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对热岛效应减缓的实证研究

来源 :地理信息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价,本文对2013、2019和2020年的Landsat 8遥感影像进行了陆表温度(Ts)反演,计算城市热岛强度(UHII),归一化热岛强度指数(NHIII),用于分析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热岛强度的变化.并与该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图及其他气象要素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城市热岛效应(UHIE)的产生机制和成因.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占比和区域的平均热岛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9;人工表面面积占比和区域平均热岛强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2019和2020年夏季的平均城市热岛强度相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0.58℃和0.9℃,海绵城市建设对区域热岛效应具有缓解作用.说明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适当增加水体和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改善城市景观,还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其他文献
由于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Map OSM)贡献者的非专业性,其贡献经验对数据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聚类分析不同经验的贡献者具有实际意义.在将贡献者信息特征分为3类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加权主成分分析方法(WPCA)对志愿者的贡献特征进行分组归一化、加权和降维,然后采用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将贡献者聚类成4个不同的组,最后将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PCA)、K-Means组合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改进WPCA与GMM组合方法比PCA与K-Means组合方法的贡献者分类效果更好.
城市交通路况数据对交通治理、交通拥堵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交通路况数据获取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互联网地图的矢量路况数据生成与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互联网地图提供的实时路况信息,利用网络抓取、GIS空间数据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将互联网实时路况瓦片数据自动化处理成矢量路况数据,便于交通运行特征分析.最后以重庆主城内环范围为例,基于百度地图实时路况自动生成不同时间段的矢量路况数据,利用此数据进行出行时空特征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通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