承,但直至今日也未见以上各拳种有哪家声称自己与“燕氏家族”有何关联。从戳脚拳相关资料对成拳历史的记载,以及清代早期“燕青翻子拳”在燕氏族群中的传承缺乏充足的论据分析来看,燕华先生所传承的实体拳术“燕青翻子拳”,将其划归四代以内的传承倒是较为可信的。   据《燕青后裔谈燕青拳》一文载,燕华先生所传练的“燕青翻子拳”包括“一路神拳,二路扑拳,三路花拳,四路勾挂拳,五路迎风掌,六路金刚掌,七路荷叶掌,八路翻子拳,九路练手拳,看家拳、燕青四路架子、燕青红、燕氏连拳、燕氏绵掌、十六单打、阴阳掌等”。而吴斌楼一支所传“燕青翻子拳”包括“第一趟八大开燕青艺,第二趟八大开扑地绵,第三趟八大开金刚拳,第四趟八大开勾挂拳,第五趟八大开迎风连环掌,第六趟八大开风摆荷叶掌,第七趟八大开龙虎拳,第八趟八大开连环拳,第九趟一条龙连手拳,第十趟一条龙看家拳,第十一趟一条龙蛇形卡手,第十二趟一条龙八步转环,第十三趟一条龙龙卷风,第十四趟一条龙龙形靠,第十五趟一条龙翻子拳,第十六趟一条龙燕青红,第十七趟一条龙八步夜行术,第十八趟一条龙十八罗汉拳”。从两支拳术体系来看,拳术名称虽有差异,但主体拳法基本一致,后者内容似乎更为全面,与“燕青十八翻”的拳名更为贴近。不过,据《“北腿”拳中王——燕青翻子拳》(蔡景和著)书中记载,吴斌楼于1935得遇湖北“燕青翻子拳”传人姚志广先生,与其一起参研“御翻子”魏赞奎先生遗留古谱整理而成。可见,“燕青十八翻”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几近失传,幸亏武林先辈的保护传承,才使后人得窥当年这些拳法的实体演练。抛开其他考证内容不谈,假设燕华先生所传承的“燕青翻子拳”果真是正宗原传拳法的话,那着实为武术界作了一份不可估量的贡献。不过,我们还是找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些并非由“少林寺”传承而来的“燕青翻子拳”与燕氏家族存在何种关联。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信息中,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以“燕青”命名的武术,在明代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集中凸显了燕青武术概念的衍化,它一方面向着原生态意义上有着具体内容的技术概念进行整合,另一方面也在向着一种负载着多种信息的次生态文化集合体转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六
  以下所述,虽然不再具有驳论的作用,但在比对和罗列事实的同时,仍然起着颠覆《燕青拳谱》和“拳谱口诀”所载关于流入社会的翻子拳是“不完整”、“不真传”的传说。
  《燕青后裔谈燕青拳》一文载燕青练手拳谱诀:
  燕青练手分三盘,
  世世代代祖宗传;
  先祖遗言牢牢记,
  若如外传不真传;
  练手盘古分阴阳,
  意欲制敌使妙方;
  猛虎翻身巧转身,
  海底捞月左右分。
  回身搂手右拳打,
  黑虎掏心心摘下;
  伏身凤凰双翅展①,
  金鸡独立任我便。
  怀中抱月显神威②,
  蹬脚飞腿连两锤;
  苍鹰盘旋把鸡抓,
  猛虎出洞上下打。
  回头望月观后方,
  穿掌射雁取敌裆;
  黄鹰摘嗉取咽喉,
  白猿摘桃莫留情。
