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民俗的关系之浅谈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ei_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
  【关键词】民俗;教育变革;西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出现了。起初的动机,是满足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需要。氏族公社后期,学校教育产生了,人类社会有了阶级专政后,教育逐渐专门化、阶级化。
  凡是与人类社会、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活动,都属于民俗的范畴。教育从萌芽时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到今天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可是教育无法做到真正的大众化,废除等级性和特权性。远古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师和学校,但涉及婚姻、家庭制度及道德规范、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教育、保卫氏族的军事教育等方面。教育主要采用口日相传,由此形成歌谣、谚语、故事、神话、游戏、舞蹈、雕刻(如岩洞壁画)。这些文化结果构成了人类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原始社会消失了,人类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的专制社会,教育必然具有阶级性。本文侧重观察近现代教育变革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个方面从古到今一直蕴含在中国传统民俗之中。古代教育文武并重、诸学兼具的教学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以此来判断,教育,尤其是中国传统教育是构成中国民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现代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民俗变迁史,这一百年的沧海桑田,教育变革也随历史浪潮起伏。那些弄潮儿:维新派、顽固派、洋务派都希望通过教育的改变来挽救危机四伏的民族。洋务教育,只学习西方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学习科学技术。这恰恰是顽固派害怕又坚决反对的,这也是洋务派、维新派欢迎的。国家资源开办新式学堂,但目的是为了巩固帝权。维新派人士只好创办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为代表的民间私学,达到宣传主张,培养变法人才的目标。在维新派人士的影响下,清代光绪帝下诏开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创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章程》的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既管理自身,又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规定所有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西学开始通过合法的途径出现在中国文人的视野里。这促使影响城镇居民风俗的改变。由最初的“有伤风化”到不得不适应西方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的冲刷。
  八国联军侵华后,1900年被迫关闭的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恢复。这缘于清政府认为不得不实行“新政”,“企图通过变法以维持朝政”。“‘新政’改革中还兴办了其他新式学堂,并形成了新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1903年,由张之洞等人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在1904年1月颁布执行。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法令正式公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教育体系,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将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纳入学制中,在教育内容安排上增加了大量近代西学,但重视传统经学课程,轻视女子教育。这一重大改革,改变了官绅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既影响了民俗的根基,又改变了民俗的外在形式。例如,中国人开始过圣诞节;女教师虽然被准许在学校教书,但仍然被称呼为“先生”。
  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潮开始大肆涌入中国,这既不是,清皇室的期盼,也不是地方官绅所希望看到的改变。西方的民俗,影响了中国文人雅士的接人待物的礼节,改变了他们的饮食衣着习惯。官员、绅士、商贾的子女有的留学,有的进新式学堂,这导致民俗变化愈演愈烈。“中国封建教育”被蚕食,以封建礼教为基础的民俗开始摇摇欲坠。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令,文化、教育也随之改变。1912年1月19儿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中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这两条在封建学究眼里,已经是数典忘祖、伤风败俗之举措,自然像民国时期剪男人头上的长辫子、女子穿开衩到大腿肱骨处的旗袍那样令人不齿。中国几十年年年战乱,妇女的衣着习俗和世界服装定律背道而驰(和平时代,欧美女装越短越暴露;战争时期,越穿越保守)。虽然西式服装,方便干练,但却与国民之传统有些不搭配。然而中国历经半殖民半封建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民俗也西化,就如同中国封建帝王有意识无意识地让汉族迁入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大杂居小聚居,在求同存异之时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已经无法流转汉化的趋势。孙文先生发明中山装,大概和民国时代的旗袍那样,中西璧合,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实属不易。《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具体规定初等小学的学习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可以兼学图画,一科或数科,女子加设裁缝”。同年9月3日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又称“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学制系统——“壬子·癸丑学制”。无声电影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成为皮影戏之后的民俗。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男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确立”。这改变了中国三千多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俗,开创了女子进学堂的新风尚,以此让中国民间开始重视女儿学校教育。
  新文化运动过程中,1917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提案。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女生入校。192年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男生女生同校,甚至可以同班。以上改变,促进学校管理中男女生的交往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社会上男尊女卑的不良民俗,确立尊重女子的社会性的新民俗。“社会上的每个人,不分阶级、贫富、性别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只为贵族和特殊阶层人士服务的本质。由之发生相应改变,贫苦大众尝试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期望改变整个家庭的前途。“穷文富武”的习惯也有所改观。   1912年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 1916年在法国巴黎和中国成立了“华法教育会”;1919年到1923年,邓中夏等人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京汉铁路工场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这些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色彩。1922年到1923年,澎湃组织举办的农民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又改变民俗中的农耕习气,不断激励国人奋起,形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风尚。民俗的变革,既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又能改变民族被剥削被压迫的不利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教育宗旨经历了“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的转变。1929年4月26日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规定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个政令,顺应历史潮流,保存中华民族的民俗本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堪称最科学、最合理的教育改革。但由于中国国民党的党化教育而失去实际效用,令人扼腕叹息。
  民俗因执政者而改头换面,不免受统治阶层的意识的影响。但民俗的“民”,具有历史性、大众性、约定俗成的契约性,对统冶的专制性具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民俗是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的承载体。反民俗的逆流,常会体现在教育改革的官学和私学行为之中。中国的有志之士、各级政府必须高度警惕教育改革的西化暗流。中华数千年的民俗,常常因为外族从文化、经济、政冶、娱乐、教育等方面逐步渗透而不断消逝。没有懂民俗的人,没有可以保存民俗的社会环境,没有民俗继承人,没有包容民俗独特历史特征的政策,教育就无法改变民俗消亡的悲剧。
  海关能抵抗“生物入侵者”,却对“民俗入侵者”束手无策。这是对教育的担忧,对民俗传承的深切忧虑。对于外来民俗,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出我国民俗的优秀传承人。
  参考文献:
  [1]刘垚玥,卢致俊主编.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纪检监察部门是电力企业的主要管理部门,他们可以随时看管着电力企业的内部所有错误的问题.注重优化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执行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在发展社会新市场的情形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小学阶段,有效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帮组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端正英语的学习态度,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最最重要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培养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热爱这门学科。而绘本教学是一种很新颖的教学形式,绘本教学故事性强,有彩色图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英语。  什么是英文绘本?绘本,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
期刊
日产公司——请你吃饭rn日产公司认为,那些吃饭迅速快捷的人,一方面说明其肠胃功能好,身强力壮,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干事风风火火,富有魄力,而这正是公司所需要的.因此对每位来
期刊
小组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协助组员个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因此,小组工作治疗注重组员个人的改善和改变,包括对存在偏差行为和不良行为的治疗和改变.小组工作治疗的方法可分为
期刊
患者,男,38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神志不清7d转入我院.查体:T 36.5℃,BP 135/68 mmHg,浅昏迷,双瞳孔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应灵敏.颈抵抗阳性,心肺听诊阴性,双上肢肌力5级,双
在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具体运用,不仅仅是要复古,更是需要在我们继承之前优秀传统的前提之下,再与现代化相结合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做到内容的更加饱满和更广阔的发展.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与落实,电力行业应用物流系统集成将迎来新的发展,并将成为物流系统集成市场新的盈利增长点.
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的精神慰藉和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rn精神慰藉rn——识别老年人的认知和情绪问题,必要时协调专业人士进行认知和情绪问题的评估或诊断.rn——为有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