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与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变化比较熟悉,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则相对陌生。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一定深度,通过课程的设计训练其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目标分析
一是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的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课堂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辩证看待洋务运动的影响。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认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艰难,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唤起学生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教学,遵循启发式原则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种变动是如何发生的?
新课讲授 第一子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得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最后,结合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让学生尝试总结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第二子目:洋务运动。首先教师解释“洋务”的含义,其次,学生结合课本自主概括“洋务运动”的含义。通过“内忧外患”让学生分析清政府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接下来,采取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目的、主要内容及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特点,从而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教学活动的完成,接下来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明白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
探究2: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前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后期: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第三子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及概况。
探究3: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角色扮演,同学们充当商人,会在中国哪些地方创办企业?从而分析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和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需要反思的地方: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缺乏整体史观,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第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问题上处理得较仓促。第三,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等环节的把握上,注重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两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五中学)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课标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问题: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有何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条件有哪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变化比较熟悉,对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则相对陌生。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需将学习内容通俗化、形象化,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有一定深度,通过课程的设计训练其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目标分析
一是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的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课堂讨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辩证看待洋务运动的影响。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认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艰难,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唤起学生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媒体教学,遵循启发式原则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历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种变动是如何发生的?
新课讲授 第一子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得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最后,结合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让学生尝试总结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
第二子目:洋务运动。首先教师解释“洋务”的含义,其次,学生结合课本自主概括“洋务运动”的含义。通过“内忧外患”让学生分析清政府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接下来,采取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读课本,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目的、主要内容及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特点,从而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教学活动的完成,接下来就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明白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
探究2: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前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企业;后期: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第三子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采用提问方式,让学生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及概况。
探究3: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角色扮演,同学们充当商人,会在中国哪些地方创办企业?从而分析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和影响。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至此,中国的经济成分由鸦片战争前的单一的封建自然经济,演变成包括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四种经济成分,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
教学反思
本课采取的是问题导学模式,突出洋务运动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在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需要反思的地方:第一,在处理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时,由于学生缺乏整体史观,不能把世界史的知识和中国近代史有机结合,理解较困难。第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问题上处理得较仓促。第三,在教学过程、三维目标等环节的把握上,注重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两方面,忽视了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作者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