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视网膜病变的眼部表现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ingking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部表现往往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全身播散性感染的首要表现,大约45%~75%的AIDS患者眼部会受到侵犯[1].AIDS的眼部表现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病毒、细菌、真菌等各种机会性感染及眼内淋巴瘤等[2-4].其中以HIV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和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最为常见[2,5].近年来,AIDS患者逐渐增多,正确认识其眼部表现对早期珍治该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观察了一组AIDS患者的典型眼部表现及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谷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Sprague_Dawley大鼠78只,分为模型组、模型对照组、PEDF干预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实验结束时去除血糖恢复鼠和实验期间死亡鼠,每组以12只大鼠作为统计样本.模型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不作任何干预,模型对照组为相同月龄的正常大鼠.干预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早期筛查和及时治疗是预防ROP致盲的有效措施.卫生部2004年颁发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1]以来,全国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ROP筛查工作,但仅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筛查和治疗工作相对较成熟[2 4],中小城市医院因对ROP病变了解不深、对筛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筛查的时间相对滞后,造成中小城市ROP流
患者男,38岁.因双眼拳击伤后视物不清半年于2007年12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半年前曾被人拳击伤双眼后,于当地医院住院诊治,给予药物治疗后自觉视力有所恢复,但仍有视物不清,就诊于多家医院,均未见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1年4月13日晚9:30至11:00在福州大饭店五楼国际厅召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游苏宁、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蔡丽枫、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兼眼底病学组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黎晓新教授、《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赵堪兴教授、《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黄翊彬、《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部主任尹卫靖以及出席“中国
期刊
论著文章的讨论是分析研究事实,说明文章主题,形成学术观点的一部分文字。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本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观察对象纳入是否合理,干预是否恰当;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尤其要指明未控制之处和本实验的缺点;(3)所得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包括对结果(阳性或阴性)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期刊
本刊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除了请作者撰文投稿前认真查阅了解该规定的具体要求之外,现将常见的一些数字用法要求公示如下,请作者投稿时注意。(1)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期刊
本刊2012年继续教育栏目重点为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眼底病临床应用中的图像解读。将邀请全国著名眼底病专家撰稿,分6期系统讲述相关基础知识和各种主要疾病的OCT图像特征。本次活动得到了蔡司公司的大力支持。
期刊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MP-1微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视力,黄斑裂孔及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固视情况,中心凹10°范围内及
有研究表明,视神经损伤可以引起视网膜干细胞标志物表达增多[1,2].为进一步了解视神经损伤激活视网膜干细胞情况,我们应用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FPI)建立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胚胎视网膜十细胞同源转录因子(Chx10)和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成年个体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它具有良好的增生潜能.EPC不仅参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而且参与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因局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眼部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角膜新生血管等.通过研究EPC与常见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关系对于深入了解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