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需要提升和加强的四种人生观教育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形成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高等教育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本文结合实际,对于大学生需要提升和加强的诚信教育、宽容教育、感恩教育和关爱教育等四种人生观教育进行论述,以其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有效推进这四种人生观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关键词:人生观诚信教育宽容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251-02
  当代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变革转型和过渡时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现象使社会变得复杂而燥动,尤其是当前社会上许多人的追名逐利、见利忘义、欺上瞒下和轻浮躁动,对于良好社会的风气带来很大的冲击,当然也会冲击作为一个小社会的大学校园,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和认知好奇的青年时期,对于大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形成将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其素质高低对于国家的未来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大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这种形势,积极应对,在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品格;在鼓励学生成才,励志考研,考公务员和出国深造的同时,也应该提升和加强以下四种人生观教育。
  
  1 诚信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诚信缺失在当前社会已相当普遍,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同时,诚信教育也已引起高校的关注,其原因主要是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如部分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编造请假条;部分毕业生为找工作伪造简历或证书,毕业后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等等,这些现象在当今大学校园中经常出现[1]。对诚信问题调查时,近90%大学生认为诚信很重要,但实际生活中做到诚信却很难。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对诚信已有所麻木,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
  探究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其形成与经济上拜金主义、社会上道德失范和教育上体制不完善等有关[1~2]。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与经济改革的不平衡,法制不健全,从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低素质的富人在社会上展现出的劣性,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坏;教育资源的不对等,形成教育不公平;政府某些官员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些均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会上经常出现无照经营,伪造假账,骗税逃税,商标侵权,合同欺诈,制假售假,虚假招标,恶意拖欠等诚信缺失行为。这些均对大学生诚信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高校量化考核使教师工作浮躁,诚信教育淡化,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切实进行。有时为了教学评估,还带领学生进行一些不实的做法,这些对于学生诚信形成极为不利。家庭教育上,有些家长不注重诚信的做法,不但对于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不利,而且有时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无限的创伤,如某些家长在学生升学上进行篡改户籍,冒名顶替,伪造档案等做法,一旦被揭露后,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无法估量。
  在美国访问研究期间,我发现美国人特别注重诚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美国生活的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有个人的诚信记录和诚信评估体系,无论工作,购房,买车,都与诚信有关。美国人报账,没有发票,仅凭小票或电子打印票即可,票上也不盖公章,因为没有人搞假的票去报销。美国人租车非常方便,到一个新的城市,出示一下身份证件,即可把车开走,因为在美国没有假的证件。一旦出现假的证件,除了受到较严的法律处罚外,将付出很高的诚信成本。一个人一旦失去诚信,生活将是非常困难。由此来看,一个人的诚信对于社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国,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是人生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尤其是对于马上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注重诚信,否则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灾难。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和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口号、形式和课堂灌输,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行动和领导作为上做起,处处以诚信来感化学生。使学生养成“明礼诚信,诚信立人”的做人原则。这对于中国未来诚信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宽容教育
  宽容就是豁达有气量。它是一种包容的情操,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主张,接受不同的做法和现象。而宽容教育就是包容反对意见和某些不合常规行为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未来会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理解和学会宽容是促进创新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宽容教育的核心是理解和尊重学生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不同想法,对学生充满信任[3]。传统教育中,教师总是无视学生的个性,按照本人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整齐划一;以求同的思维忽视学生求异的想法,把学生置于一个共同标准下,这种现象是教育上的悲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挑战权威、怀疑课本中的知识论述,这不但正常,而且是一种好现象,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和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许多地方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如在开会时,领导说好,下面更多地是随和;领导说差,下面更多地是斥责;这是对权威的折服,是屈膝下跪的奴性表现,它目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民主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和民主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宽容教育意义重大,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包容学生思维差异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改革,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宽容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宽容就是给大家对等交流的权利和空间,就易于形成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宽容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需要。创新,尤其是原始性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在教学中也努力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如,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大学生创新性技能大赛”等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实际上,创造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自古一来,就不断涌出人类的创造活动[3]。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学派纷呈,出现了钱学森和季羡林等一批著名大家,这些均与当时宽容的学术氛围有关。当前中国正努力创造宽容的学术氛围,迎接第三个创新时代的到来。由此来看,学术环境的宽容与否直接与创新有关。在一个专制和一言堂的环境中,出现的是依据独裁者想法而伪造出来的假象,永远不会有创新。现行教育教学方式中应贯穿和渗透宽容教育,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甚至允许学生犯一些小的错误,当然对学生犯错的宽容是一种有限度的宽容,事后要艺术性地进行纠错。
  作为大学校园,一定要创设一种宽容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特质。培养大学生具有宽容的品格,把宽容作为一种修养,要培养学生具有耐心、热情、诚恳和善良的品质。因为社会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不同人组成的集合体,具有多元化思想和学术争鸣。学会宽容,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复杂;学会宽容,才能融入社会,构建和谐;学会宽容,才会接受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所以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宽容教育,使宽容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品质。
  
