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无我之境”的人生论意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tia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王国维的哲学研究在于寻求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文学及美术的价值在于能超越于“生活之欲”而使人得暂时之解脱,在“无我之境”的直观中,主体遗忘了自己,向客体靠近,最终与客体泯然相合,暂时摆脱生活之欲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和苦恼。本文直接针对王国维的哲学问题与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初步探讨“无我之境”作为人生境界的涵义。
  关键词:王国维 直观 无我之境 人生论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王国维的哲学研究在于寻求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具体说来是寻找欲望的解脱之方,但总的说来,他是因疑惑始、以怀疑终,没有最后寻求到人生宇宙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满足于文学美术给予人的暂时的安宁。
  王国维认为,美之所以能超越于“生活之欲”而使人得暂时之解脱,是因为美的对象是实念而非具体事物,审美主体是“纯粹无欲之我”,这完全是从理论上分析,落于实际之中,便是王国维的境界论。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对这段话,从不同的角度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以往著者多仅以美学眼光来诠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本文则直接针对王国维的哲学问题与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把“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不单是作为文学境界,而主要作为人生境界来探讨。
  一 有无之境:王国维审美境界的人生论取向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第四章曾提到有无之说,他说:“然则举世界之人类,而尽入于解脱之域,则所谓宇宙者,不诚无物也欤?然有无之说,盖难言之矣。……读《飞鸟各投林》之曲,所谓‘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者,有欤无欤?吾人且勿问,但立乎今日之人生而观之,彼诚有味乎其言之也。”
  王国维在这里既探讨了“境”的有与无,也探讨了主体的有与无。按照叔本华的意志解脱说,彻底的解脱是彻底的否定作为本体意志,所以是“诚无物也”,解脱者超越于生命意志之上,无希望也无恐怖,无空乏也无满足,所以应当是“无我”,但是王国维并不认为这是定论,而是认为“有无之说,盖难言之矣”,因为“安知吾人之所谓有非所谓真有者乎?”“又安知吾人之所谓无非所谓真无者乎?”而如果主体为“无”,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解脱,而是像小孩子畏惧黑暗一样的畏惧,所以,世界是有还是无,意志是有还是无?王国维抱着存疑的态度,他所说的有味,正是这种不知是“有”还是“无”的状况,是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有些类似于佛教的般若思想。
  王国维这段话虽然还是他对《红楼梦》的解读,但对他来说,就美术而言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以人生之“有无之境”为目标的,他在这段之后接着谈论美术的价值的相对性,他认为“美术之价值,对现在之世界人生而起者,非有绝对的价值也”。美术的材料取诸人生,美术的理想亦是为弥补人生的缺陷逼仄,“如此之美术,唯于如此之世界,如此之人生中,始有价值耳。”所以,對王国维来说,有与无的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其次才是文学境界的问题。
  王国维认为,与哲学一样,美术所追求的是真理,美术文学在于求“万世之真理”和“人生最深之意义”,而美术文学所借以通达人生真理的途径,王国维把它称之为“直观”或者“观”。
  二 观:“无我”境界的实现途径
  王国维所说的“观”或“直观”,是一种先天直观,而非单与人视力相关的观,所观者,不仅是外部的事物,也包括人的感情,而实现艺术直观最主要的条件就是要“忘”,首先是要忘掉对象与自我的利害关系:“如内忘其生活之欲,而为其纯粹观察之主体”,“观者不欲,欲者不观”,其次是要忘掉外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忘物之一切关系,而领略其永恒,物我合一,如镜照神”。艺术直观所达到的境地就是:“悠然七尺外,独得我所现”。在直观中,主体遗忘了自己,成了纯粹的无意志的精神主体,向客体靠近,最终与客体泯然相合,
  王国维把直观视之为“境界—意境”成立的根据。他有时也把这种直观的能力,称作是“眼”,纯粹直观的主体是具眼之人,有“诗人之眼”“自然之眼”“特别之眼”。“诗人之眼”不为政治利害关系所羁束,能以纯粹直观来观照历史,具有审美的超越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自然之眼”指赤子之心天真的观照;“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特别之眼”意谓只要诗人表现自己深邃的情感,那么他就能在特别的境遇中用特别的眼光来观察自然景物,并描写之。”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隔”与“不隔”,可以看做是他对直观是否实现的一种诠释:所谓“不隔”就是直观到的、“在目前”的,是在观的活动中观与所观的完全同一:“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否则便是“隔”:“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所依据的审美方式都是“观”:“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王国维引用了邵雍的一段话来说明审美时所达到的无欲境界,他说:“……此境界(纯粹无欲之我)唯观美时有之,苏子瞻所谓“寓意于物”(《宝绘堂记》);邵子曰:“圣人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所以,“无我之境”的审美境界都是通过直观获得的。
  三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审美境界的实现
  对王国维期望通过文学美术所达到的解脱之境的理解,全在于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在《人间词话》中,涉及到“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只有两则:
  1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意志因审美客体而破裂之后,审美主体还有“由知識冥想其理念”的活动,这时候仍然有一个主体或“我”在,可见,所谓“由动之静”是相对于“生活之欲”的“动”而言的,“静”是指超于“生活之欲”之上。
  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这里所谓“静”,是指审美主体没有“生活之欲”活动,所观之物没有成为欲望的对象,与观物之我没有利害关系,心处于宁静的状态之下的审美境界,这一观点也是本于叔本华。王国维“无我之境”实际是指的在“无欲”状态下在“人惟于静中”形成的作为“优美”范畴的境界类型。不过,这里的“无欲”又有所扩大。它剔除了“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与“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之类的看法,而代之以“忘利害之念”的“以精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对象之形式中”,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这里的“保存自己之本能”的意志已经是摆脱了“生活之欲”的“势力之欲”,已经是相对于“生活之欲”的“动”而言的,显然已经不同于“纯粹无意志”的意志,尽管并没有完全离开叔本华。
