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学校教研组内上了《轮椅上的霍金》一课之后,我总觉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灵动,少了份行云流水。我在课前认真钻研了教材,也精心设计了教案,问题出在哪?想来自己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够明晰外,更主要的是对课堂生成的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捕捉与利用,没能进行科学的理答。
何谓理答,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課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一、科学理答要求老师积极反应
当我们发问后,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我们常会理答:好!精彩!真棒!调查发现,很多老师没能在激励引导方面动足脑筋。下面我们来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片段。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要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师:
(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每一个生字,每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
以上教学片段是王老师组织同学对《长相思》进行的朗读训练。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王老师加以肯定,进行赞赏,为他们个性的幼苗撑起一片蓝天。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语文课堂,是如此美丽!
二、科学理答需要教师杜绝消极反应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为不赞成、批评、训斥等,“声音太低了”、“读得没有感情”、“读得不流利”诸如此类的讽刺挖苦之词,往往会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解了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尽可能避免采用这种方式理答。让我们来看一下窦桂梅老师是如何理答学生错误的。
窦老师在教《清贫乐
村居》时,当一位学生起来字正腔圆地朗读了这篇课文,但学生在朗读与理解中也暴露出问题。我们看窦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师: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某某来读,不仅要读得正确,而且要读得字正腔圆。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溪头卧剥莲蓬,剥也读得非常好。剥还有一个音剥(bo)。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剥的意思是把皮剥掉。
师:你把剥说在里头了。
生:把皮取掉。
师:取和去是有区别的,取是拿过来,去是去掉,老师觉得你很有创造性,你有你的意见,我和你商榷一下,到底该用取还是去。
生:剥的意思是把皮去掉。
师微笑着:改过来了。
从以上教学片断不难看出,当学生发生错误时,老师没有武断地否定,而是和风细雨地引导。相信这样的课堂老师关注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状态。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科学理答需要教师常用探问和转问
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发问;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以下是《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学过程中关注的句子,并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生:我从“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可以体会出姥姥是个勤劳的人。
师:从这句话仅仅体现出姥姥是个勤快的人,你看她那么忙,还?
生:乐此不彼给邻居剪窗花。
师:她那么忙,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生: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从中可以体会出姥姥是个……
生:热心肠的人。
四、科学理答需要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再组织能力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老师的再组织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提升点,我们老师应不断修炼自己,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有厚重感。再组织能力的培养途径有:1,用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2,阅读名著与杂志,开拓视野,学习语言表达,厚积而薄发。
随着课改的不断地深入,科学理答将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真情流露、常换常新、充满童趣的理答,一定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励学生不懈努力。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体验惊喜,教师也会因为自己的智慧理答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课堂之水才会真正沸腾起来,形成思考、对话、民主的课堂文化。
何谓理答,它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行为。简单地说,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課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可以说,理答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一、科学理答要求老师积极反应
当我们发问后,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我们常会理答:好!精彩!真棒!调查发现,很多老师没能在激励引导方面动足脑筋。下面我们来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片段。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要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师:
(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每一个生字,每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
以上教学片段是王老师组织同学对《长相思》进行的朗读训练。对学生的精彩表现,王老师加以肯定,进行赞赏,为他们个性的幼苗撑起一片蓝天。这样充满人情味的语文课堂,是如此美丽!
二、科学理答需要教师杜绝消极反应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反应主要表现为不赞成、批评、训斥等,“声音太低了”、“读得没有感情”、“读得不流利”诸如此类的讽刺挖苦之词,往往会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解了学生的求知欲,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应尽可能避免采用这种方式理答。让我们来看一下窦桂梅老师是如何理答学生错误的。
窦老师在教《清贫乐
村居》时,当一位学生起来字正腔圆地朗读了这篇课文,但学生在朗读与理解中也暴露出问题。我们看窦老师是如何处理的。
师: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某某来读,不仅要读得正确,而且要读得字正腔圆。
生:读
师:读得非常好。“翁媪”读得特别好,来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溪头卧剥莲蓬,剥也读得非常好。剥还有一个音剥(bo)。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剥的意思是把皮剥掉。
师:你把剥说在里头了。
生:把皮取掉。
师:取和去是有区别的,取是拿过来,去是去掉,老师觉得你很有创造性,你有你的意见,我和你商榷一下,到底该用取还是去。
生:剥的意思是把皮去掉。
师微笑着:改过来了。
从以上教学片断不难看出,当学生发生错误时,老师没有武断地否定,而是和风细雨地引导。相信这样的课堂老师关注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状态。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科学理答需要教师常用探问和转问
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探问的方式主要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发问;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以下是《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学过程中关注的句子,并说一下自己的体会。
生:我从“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可以体会出姥姥是个勤劳的人。
师:从这句话仅仅体现出姥姥是个勤快的人,你看她那么忙,还?
生:乐此不彼给邻居剪窗花。
师:她那么忙,左邻右舍的窗子上……
生: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从中可以体会出姥姥是个……
生:热心肠的人。
四、科学理答需要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再组织能力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老师的再组织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提升点,我们老师应不断修炼自己,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有厚重感。再组织能力的培养途径有:1,用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2,阅读名著与杂志,开拓视野,学习语言表达,厚积而薄发。
随着课改的不断地深入,科学理答将成为广大教师的终极追求。相信真情流露、常换常新、充满童趣的理答,一定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励学生不懈努力。学生会因为你的评价而一次次体验惊喜,教师也会因为自己的智慧理答而一次次享受课堂。那时,课堂之水才会真正沸腾起来,形成思考、对话、民主的课堂文化。