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探讨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方法 对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进行临床与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临床表现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示脾实质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床囊性扩张,腔内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vimentin(+)、F8(+) 、SMA(+) 、CD31(+) 、CD68(+)、CD163(+)、 Lysozyme(+)、 S-100(-)、 CD34(-)、CK(-)、 Ki-67<5% 、D2-40(-)。 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
  [关键词]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67-04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1991年由Falk等[1]首次提出并命名。仅发生于脾脏,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肿瘤来源于脾窦岸细胞,一般认为是良性,罕有恶性报道,即窦岸细胞血管肉瘤。至今文献报道少于100例,其中1/3病理伴有内脏恶性肿瘤[2]。因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加之临床及病理医师尚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LCA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33岁,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左上腹不适。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0cm。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查可见脾内弥漫的高回声结节,大小不等,边界清楚,CT扫描表现内脾脏肿大,内见多个小的类圆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最大直径为15mm,考虑血管瘤,磁共振成像以后T2加权像显示尤佳,表现为雀斑征(aestates sign)。化验室检查:WBC 2.3×1012/L,Hb 72g/L,CA199、CA125、CEA、AFP均正常。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血沉加快,临床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1.2 方法
  标本经4%的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CD31、CD68 、F8、vimentin、Lysozyme、CD163、CD34、D2-40、CK、Ki-67、SMA、S-100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巨检结果
  脾14cm×9.5cm×4cm,表面光滑,被膜完整,灰红色,切面可见脾脏多发暗红色结节,直径0.5~1.5cm不等,质软,界限清楚,无包膜,病灶周围脾组织正常。
  1.4 镜检结果
  病变位于红骨髓内,界限清楚,但没有纤维包膜,由大小不等,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的血管床(图1),血管腔囊性扩张(图2),腔内衬覆肥大的高柱状、低柱状,多角形细胞,部分细胞可见1~2个小核仁及核沟(图3),可见乳头状增生(图4)或脱落至血管内(图5),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像很难见到,部分细胞体积较小,含少量胞质,核小呈锯齿状,嗜碱性(图6)胞质内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积,少量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管周、管腔内及脾脏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1.5 免疫组化
  vimentin(+)、F8(+)、CD31(+)、CD68(+)、CD163(+)、Lysozyme(+)、Ck(-)、S-100(-)、S-100(-)、Ki-67<5%(+)、D2-40(-)、CD34(-)间质中小血管阴性。
  病理诊断: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术后随诊50个月,状态良好,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综上所述及综合文献报道,LCA只发生脾,发病年龄范围较广,1~77岁,平均4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3],临床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2.2 影像学特征
  多为多发占位性实性结节,偶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有对比增强表现MRI以T2W1显示为佳,表现为雀斑症(aestates sign)[4]。
  2.3 组织学
  LCA多与脾血管性错构瘤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一样,此时,脾切除往往是确诊的唯一方法[5]。因此病理医师在取材时应仔细观察,找到微小病灶。大体观察脾切面可见多发或单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切面呈暗红色海绵状或囊性,位组织红髓内,与周围脾脏界限清楚,肿瘤大小在0.1~9cm之间[6] 。镜检:LCA主要由大小不等的窦隙样血管腔隙构成,常可形成彼此沟通的血管床,呈迷路样分布,血管腔囊性扩张,常有假乳头状增生或突入脱落于腔内,腔内衬覆肥大的高柱状,低柱状,多角形细胞,部分细胞可见1~2个小核仁及核沟,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像一般不易找到,部分细胞体积较小,含有少量胞质,核小呈锯齿状,嗜碱性[7]。胞质内见到含铁血黄素沉积有助于诊断。管周、管腔内及脾脏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8],间质内散在分布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双重标记。即CD31、CD68、Lysozyme、vimentin、CD21、F8和组织蛋白酶D阳性,而CD34、CD8 、D2-40为阴性或弱表达。   2.4 超微结构
  瘤细胞的胞质内可见0.5~2μm的嗜酸性小体局部聚集,充满整个瘤细胞的胞质,小体由大量的溶酶体及其残体组成(可能来源于被吞噬的红细胞);此外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肿瘤细胞中无层粘连蛋白和吞饮小泡,细胞间连接很少[9]。
  2.5 鉴别诊断
  (1)脾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管腔构成,内衬单层偏面平内细胞,而LCA内CD31、CD68、Lysozyme和CD163阳性,而海绵状血管瘤组织细胞抗原阴性。(2)血管性错构瘤:组织成分与正常脾组织相似,各成分的比例与正常脾组织不同,轮廓不清,大小不一的血窦样腔隙,含血量较多,脾索内细胞多少不定,伴不同程度纤维化,脾小梁减少或缺如,免疫表型上血管内皮均表达CD34。(3)海绵状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反应性血管瘤病:有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管腔内衬覆盖扁平的内皮细胞不表达组织细胞抗原。(4)血管肉瘤:主要靠组织形态学,LCA增生的瘤细胞不具有明显的异型性,而血管肉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5)窦岸细胞血管肉瘤:非常罕见,与LCA的结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相似,要多切片仔细观察,主要区别在于瘤细胞有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的多少[10]。(6)转移性肿瘤:典型的脾转移性肿瘤易鉴别,超声表现为低回声结节可有“牛眼”征;有原发肿瘤病史,通常存在LCA所没有的淋巴结肿大现象。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可见明确诊断。
  2.6 治疗与预防
  绝大多数LCA被认为是良性肿瘤,治疗上多选用全脾切除术,文献报道的多为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辅助下全脾切除术,但当病变局限时可以脾部分切除术[11-12],有人认为LCA可能有肿瘤及慢性感染性疾病引发[13-14],常伴发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因此,对于LCA患者需密切随访,严密观察有无伴发内腔器官的恶性肿瘤,以除外肿瘤复发及转变恶性肿瘤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Falk S,Stutte HJ,Frizzera G.Littoral cell angioma, a novel splenic lesion demonstrating histiocytic differentiation[J].Am J Surg Pathol,1991,15:1023-1033.