  在《人间词话》第四则中,王国维并没有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做一个优劣的区分,但在第三则中,王国维则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豪杰之士类似于叔本华所说的天才,这些文学美术的天才的一般作品,就是“有我之境”的作品,所谓“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这些天才能自我树立的作品,就是那些能够写“无我之境”的作品。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能够起到使人离生活之欲而暂得安宁的作用,但无论就作品的高度而言还是就作品的意义而言,后者明显优于前者。
  那么,是否王国维通过美学所追求的最终解脱之境,是否就是无我之境呢?王国维对两种境界最清晰的描述就是这一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是就物的本来面目来“观”物的真理,物我没有相对的利害关系,而是物即我,我即物、物我一体的境界;有我之境,是经过抗争从物我相对的利害关系中摆脱出来,作为生活之欲的我还在与物发生交互作用的状态。“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的观点显然是来自于邵康节,邵雍又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这里邵子很清楚地对“以物观物”“以我观物”作了优劣比较:以物观物,是“公”而不以一己之欲、一己之情为重,而是体万物之情,是“明”,能获得万物万世之真理;“以我观物”是“偏”是“暗”,王国维虽然把“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也作为审美境界之一种,但他不可能不受邵雍对两种境界的区分和比较。我们可以继续分析王国维所引用邵康节的说法:“邵子曰:‘圣人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不以我观物,是圣人所达到的境界,圣人达到无我的境界,能够不以一己之悲喜观物,不与物为对,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这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意义实质上是相同的:邵康节的“不以我观物”就是王国维的“以物观物”,“安有我于其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圣人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王国维是把“无我之境”作为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通过审美活动所能追求到的最后的解脱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
  四 真:有无之境的实在体验
  与叔本华及其他哲学家所不同的是,对王国维来说,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只有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体验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王国维之所以强调境界之“真”,也是这个原因。
  “真”还指诗人“真切”的把握到真相、真理、真性,也即真相、真理、真性是实有诸己的真切感受。”“主观之诗人”的长处即在于性情之真,能“真切”摹写“真感情”,这里所谓的“真”,王国维称之为“不隔”,实有诸己的真感情、真景物,无需经过作者的反复思考、推敲,能够不假思索,当下就是,“直观”到也就是直接把握到,我即物、物即我,无限隔,无思量,直观所得,没有概念,主观之我、之情与客观之物、之“实念”无分别,可以说是美术家对世界理念的直接把握。
  所谓“真”,首先是对人生宇宙真相和真性的洞见。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这里的真,是指对事物真相和真性的把握而言,能深刻、真切洞见事物的真实、本性、事理,即是王国维所说的“客观之诗人”,其因阅世丰富、反思深刻而直悟真理。这种“真”由客观之诗人取诸自然,结合其理想而显著于其文学艺术作品;这种对人生宇宙真性和真相的洞见,之所以能够使诗人暂时从“生活之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正是由于“实念”无关于对象的质料,只关物种之形式,把握实念的主体也是“纯粹无欲之我”(或无生活之欲之我),因而诗人及其他审美主体从与“生活之欲”的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暂得宁静的无我境界。
  “无我之境”无我是对“生活之欲”的超脱,是实有诸己的直观把握,是王国维“最深之意义”的最终落脚点,尽管不能在境界中获得最终的解脱,但却可以暂时摆脱“生活之欲”所带来的痛苦和罪恶。
  参考文献:
  [1] 姚柯夫:《〈人间词话〉及其评论汇编》,中国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2] 姚金铭、王燕:《王国维文集》(一),《红楼梦评论》,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3] 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教育家之希尔列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 邵雍著,王从心整理,李一忻点校:《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郝米娜,女,1977—,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其他文献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召开会员大会本刊讯中国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协会的第一届第二次会员大会,国内百余家设计院和对外工程公司等会员单位参加了这次会议。
部分省市经贸委今年工作重点1996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紧运行与软起飞并存的趋势,宏观经济将在继续收缩中保持较高的增长。面对这一形势,根据地方实际,各地经贸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
茶叶、咖啡、汽水、果汁、矿泉水是现代流行的饮料。在市场上独具一格,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茶叶含有少量咖啡因,提神醒脑,还含有维生素C、P、B;、及B。,有解油腻和助消化
云南省确定今年经贸工作重点杨韵祥云南省政府近日在昆明召开的全省经贸工作会议确定,今年全省经贸工作重点是: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务求取得更大进展。主要措施一是抓50-100户大
生态文明既然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文明形态,那么要从事生态建设显然要从此前的文明诸形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如何认定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如何识别糟粕,并加
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曾经是学术史上一个聚讼纷纭的悬案。孔子作《易传》,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
发展连锁经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海淀区超市发集团推行连锁经营情况的调查王强,汤究达一、超市发集团推行连锁经营的背景条件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的流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
天生镇财税所决心再上新台阶天生镇是宣汉县财政收入的大镇之一,也是收人增长最快的乡镇.1995年财政Ierx实现126.7A元.比上年增长35.65%。一,抓好税法宣传和税源调查摸底工作。分行业召开纳税户税法宣
当前代理制研究若干观点纵览亦冬一、何谓代理制究竟怎样界定代理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代理制是指流通企业通过合同等契约形式与生产企业订立代理协议,取得"销售权",从而形
商界劲吹“四大风”卜丽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买卖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顾客消费心理日益成熟,曾风行一时的低价倾销、挥泪甩卖、幸运奉送、巨奖销售等对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