  3 感恩教育
  大学生在成才过程中,得到父母、亲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等无数人的帮助;每一个大学生身后有许多人为其成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和领悟这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亲情和关爱[4~5]。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充满温馨的亲情中,大学生的成长更是如此,从小学到大学,这里包含有父母多少心血和汗水和多少次的牵挂,或许你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不断地,不厌其烦地对我进行教育,而我总是那般年少轻狂,不以为然。听不进父母的谆谆教导,现在当我长大的时候,回想起来父母的良苦用心,回想起父母的无私奉献。我突然醒悟,父母其实一直在用亲身经历所留下的积淀和智慧教育我,使我更好地成才。现在轮到我教育孩子时,每次孩子的轻狂和不以为然,都使我感觉到很受伤,我一直在想当时父母教育我时,我的轻狂也会使父母心情难过,但他们依然坚持,依然去说他们认为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话。他们的坚持才成就了我的今天。所以,作为学生,应该怀着细腻的心情感受父母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怀着最诚恳的心去聆听父母的话;怀着感恩的心去回味父母毫无保留地对我们的关照。作为大学生,在你考上大学后,仔细回顾,在你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人帮助过你,所以,大学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亲朋和社会给予的帮助。只要你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你就会更懂得人生的意义;你就懂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古训的道理。可是在当今的大学里,又有多少学生知道感恩呢?身上钱用完了,打个电话让父母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教师用心教育,认为是应该如此;周围人给予的帮助,也感觉自然和麻木。所以,提升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而且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让他们知道人应该具有的良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
  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感谢,懂得回报。美国一年一度地要过一次“感恩节”,感恩节英文名词是“Thanksgiving”,就是给予感谢,当别人帮你的时候,一定要给予感谢。美国教育也很好地利用这一节日教会学生要知道和懂得感恩。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便是一种美德。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享受惯了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对父母给予的帮助和关爱感到麻木,有时对父母的多次叮嘱还感到厌烦,这就是不懂得感激和回报的表现。其实,对于任何人给予的帮助,你都应该感激,并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教育之恩;他人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帮助之恩。只有当大学生知道感恩,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老师和他人给予的无私帮助而知恩,才会树立起责任意识,才会知道对家庭和社会的回报。
  
  4 关爱教育
  8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生活中的宠儿,大多情况下是周围的人在关心他们,而他们却很少去关心别人,这样一来,大多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懂得关爱他人。实质上,关爱就是一种情感,就是一种感情投资,用关爱获得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友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每一个人均能耳熟能详,这是对关爱的最好写照。关爱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关爱,理解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在爱与被爱所交织的大网中生活的,要懂得关爱周围的人,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关爱。要懂得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这样,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家庭、学校和社会把大学生的个人能力看作是提升社会竞争能力和就业的资本,对于关爱教育不够重视,从而使大学生不懂得关爱,不珍爱亲情,不重视友谊,不关心社会。由此来看,关爱教育在大学教育中要不断提升和加强。关爱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人格和情操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6]。关爱教育,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应把关爱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和关爱社会的高尚情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应该是道德的核心,是产生伟大精神的源泉;爱的教育应当是整个德育的主旋律”。关爱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加强关爱教育,不但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而且对学生个性发展极为有利。如果学生得不到关爱,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无法形成。大学生关爱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受关爱,也就是大学生感受来自外界的关爱,如父母、教师和他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总会给学生心灵留下振撼,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温暖。第二阶段是施予关爱,当学生感受到关爱,处在这种大爱氛围中的学生,很容易自问“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然后就力所能及地去关爱他人和社会。这时学生关爱品格就形成了,也就懂得和愿意向他人和社会施予更多的关爱。可是,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随着高校量化管理,教师工作压力增大,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和关爱学生;学生也很少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这样一来,当前大学教育中就淡化了关爱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极为不利的。美国大学教育中比较注重关爱教育,教授的亲切和关爱,往往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毕业生一旦事业成功以后,非常乐意为学校做些事情;美国富人大多愿意回报学校和社会,帮助弱势群体,以唤起更多人向社会施予关爱。这些人懂得关爱,应该与其受到的关爱教育有关。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渗透和加强关爱教育,从教师言谈举止,身体力行中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引起心灵上的感动,对于学生关爱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同时,每一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学校关爱将成为学生事业有成后回报学校和社会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 吕哲峰.关于高校开展诚信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商业经济,2010(2):123~124.
  [2] 施险峰,张厚军.和谐视野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40~142.
  [3] 杨四耕,林存华.走向“宽容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9~14.
  [4] 杨万能.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实现社会和谐发展[J].成人教育,2010(1):65~66.
  [5] 严寒.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80~82.
  [6] 王健敏.关爱教育的教学实施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3):105~109.
其他文献
目的以A型肉毒类毒素为模型药,探讨聚乳酸用于包裹生物大分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水-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并测定粒径和包封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免疫鼠血
自2018年3月以来,美联储续4次加息,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使得大家对2018年的加息尤为关注。由于美元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美联储持续加息势必会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造成一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文化必然影响我国的道德教育。通过坚持教德教育的超越性、培养道德主体的创新精神等,以联结市场经济文化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促
本文通过对高职卫校METS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ESP的教学特点,对于METS教师的教学发展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