  [2] Arber DA,strickler JG,Chen YY,et al.Splenic vascular tumors:a histologic,immunophenotypic,and virologic study[J],Am J Surg Pathol,1997,21(7):827-835.
  [3] 王进,袁键群,许敬尧,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2):128-131.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李加美,王强修.脾窦岸细胞血管瘤诊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2):3429-3430.
  [5] 李桂梅,乐美兆,高红.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例探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2):110-112.
  [6] Musgrave NJ,Williamson RM,O’Rourke NA,et al.Test and teach.Incidentally discovered splenic vascular lesion,Littoral cell angioma of the speen[J].Pathology,2002,34(6):579-581.
  [7] 方威,汪露祥,范钦和,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临床病例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2(18):56-58.
  [8] 武林枫,刘连新,赵金鹏,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4):233.
  [9] Rosso R,Paulli M,Giancelli U,et al.Littoral cell angiosarcoma of the spleen : case report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analysis[J].Am J Surg Pathol,1995,19(10):1203-1208.
  [10] Mac New HG,Fowler CL. Partial Splenctomy for Littoral cell angioma[J].J Pediatri Surg,2008,43(12):2288-2290.
  [11] Seshadri PA,Poulin EC,Mamazza J,et al. Technigue for laparoscopic partial splenectomy[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0,10(2):106-109.
  [12] 杜军,吴波,金行藻,等.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17(2):107-110.
  [13] Bisceglia M,Sickel JI,Giangaspero F,et al.Littoral cell angioma of the spleen:an additional report of four ca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association with visceral organ cancers[J].Tumori,1998,84(5):595-599.
  [14] Kim HG,Park IS,Lee JI,et al. 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 associated with liver cirrhosis[J].Yonsei Med J,2005,46(1):184-188.
  (收稿日期:2014-04-2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对不同产地黄芩样品中的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分别选取河北、内蒙古、甘肃三产地的黄芩样品进行分析,选用HPLC法对三组样品进行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线性关系考察及样品含量测定。 结果 三个产地的黄芩样品都具有很好的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黄芩样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 河北>内蒙古>甘肃,而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内蒙古>河北>甘肃。 结论 不同产地的黄芩样品中的主要成
[摘要] 目的 探索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小儿合胞病毒感染型肺炎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合胞病毒感染型肺炎患儿按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症状体征改善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74.51%)(P<0.05);观察组患者发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4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74例患者采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为对照组,74例患者采用内镜止血联合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与预后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明
据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家已经发明出一种比蜘蛛网更薄的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非常柔软,甚至可以缠绕在一根头发上。这种超薄太阳能电池由镶嵌在塑料薄片上的电极组成,厚仅1.9微
通过对2009年球墨铸铁和铸钢实际生产中,包芯线技术与传统工艺能耗等数据分析,阐述论证了包芯线在钢铁行业中的低碳经济优势。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包芯线技术行业面临前
舍弗勒工业事业部再次为国内风电行业做出贡献。作为核心供应商,舍弗勒为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海装风电)H127—5兆瓦(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提供了主轴轴承并完成装配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在肺叶切除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我院接受手术的60例肺叶切除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单日、双日)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肺叶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则使用电视胸腔镜进行肺叶切除手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3%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相比存在很大优势(P<0.0
[摘要]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CSP)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1例CS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停经40~75d,入院前无痛性阴道流血7例,大出血4例(3例为外院B超检查诊断为宫内孕,1例为我院诊断为难免流产)。11例患者均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其中4例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查血β-HCG降至正常后出院,7例药物治疗
玉米苞皮制淀粉效益高用玉米苞皮制取淀粉,方法虽不复杂。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因此,开始用玉米苞皮制取淀粉时,宜从小批量试制开始(肖如军).玉米苞皮制淀粉效益高@肖如军...
DNA甲基化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表观遗传性改变,甲基化的异常N61起肿瘤癌基因的激活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DNA甲基化的改变可导致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