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转基因小鼠和谱系追踪技术鉴定胃窦干细胞,观察其在Apc基因突变和致癌剂暴露时参与肿瘤发生的作用。
方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Cck2r-BAC-CreERT小鼠、Apcflox小鼠、R26-Td Tomato小鼠。杂交获得Cck2r-CreERT/R26-Td Tomato小鼠用于干细胞谱系追踪;分别采用Cck2r-CreERT/R26-Td Tomato/Apcflox/flox小鼠观察Apc基因突变,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胃癌时CCK2R+干细胞在胃窦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在胃窦腺体基底部+4位置成功鉴定CCK2R+干细胞,约占0.8%。体内谱系追踪和3D培养的类器官提示,该干细胞具有维持正常腺体稳态和多向分化潜能。在H.felis/MNU诱导胃癌模型中,18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到CCK2R+细胞来源的肠化生和异常增生病灶,伴随CD44+细胞(13.7±2.8比4.3±0.2,t=6.152,P<0.01)、Muc2+细胞(21.8±4.1比0.8±0.2,t=5.673,P<0.01)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细胞增加(30.3±5.9比20.7±2.4,t=4.854,P<0.01)和Tff2+细胞减少(0.7±0.2比4.3±1.8,t=5.346,P<0.01);36周后CCK2R+干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占70%。在Apc基因突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时,CCK2R+干细胞在4周形成腺瘤样肿瘤灶。
结论胃窦部CCK2R+干细胞维持腺体正常稳态,Apc基因突变或H.felis/MNU持续诱导时是一种肿瘤干细胞,参与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