  燕子抄水伏身下③,
  巧女引针把裆抓④;
  野鸡扑食转身起⑤,
  金鸡抖翎取裆下⑥。
  青龙摆尾两臂用,
  顺手推舟莫要停⑦;
  鹞子翻身急转身⑧,
  野兔穿洞显神威⑨。
  缠手上步需用肘,
  仙人献肘顺步走;
  仙人扫地凡界惊,
  倒踢金冠不留情。
  金鸡合腿左右用,
  飞身点腿迎面攻;
  黄雀落地右手挂,
  旋风赶月起高空。
  梅花落地势出奇,
  喜鹊登枝彼难敌;
  燕子入云盘旋起,
  丹凤朝阳势出奇。
  猴子摘桃跪步抓,
  狸猫滚身人人怕;
  流星赶月击印堂,
  黄雀落架彼难防。
  猛虎扑食把命伤⑩,
  云遮日月顺步上{11};
  二郎担山一条鞭,
  白猿看果奔南山。
  海底捞月顺步上,
  三环套月击彼方;
  湘子吹笛惊四方,
  彩合挎篮斗气昂。
  倒骑毛驴惊果老,
  八仙过海逞英豪;
  野猫扑食招法灵,
  毒蛇寻穴对方惊。
  黑驴打滚躺地用,
  乌龙绞柱起高空;
  游龙翻身腾空起,
  蛟龙伏地势出奇。
  鲤鱼打挺鼓肚起,
  鸳鸯戏水彼难敌;
  黑狗追兔快如风,
  金刚倒地对方惊。
  观音坐莲离仙凡,
  推窗望月紧相连;
  乌云遮日天昏暗,
  童拜观音任我便。
  仙人指路取日月,
  一招摘果裆里摸;
  苍鹰伸腿靠腿攻,
  倒踢天河不留情。
  顺风扫叶万莫停,
  如封似闭三盘封;
  老僧披衣上步攻,
  顺手牵羊对方惊。
  仙鹤落地去寻食,
  梅鹿卧枕人称奇;
  喜鹊登枝叫喳喳,
  欢天喜地乐开花。
  玉女穿梭两面用,
  樵夫折柴用膝顶;
  落步登山通天捶,
  仙人作揖紧相随。
  擎天玉柱收势停,
  艺成天下任我行;
  若寻拳法归宗源,
  此艺至今吾祖传。
  在这份拳谱中,出现大量今人参合《少林十三抓》口诀进行再创作的痕迹,不应认同为古传拳谱。
  例如:拳诀①“伏身凤凰双翅展”与《少林十三抓》第三行凤展“凤凰展翅交别架”相似。   ②“怀中抱月显神威”与《少林十三抓》第三行凤展“怀中抱月搓脚起”相似。
  ③“燕子抄水伏身下”直接摘抄《少林十三抓》第十二行燕抄“燕子抄水翻身下”。
  ④“巧女引针把裆抓”直接摘抄《少林十三抓》第十二行燕抄“巧女纫针把裆抓”。
  ⑤“野鸡扑食转身起”直接摘抄《少林十三抓》十三行鸡蹬“野鸡扑食转身起”。
  ⑥“金鸡抖翎取裆下”直接摘抄《少林十三抓》十三行鸡蹬“金鸡抖翎蹬裆下”。
  ⑦“青龙摆尾两臂用,顺手推舟莫要停”保留有参合《少林十三抓》起势中的“青龙摆尾,顺水推舟向前抓”的痕迹。
  ⑧“鹞子翻身急转身”与《少林十三抓》第九行鹰爪“鹞子转身劈心抓”相似。
  ⑨“野兔穿洞显神威”与《少林十三抓》第十一行兔行“野兔穿洞通心下”相似。
  ⑩“猛虎扑食把命伤”与《少林十三抓》第五行虎扑“饿虎扑食准备架”相似。
  {11}“云遮日月顺步上”与《少林十三抓》第四行猴灵“剥云摘月随手下”相似。
  《少林十三抓》一书,由“中国展望出版社”于1984年9月出版,作者为刘胜魁、刘方同、王培锟。在上述拳谱中,如果出现少量与《少林十三抓》雷同的部分,还无法涉及拼凑的嫌疑,但在多处口诀相似的情况下,竟然还存在照抄《少林十三抓》原文的情况,那么在拳诀开首使用“世世代代祖宗传”、“先祖遗言牢牢记,若如外传不真传”,结尾使用“若寻拳法归宗源,此艺至今吾祖传”以表明拳法根源的记载是不可想象的,这套练手拳谱究竟还有多少“真传”的成分在里边?
  《“北腿”拳中王——燕青翻子拳》一书中,记载北京吴斌楼传“燕青十八翻”第九趟一条龙练手拳谱诀:
  燕青翻子分左右,
  横出直入妙含玄,
  架梁双推中门立,
  挽手擒拿巧连环,
  拳出如虎龙折腰,
  转拳相迎直向前,
  脚踏中门闪身靠,
  就是神仙也难逃,
  拳打三节不见形,
  妙手四两拨千斤,
  真假虚实势变多,
  抑扬顿挫虚实合,
  坐盘双栽脚为根,
  左右搬横变无穷,
  闭门后发要先至,
  先发后至是实招,
  连手拳法温家谱,
  千古流传秘宗魂。
  据说这也是一份古谱,因戳脚拳不在此文的考证范围,故而不敢妄下结论。不过,从这份拳谱中我们倒是惊喜地发现了温家拳的种种痕迹。
  河北高家口余氏一支迷踪拳练手拳谱诀:
  拳打立势,变打回头势,谨要提防;
  提拦势,勾头势,打你对面相还;
  伏虎势人难挡;
  进步一肘人不知;
  二郎蒙山三十六;
  上下弹崩鬼神愁;
  跃步横栏闪肩胯;
  提步撩阴一箭分明;
  五捶七星落地;
  杨六郎紧闭三关;
  若问此拳名和姓,练手神拳少林传。
  在第一份练手拳口诀中,每一句代表一个拳势动作,而这一动作又多是单势,拳谱内容多以七言组合,似诗非诗。例如拳谱中出现“喜鹊登枝叫喳喳,欢天喜地乐开花”这类介乎顺口溜的打油诗句,则反映了大量俗文化的信息,虽多了些许直白,但缺少了传统诗词的意境和高度概括的内涵,故而拳谱长而难记,如果“十八趟翻子拳”都以这种形式记载拳谱的话,在文字缺乏记载的情况下,仅靠口传心授,久而久之则增加了拳谱失传的风险。而作为后两种拳谱口诀,显然不是“一势一句”的记谱形式。例如余氏迷踪练手拳诀,使用的是长短句式,虽不规则,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拳打立势,变打回头势,谨要提防”拳诀中,不但讲明了使用的拳形“拳打立势”,同时讲明了攻防一体的战术变化“拳打、变打、提防”。并且每一句口诀代表一组或多组技击练习方法,如“拳打立势,变打回头势,谨要提防”就是分为上中下三种组合,“拳打、变打、提防”又分为三种变化,演练套路已经构成了十几个单势动作的连贯组合形式,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两种不同的记谱的形式,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特点,是对拳术进行年代定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出了拳谱编创者传统文化的功底差异。
  家谱、方志、正史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其真实性和严谨性对开展学术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考证《燕青拳谱》既伪,谱中所云种种史实当然也就不足信案。此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江苏的燕彦先生,出于对燕氏家族历史的尊重,本着求是严谨的态度,于2011年10月3日,在《江苏分会在第二届燕氏宗亲联谊会上的发言》中特别声明:“不经家族协商同意,不准随便在网上或报刊(杂志)上发布无确实考证的家族信息或资料,以免造成误会和影响。例如:中华燕氏通讯录上,第四页社会名流第五个名字‘燕华浪子燕青的后裔’通讯录发下后,反响强烈,多人咨询,至今不知所措。”
其他文献
太极拳是我们独有的国宝。如何让广大民众掌握和运用这个国宝,尚有十分广阔的天地。就人群言,青少年希望自己聪慧明达,中老年人希求健康长寿,所有人都希求自身协调、家庭和睦、处事和谐顺达,太极拳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男女老少的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如果将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原则、方法、技艺运用到所有人都涉及的习惯运动形式——走与跑中,让我们的国宝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发挥其健身、开智、祛病等功效,乃是利于民、利
期刊
第一势左汤瓶势  盘法、功用均同第一路。文、图略。  第二势左外撇柴  【盘法】  承上势。以头领身,上左脚一大步,同时左手向外抓拿拧成掌心向上,步成半马步。目前视,三尖照,六合合(图1)。  【功用】  如有人用右拳击我前胸,我则进左脚踩敌中门,用左掌一翻向外抓拿拧敌手腕(图2)。  此势重在反敌腕指,如同手向外撇柴一般,故称"外撇柴"。  第三势右手劈  盘法、功用均同第一路。文、图略。  第
期刊
二手刃仇人后  金台看到韩振南的伤势时,真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自己使出的这一掌并未用上全力,凭韩振南在江湖上的威名,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难道是徒有虚名?  正在金台陷入沉思的时候,万千里大叫了起来:“老爷!老爷……你不能死,不能死啊!”方丈闻声上前一探鼻息,脸色大变,立起身来:“阿弥陀佛!罪过,罪过……金台,韩施主已死,你二人的恩怨从此化解了吧。”  万千里老泪纵横,对金台道:“金少侠,我家老
期刊
冲天炮削开上场,跪步打捶敌难挡。  震步冲拳打中门,左右分手撩阴忙。  前急步鹞子追风,弧形老鹰大展翅。  虎抱头奔打肋旁,踢左脚转打胫骨。  翻右拳迎后敌手,踢右脚猛劈左拳。  翻左拳迎后敌手,踢左脚猛劈右拳。  回头望月击太阳,冲天炮还原归一。  1.两脚并拢,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中指尖轻点裤缝。浑身上下挺直贯劲(勿使僵劲),头正颈直,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图1)。  要领:此势为混沌未
期刊
中医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有一首“防病诀”,歌诀曰:“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此诀是北宋哲学家邵康节(字尧天,今河南密县人)所作,细细品味,堪称防病益寿之秘诀。  “爽口物多终作疾”,大意是指贪食肥腻厚味及饮酒无度,必然导致疾病。经常过食大鱼大肉、禽蛋、油腻、煎炸之品,常使人胃中懑闷不消,肠胃不清,易患痔疾下血、痈疽毒疡等疾病。人体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
期刊
养生十六宜是一套较全面的养生法,出自明朝养生学家冷谦所著《修龄要旨》一书。其特点是用按摩和气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我保健。冷谦由于重视养生,活了一百多岁。  一、发宜常梳  古称栉发。清晨用十指梳头110次,可明目清神。  二、面宜常搓  古称浴面。睡醒时两手搓热,从鼻两侧由下向上搓到额部,再分开向下,反复30次,可醒脑、降压,除皱祛斑,使面容红润。  三、目宜常运  古称运睛。双目左右缓慢转动各1
期刊
太极拳推手是我国武术技击实用的功夫之一,也是提高太极拳防身、健身锻炼效果的重要一环。现将自己的习练感悟,结合读《太极拳论》的体会,整理成文,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及喜爱传统武术的爱好者参考。  太极拳打手歌讲道:“■、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从理论上阐明了正确运用推手技击的要领法则。  初练太极推手时,最容易有“顶、僵、丢、抗
期刊
(接上期)  11抱虎归山(也为抱虎推山)  由卸步左右贯耳掌、回身搂膝拗步、抱虎式、推山式组成。  【动作要领】  接上式,左脚向左后方撒一步,同时左手由外向内旋转画弧,至食指高与鼻齐成掌心向上,掌刃向里贯击敌方耳根部。此为卸步左贯耳掌式(图88)。  右脚向后斜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于左脚踝处成鸡形步,左手向后捋按至左胯外侧,右手翻转成掌心向上,由外向内画弧,至食指高与鼻齐时掌心向上,掌刃向
期刊
人到老年,生理组织与机体器官渐渐衰老、退化,对外界劣性因素刺激的生理防御和心理应激能力也会下降,身体对疾病的免疫效果大不如前。特别是在万物萌动的春季,老年人的身体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老年人在春季的日常养生保健中,特别要注意以下的6个“四”。  一、春日四忌  1?郾忌久坐  “久坐者伤肉”。老年人,鉴于漫长低温季节的习惯,由于肢体行动不便,愿意久坐。坐虽是消除疲劳的一种必要休息方式,但久
期刊
最近,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邵占维同志在出席全国人代会期间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最终抢救无效逝世。这条新闻的报道让一些患有心律失常的市民在叹息的同时也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少人急忙跑医院向医生咨询。  一、心律失常很常见  其实心律失常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律代表着心脏的节律,通俗讲就是心跳。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现象。  心脏内的激动起源或者激动传导不正常,引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